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
-
资源ID:71967416
资源大小:462.1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6.6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
江西省上饶市 2022-2023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最初体现为天命观。春秋时期,诸侯亦可称先祖“受命”,天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这段话突出地表明()A君权神授思想形成 B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C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战国时期,诸子具体政治主张各异,但他们都从流传下来的典籍和文化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如宋钘融合道、儒、墨,告子“兼治儒墨之道”,淳于髡“博闻强记、学无所主”。材料反映了()A百家争鸣的现象 B交流融合的思想 C政治立场的趋同 D兼并战争的结果 3.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汉高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他和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去征讨,收河套之地,置朔方郡。公元前60年,汉设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这反映了秦汉处理民族关系()A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 C不利于国家稳定统治 D采用相同的民族政策 4.公元前 113年,汉王朝中央政府设水衡都尉,下属有均输、钟官和辨铜三官,这是一个铸钱的专门机构,“废天下诸钱,而专命水衡三官作”并“输其铜入三官”,禁止郡国铸币,从而收回私人的铸币权。此措施()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了钱币的铸造技术 5.据统计全唐诗中以及第、登科为篇名的诗有 120多首,其中,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是广为人知的及第诗,这说明唐朝()A政府对选拔人才的重视 B科举制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C包容与开放的文化政策 D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6.南宋时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它的交通商业的繁荣,它的财富的增大,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 D自由平等思想的发展 7.宋史中提到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可胜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差距更进一步扩大 B汴河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C传统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商业城镇繁华兴盛引人注目 8.本来“青牛白马”传说是契丹传统的族源意识,但耶律俨撰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辽人也常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由此可见()A辽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B辽文化体现出神秘色彩 C辽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 D契丹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9.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晤。随后元朝设宣政院,总管西藏的一切事务。由此可知()A中央对西藏治理效果显著 B元朝采取了民族平等政策 C中央开启了与西藏的联系 D中央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10.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配备医官、医士,这些医务人员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医知识,同时带回了当地出产的珍贵药材。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建立起中外平等关系 B稳定了东南亚的局势 C传播了农业科技文化 D促进了中外科技交流 11.黄宗羲对经济制度的设计,否弃过去“重农轻商”的国家政策,盘活民间经济活力,以实现富裕天下的目的。这一设计()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C具有反清复明思想 D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12.阮诗玮曾指出林则徐一生所践行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映照出千百年来中国人身体里永恒流淌的爱国血液;林则徐一生所倡导的“开眼看世界”,更是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下列事件符合题意的是()编写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撰写瀛环志略 在广州开办译馆 虎门销烟 汇译成四洲志 A B C D 13.“要求迁都长安,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 B武昌起义 C清末新政 D护国战争 14.清政府公布的某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据此可知该条约()A承认朝鲜独立 B废除科举制度 C签订于 1901年 D割让澎湖列岛 15.李鸿章创办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它扩建后从最初 400多人增加到 12000多人,昼夜生产,机器轰响。制造的军火均仿制于西洋,所需的原材料大多向英、德、美国等购买,以生产子弹为主。材料反映金陵机器制造局()A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B保障了国家的军事安全 C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D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16.梁启超将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对民族危机认识的逐渐深化过程概括为三个时期:依次经由器物、制度层面,最终达到的真正深层次文化自觉。符合题中第三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洪武三十年(1397年),该年丁丑科会试与往年不同,入格的 51名进士都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纵观明代的历次科举,南方都是占绝对优势。据统计,明朝各科状元共 89人,其中南方籍的 75 人,占总数的 84.3%,北方籍 13 人,中卷地区籍的只 1 人。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中记载了明仁宗在洪熙元年和杨士奇有一段关于科举取士的对话。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例缄其姓名,请其外出“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惑奋兴起。”摘编自靳润成从南北榜到南北卷:试论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历次科举南方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杨士奇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士奇的主张进行评价。18.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铁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到鸦片战争前夕,已历时近二百年。在这段时间里,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展,而老大的中国仍在沉重的封建躯壳的重压下挣扎。铁路与火车知识的传入中国,就时间而论,并不算晚。1825 年铁路创行于英国后不久,有关知识即传入中国。直到 1881年修筑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史称“唐胥铁路”,才正式拉开中国铁路修筑史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虽然清政府将唐胥铁路进行延伸,并新修筑大冶铁路,但直到甲午战争失败,中国仅修筑铁路约 415.4 公里。欧阳峣,易思维近代铁路、新式教育与经济发展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铁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增强,从 1904年至1911年,共修筑铁路 4963.7 公里。但受到财力的限制,采取向西方列强借款的方式来修筑铁路,清政府的铁路外债数额巨大,不但造成中国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也给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以可乘之机。年份 借款数额 实收数购 1894 年 193,760.90 193,760.90 1895 年 2,472,627.74 2,281,021.90 1896 年 6,703,884.20 6,416,707.80 1897 年 881,282.70 881,282.70 1898 年 59.590,645.55 52,165,736.67 1900 年 9,455,819.46 7,133,846.13 摘编自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之前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清政府铁路外债对中国的影响。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表 根据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历史时期,简述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概况。四、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 1840 年开始,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的多次侵略战争和其他方法,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种种特权。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章程、专条,像一张无所不至的巨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束缚着中国,使中国在西方列强无尽的索取面前寸步难行,动辄得咎,而西方列强则据此为所欲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海关、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大量地倾销其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产品销售市场和榨取原料的基地。材料二 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抗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有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也好,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无数志士仁人为此而抱终天之恨。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侵华的目的和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