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过程和课后反思.pdf
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过程和课后反思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过程和课后反思课题的选择。我之所以选择 文艺复兴这个课题,由要由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考虑高二学生上课的进度;二是今年上半年我在为人教社录制历史课的时候,曾经 有过讲这节课的打算,后来由于时间的关系和课题范围 的关系,录制的是另外两节课。但对该节课的一些基本 想法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三是由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专业性强、理论性高、思想深,究竟如何上好必修(三),一直是教师们在平时教学中感到非常困惑和棘手 的问题。希望我的这节课,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四是诚如大家所知,新教材无论是从体系上和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教版在该课内 容叙述上却与旧教材相差无几。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 何体现新教材模块体系的特点和把握课标要求呢?这是 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想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这节课展示由 来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确定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标解读,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我认为只有通过文艺 复兴时期的作品直接欣赏和解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 人文主义的内涵。最初的想法是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 期的作品做几组欣赏对比,也许会更加直观。无奈中世纪的作品并不多见,再由于时间的久远和中文翻译的原 因,大多略显晦涩,并不利于学生解读。所以在后来的 教学设计中,我只安排了一组美术作品的比较。其余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诚如大家所知,文艺复兴时期的 作品是相当丰富的,所以我大量的工作就是在寻找和筛 选具有典型性的、通俗性的文艺作品。比如:草地上的圣母圣子就是在我查阅了几十幅圣母和圣子美术作品后 选中的。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课标要求,停 留于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这堂课似乎有点象语文课,或者是美术欣赏课。究竟如何体现新课程的历史学科特 色呢?我随即又设计了另外两个片段:“解读文艺复兴 背后的历史(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文艺复兴与人类文明的 进程(文艺复兴的意义)。我想,这才是历史的味道、历史的范畴和历史课的价值体现。突生新课程的大历史观和文明史观。新课程的专题模块 体系,蕴涵了大历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理念。过去我们对 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思想的解放、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等层面。文艺复兴属 于世界,文艺复兴的意义也就应该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 进行诠释。于是,我就从“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世界”,“文艺复兴催生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等等几个方面对其意义作 出了归纳。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自然切换。历史给今天的人以启迪。文艺复兴已经远去,并且渐行渐远,对于今天的我们,她究竟还存在哪些价值?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方面的启示:面对“强权政治”的现实,我们需要人文精神;面对“现实主义”的现实,我们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有一种现实,那就是无论现代化的步伐如快捷、人总是需要精神和理想的寄托。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有思想和灵魂的民族。我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应该自然的、点到为止的,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平平淡淡。更应注重其深远立意,甚至能发人深省。当然,高度和深度需要教师去把握,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优势和学识水平。注重课堂的整体设计。本堂课由于头绪多、作品多、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处理不慎就会形神皆“散”。所以我从整体上设计了5个片段:“找寻曾经的辉煌”(导入和解读标题)、“千年沉沦与初步唤醒人文主义”、“谁在呼唤解读文艺复兴背后的历史”、“文艺复兴与人类文明”、文艺复兴与我们”等。另外,还采用了演绎归纳的方法,在每一个片段解析后,对文艺复兴的概念作阶段性的解读,以回应主题等。还原历史本来的“色彩”。我们越来越发现,真正能打 动人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有一定的文学和人文色彩的。历史课不应该是严肃、枯燥、干瘪的代名词,应该尽量 还原历史本来的生动、深刻和鲜活。历史的诠释有很多 种,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这堂课无论从作品的解读、片断主题的确定、要点的选择,还是语言的表述等方面,我都在努力向该方面追求。设置“情景”,引领“实践”,实现“创新”。本堂课 几乎贯穿始终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的展现,以 及学生在我的引领之下的鉴赏、解析活动。我们期望以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雕塑、文学等作品创设历史情景,带领学生徜徉于属于那个时代的文艺天堂,去感悟人文 的精神、揭开历史的真相、领悟人类文明的辉煌、反思 于今天我们的作为,最终实现学生作品鉴赏水平和材料运用能力的提高、精神和感情的升华等等。这节课直接在外校第一次公开亮相后,幸运的被有关专 家、领导和教师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亢奋、震撼、如 痴如醉、简直是新课程的文艺复兴等等。但是也有些教 师提由疑问:这是所有的历史教师都渴望却不大容易到 达的教学境界,教师究竟要花多少时间去学习和准备这 样的课?很显然,这堂课教师备课的环节是有些难度的,另外学生回答问题也有难度,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当然 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大家评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