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怀化市重点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pdf
-
资源ID:72163816
资源大小:768.0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怀化市重点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pdf
2023 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1请用 2B 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 05 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1收获的粮食要先晾晒,使含水量降到行业标准规定的值以下,再入库储藏,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霉烂的发生,延长储藏时间。其理由不成立的是()A水是细胞内大量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B水为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提供了水溶液环境 C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D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可在幼芽细胞中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B脱落酸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C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增多而使植株生长 D乙烯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细胞中均有合成 3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理解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是诱导生物发生变异,通过人工选择获得生产上所需的新物种 B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方向不定向,所以诱变育种不能较短时间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C通过对生物的不断诱变处理,不会实现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身上 D高产量的青霉素是通过交替使用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选育出来的 4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定时所采用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材料 花生种子切片 淀粉溶液 蔗糖溶液 豆浆溶液 试剂 苏丹溶液 碘液 本尼迪特试剂 双缩脲试剂 水浴加热 不加热 不加热 加热 加热 观察 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肉眼观察 肉眼观察 现象 橙黄色 溶液变蓝色 红黄色沉淀 紫色溶液 AA BB CC DD 5下列哪一类细胞不参与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A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皮肤表层死细胞 6科学家向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14CO2,给予实验装置不同时间光照,结果如表所示。实验组别 光照时间(s)放射性物质分布 1 2 大量 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2 20 12 种磷酸化糖类 3 60 除上述 12 种磷酸化糖类外,还有氨基酸、有机酸等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反应最初形成的主要是 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B本实验利用小球藻研究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C3-磷酸甘油酸可直接转化成氨基酸、有机酸等 D实验结果说明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物是糖类和氨基酸、有机酸等 7近年来,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炎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李斯特氏菌属于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体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原因是该菌的一种 InIc 蛋白可通过阻碍人体细胞中 Tuba 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与酵母菌细胞的最大差别是该菌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该细菌细胞结构简单,所以其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该菌以胞吞方式进入人体细胞 Tuba 蛋白和 InIc 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该菌使人类细胞膜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A B C D 8(10 分)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其中,菌根真菌 R(R 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 N、P等营养,R 菌只能以脂肪酸为能源物质,但其自身不能合成脂肪酸,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下列对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甲与 R 菌存在竞争关系 B植物甲为 R 菌提供能源物质 CR 菌与植物甲代谢类型不同 D植物甲与 R 菌共同(协同)进化 二、非选择题 9(10 分)对下列生物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预测、分析与判断。(1)甲同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湖泊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 K 值将_。(2)乙同学针对血糖调节进行了如下研究:在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实验中,以小鼠的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注射胰岛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顺序应是_。人体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在不同生理状况下是不同的。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况时,该比值明显_(填“上升”或“下降”),此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是_(答出 2 点即可)。(3)丙同学对小鼠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激素调节进行了以下研究:(本题中对激素的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时,需将小鼠均分甲、乙组,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乙组每天注射_作为对照。若要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则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还需补充两组实验:丙组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丁组每天注射_。(4)丁同学以某种实验小鼠为材料制备某种血清抗体。欲获得某一种较高浓度的抗体,实验的关键是需对小鼠进行_处理,请从免疫机理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_ 10(14 分)某兴趣小组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图 1;图 2 为酵母菌细胞内可发生的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字符表示化学物质,序号代表反应过程,请回答:(1)在设置图 1 装置前需先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其目的是_,试管中加水的作用是_,滴管中冒出气泡,这是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_。此时酵母菌细胞中所进行的反应可用图 2 中的_过程表示。(2)为了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场所,另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酵理母菌,获得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将两部分分别与煮沸冷却后的葡萄糖溶液混合,组装成如图 1 的装置 A 和 B,装置 A 有气泡产生,培养液中能检测到酒精,装置 B 无上述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3)图 2 中的_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生成物质_(填字符)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最多。11(14 分)有研究者拟从中药渣肥堆的样本中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为纤维素酶制剂的硏制提供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3)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的原因是_。(5)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该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其中_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3)从中药渣肥堆中取样后,需要进行选择培养,其目的是_。(4 若将纤维素分解菌内的酶提取出来,进行固定,一般不采用_法,原因是_。