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内蒙古巴彦淖尔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
资源ID:72163282
资源大小:883.2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内蒙古巴彦淖尔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2023 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1请用 2B 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 05 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1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红酸汤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它颜色鲜红、气味清香、味道酸爽。以番茄和辣椒为原料的红酸汤制作流程如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红酸汤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菌 B装坛时加入成品红酸汤是为了增加发酵菌种的数量 C装坛时不装满的原因是为了促进微生物繁殖 D红酸汤的制作中发酵时间越长,口味越纯正 3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无活性胰蛋白酶原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B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 C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 D水解过程改变了胰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 4下图表示同一种群经地理隔离后的两个种群 A 和 a 基因频率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时刻该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全为 Aa BT 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 CT 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 的基因频率为 0.5 DT 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5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 1 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 1 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 1 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型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6取某一红色花冠的 2 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 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如乙是硝酸钾溶液,图 1 乙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主动运输 B图 2 中曲线 I 和图 1 中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 C第 4 分钟前乙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小于甲溶液 D曲线走势不同都是由于甲、乙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造成的 7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 B C D 8(10 分)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结构,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运输至突触后膜需要消耗能量 C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后,膜上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二、非选择题 9(10 分)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藻类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以某种海洋单细胞绿藻为材料进行实验。(1)配制人工海水时,要控制氮、磷元素的含量。若这两种元素偏少,可能使该种绿藻生长过程中,光反应的产物_减少,从而影响 C3的_,导致光合速率下降。(2)若配制的人工海水盐度较正常海水过高,该种绿藻不能存活,分析其原因:_。(3)探究 CO2浓度对该种绿藻生长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实验结果表明,CO2浓度为_时,该种绿藻的生长速率较慢。据图分析原因是:_。10(14 分)研究表明,恒温动物的温度据培养基感受器有一定的感受范围,皮肤温度在 1230时,冷觉感受器 的活动较强;3045时热觉感受器的活动较强。皮肤温度常被视为温度觉的“生理零度”。如人的皮肤温度保持 在 30,当环境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时则感觉冷,当环境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时感觉到热。(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当人进入室温 25环境中时,会感觉(_)A冷 B热 C不冷不热 D不能确定(2)参与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是_,参与调节的激素有_。(3)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会忍不住颤抖,这属于_调节方式,此时人体的产热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4)当前有一种称为“冰桶挑战”的活动风靡全球,某挑战者将冰水浇遍全身,此时他的体温约为_,这说明人体具有_能力。11(14 分)在很多淡水湖泊中,藻类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下图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回答下列问题:(1)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湖泊中以藻类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按照图中的食性比例分析,试写出其食物网是_。若体长为 12 cm 的鲤鱼群体增加 100 kJ 的能量,理论上至少需要藻类提供_kJ 的能量。(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为了治理湖水的富营养化,可先养殖藻类吸收水体中的 N、P等元素,再养殖鲤鱼快速去除藻类,若要让藻类的能量更多更快流向鲤鱼,据图分析,投放到湖泊中的鲤鱼对体长的要求应该是_,理由是_。12大鼠脊髓损伤后无法自主控制排尿。研究人员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重新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如下图所示。其中 S1 和 S2 表示神经纤维连接处。该项研究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悱尿,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上图可知,在重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孤中膀胱属于_,根据上图中的反射弧,请用数字和箭头的方式描述排尿反射的过程:_。(2)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后,膜外的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细胞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的增多,导致呼吸和心率加快。以上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大鼠脊髓损伤后,排尿反射仍可发生,但机体无法自主排尿,原因是_。(3)实验后某只大鼠不能正常排尿,可能原因是 S1 或 S2 连接处异常。实验小组在反射弧的 b、c 处分别连接灵敏电流计,然后刺激 a 点,发现 b 处的电流表偏转,c 处的电流表不偏转,则可推测。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1、A【解析】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 错误;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 正确;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正确;D、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B【解析】红酸汤制作需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品有一股特别的风味提升菜品的口感。【详解】A、红酸汤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A 错误;B、装坛时加入成品红酸汤是为了增加发酵菌种的数量,B 正确;C、装坛时坛口留有一点空间而不装满的目的是防止番茄发酵后液体膨胀外溢,C 错误;D、如果发酵时间过长,会影响口感,D 错误。故选 B。3、B【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 R 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 R 基的不同。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3.分析题图:题图是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图,分析可知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水解酶的催化下从肽链一端的 6 号和 7 号两个氨基酸之间进行了切割,形成了一个六肽和一个胰蛋白酶。【详解】A、由图可知,无活性胰蛋白酶原是由一条多肽链形成的,肽链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中经脱水缩合形成的,A 正确;B、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人小肠肠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C、由图可知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中赖氨酸和异亮氨酸之间的肽键,C 正确;D、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水解而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中,胰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D正确。故选 B。4、B【解析】分析曲线图: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甲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1、初始时刻,A 的基因频率是 0.5,a 的基因频率也是 0.5。