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22年高考语文I卷诗歌鉴赏与情景默写答案+解析.pdf
-
资源ID:71968882
资源大小:583.2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7.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6年—2022年高考语文I卷诗歌鉴赏与情景默写答案+解析.pdf
2016 年2022 年高考语文 I 卷诗歌鉴赏与情景默写答案+解析 一、2022 年新高考 I 卷 古代诗歌阅读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_,_”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3)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_,_”诗句中。【答案】15A 1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 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五、情景默写【答案】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梦游天姥吟留别)【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泻”“著”“屐”“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二、2021 年新高考卷 I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B 16“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 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答案】宿舂粮 三月聚粮 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词有:舂、聚、窥、弗、阙、辅、津。三、2020 新高考卷 I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离情。(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而北望故都,又“_”,视线常被遮断。【答案】15B 16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 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 B。1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答案】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勇、知方、眉、却、间、可怜。四、2019 年新高考卷 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庄子 逍遥游 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2)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古代诗文阅读答案(一)10.C 11.A 12.C 13.(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二)14.C 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16.(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五、2018 年新高考卷 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为政中“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答案】14B 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分析】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14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1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答案】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纶、樯橹。六、2017 年全国卷 I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观沧海中“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答案】14BE 15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 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有误。第三句重点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情景,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有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作者表达的是要为国家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故选 BE。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赏析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先分析表现手法,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点睛】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从四方面考虑。(1)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3)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以景结情等)。(4)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等。情景默写【答案】(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笔画要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澹”“竦”不能写错;第(2)句的“复”共 9 画,不能多写一横。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七、2016 年全国卷 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详解】(1)本题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2)本题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全诗想象丰富,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李白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可惜最终没能实现。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答案】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中的“埃”,(2)中的“弊”,(3)中的“胥”“赢”等。【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