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写作特点.pdf
天天净净沙沙.秋秋思思写写作作特特点点这首小令仅五句 28 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第一幅画共 18 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1、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2、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3、景色与情思相融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天净沙秋思特点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 28 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 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作品风格: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