2、T 时刻甲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8,a 的频率为 0.2,乙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2,a 的频率为 0.8。【详解】A、分析两幅图可知,初始时刻,A 的基因频率是 0.5,a 的基因频率也是 0.5,但不能推断出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全部是 Aa,A 错误;B、由图可知,T 时刻甲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8,a 的频率为 0.2,乙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2,a 的频率为 0.8,由于存在着选择,所以不能准确计算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所以二者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B 正确;C、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 T 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 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C 错误;D、T 时刻甲、乙种群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5、A【解析】A、若突变体为 1 条染色体缺失导致,则可能是带有敏感型基因的片段缺失,原有的隐性基因(抗性基因)得以表达的结果,A 正确;B、突变体为 1 对同源染色体的片段都缺失导致的,经诱变再恢复原状的可能性极小,B 错误;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再经诱变具有恢复的可能,但概率较低,C 错误;D、敏感型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该基因发生突变,也可能使控制的肽链提前终止或者延长,不一定是不能编码蛋白质,D 错误。6、D【解析】分析题图 1 可知,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失水速率减慢,所以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超过 2 点细胞失水量为负值,即细胞吸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乙溶液是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溶质的溶液。分析题图 2 可知: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详解】A、花瓣细胞在硝酸钾溶液中能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从而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A 正确;B、题图 2 可知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B 正确;C、第 4 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C 正确;D、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溶液溶质不同,但是浓度可能相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7、A【解析】A、在反应底物相同的情况下,酶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A 项正确;B、题图中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是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项错误;C、菠菜叶肉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细胞中不含有中心体,C 项错误;D、二倍体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侧的染色体数目应该是偶数,不应该有三条染色体,D 项错误。故选 A。8、C【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详解】A、相邻的两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建立联系,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A 错误;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不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C、兴奋在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了突触后膜上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从而产生兴奋,C 正确;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信号变化,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特点,对于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 9、H、ATP 还原 海水盐度过高,绿藻细胞因渗透失水过多而死亡 800ppm CO2浓度为 800ppm 时,叶绿素含量较低,光合速率降低,而呼吸速率基本相同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O2被 C5固定形成 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详解】(1)光反应的产物中H和 ATP 组成元素需要氮、磷。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用于暗反应 C3的还原。(2)绿藻置于人工配制的较高浓度的海水中,由于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浓度,会发生渗透性失水,细胞过度失水死亡,绿藻因而不能成活。(3)从图中分析,CO2浓度为 800ppm 时,叶绿素 a、b 含量较 CO2浓度为 380ppm 时下降,则吸收和转化、利用的光能减少,光合速率下降,而两种 CO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基本相同,因此 CO2浓度为 800ppm 时净光合速率较高,积累有机物也较少。【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识记和理解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其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D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神经 等于 37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维持稳态)【解析】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人从低于 25的环境中进入 25的环境中时,会感觉热;从高于 25的环 境中进入 25的环境中时,会感觉冷。而本题没有明确是从怎样的环境中进入室温 25环境中的,因此不能确 定是感觉冷还是热,故选 D。(2)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增加产热。(3)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然后沿传出神经传到骨骼肌,使骨骼肌战栗,从而增加产热,这属于神经调节。此时,人的体温还是维持 37左右,因此,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4)正常情况下,同一个人的体温变化不大,尽管周围环境的气温波动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37,因为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寒冷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的途径来实现;并要掌握与体温平衡有关的激素,结合题意分析作答。11、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1000 负反馈调节 大于 12 cm 这样的鲤鱼植食性比例高 【解析】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详解】(1)藻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产者的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按照图中的食性比例分析写出其食物网是;据图可知,体长为 1.2cm的鲤鱼群体植食性比例为 0.75,肉食性比例为 0.25,即 75%的同化量来自于藻类,25%的同化来自沼虾,体长为 1.2cm的鲤鱼群体增加 100kJ 的能量,理论上至少需要藻类提供 10075%20%+10025%20%20%=1000kJ 的能量。(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让藻类的能量更多更快流向鲤鱼,可让鲤鱼尽可能多的摄食藻类,据图可知,投放到湖泊中的鲤鱼体长大于 1.2 cm 时,鲤鱼植食性比例最高,肉食性比例最低。【点睛】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叙述构建食物网,根据图中鲤鱼的食物比例计算体长为 1.2cm 的鲤鱼群体增加 100kJ 能量时至少需要藻类提供的能量。12、感受器和效应器 1234561 Na+内流 神经一体液调节 脊髓损伤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失去对脊髓中低级中枢的控制 S1 连接处正常,S2 连接处异常 【解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 2 和 3 属于传入神经,4 是神经中枢,5 和 6 属于传出神经,1 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3、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逐渐增大,膜外电位逐渐减小,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受刺激的部位称为兴奋部位,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详解】(1)根据分析膀胱既属于感受器,又属于效应器。排尿反射的过程 1234561。(2)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Na+内流,在调节过程中,有神经和肾上腺素的参与,所以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机体的排尿反射受到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脊髓损伤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失去对脊髓中低级中枢的控制。(3)刺激 a 点,发现 b 处的电流表偏转,c 处的电流表不偏转,说明 S1 连接处正常,S2 连接处异常。【点睛】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概念、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等方面来分析。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