(5)经筛选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菌株 3 株,分别命名为 Z-3、Z-5 和 Z-3。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得 3 种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生的透明圈直径结果如下表。菌标编码 菌码直径(d)cm 透明圈直径(D)cm Z-3 343 543 Z-5 383 486 Z-3 535 488 要使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_进行鏊别。透明圈的大小与纤维素酶的量和_有关。你认为表中最适合用于制备纤维素酶制剂的菌株是_。(填菌株编码)12下图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部分新陈代谢过程,X1、X2表示某种特殊分子,数字序号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1)过程中,ATP 转化成 ADP 时,产生的磷酸基团被_接受,同时在物质 X2H 的作用下使之成为卡尔文循环形成的第一个糖,此后的许多反应都是为了_。(2)图中 X1H 转化成 X1发生于过程_(填序号)中,此过程中产生 ATP 所需的酶存在于 _。(3)若 a 表示葡萄糖,则正常情况下,一个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过程产生的 ATP 总量_(大于/小于/等于)和过程产生的 ATP 总量;在消耗等量葡萄糖的情况下,和过程产生的 ATP 总量约等于厌氧呼吸的_倍。(4)若将该植物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均适宜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与初始状态相比,叶肉细胞中 RuBP 含量和 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速率将分别_。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1、C【解析】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定义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 95%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功能 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参与生化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联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详解】由于水既能为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提供水溶液环境,也可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化反应,且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可以运输养料和废物。因此,降低粮食的含水量,可降低细胞的代谢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和水分的产生,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进而减少或避免霉烂的发生,延长储藏时间,ABD 正确;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晒干粮食的过程中不会丢失结合水,C 错误。故选。【点睛】掌握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C【解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的反应转变成的,可以合成与植物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部位,A 正确;B、脱落酸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B 正确;C、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使植株生长,C 错误;D、乙烯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细胞中均有合成,主要分布于成熟的果实中,D 正确。故选 C。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 X 射线、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详解】A、诱变育种不能得到新物种,得到的是新品种,A 错误;B、诱变处理提高了生物的突变概率,所以和自发诱变相比诱变育种能较短时间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B 错误;C、通过对生物的不断诱变处理,可能实现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C 错误;D、高产量的青霉素是通过交替使用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选育出来的,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诱变育种的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4、A【解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花生种子中富含有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液染成红色,不需加热,用显微镜观察,A 正确;淀粉遇碘液变蓝,不需要显微镜观察,B 错误;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蔗糖不是还原性糖,C 错误;蛋白质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时,先加入 A 液,后加入 B 液,溶液呈紫色,不需加热,D 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解题的关键是牢记每种化合物鉴定时使用的试剂,反应的颜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否需要加热。5、B【解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详解】A、巨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A 错误;B、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B 错误;C、中性粒细胞参与细菌病毒的直接吞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 错误;D、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识记并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6、C【解析】根据光照时间分析,CO2进入叶绿体后,最初形成的是大量的 3-磷酸甘油酸;根据表中物质,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氨基酸和有机酸。【详解】A、由表格可知,CO2进入叶绿体后,最初形成的物质是 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A 正确;B、由题意可知,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 CO2中的碳元素的去向,故本实验利用小球藻研究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B 正确;C、根据时间先后分析,3-磷酸甘油酸要先转化成 12 种磷酸化糖类,然后才转化成氨基酸、有机酸等,C 错误;D、表格中的数据说明光合作用除了产生的有糖类外,还有氨基酸、有机酸等其它有机物,D 正确。故选 C。7、B【解析】李斯特氏菌属于致死食源性细菌,为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因此与酵母菌细胞的最大差别是该菌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正确;有丝分裂属于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之一,错误;该菌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的 Tuba 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变形并将细菌包起来而进入细胞,所以该菌以胞吞方式进入人体细胞,正确;InIC 是该细菌合成的一种蛋白质,而该菌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错误;该菌使人类细胞膜更易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错误。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 项正确,A、C、D 三项均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蛋白质的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8、A【解析】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的现象。【详解】A、由题中信息“菌根真菌 R(R 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 N、P 等营养,R 菌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可知,植物甲与 R 菌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A 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植物甲为 R 菌提供能源物质脂肪酸,B 正确;C、由于 R 菌的能源物质为脂肪酸,故 R 菌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植物甲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C 正确;D、植物甲与 R 菌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在长期的共同(协同)进化中形成的,D 正确;故选 A。二、非选择题 9、偏大 基本不变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下降 肝糖元(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或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两次或多次注射相同抗原 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以升血糖;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尤其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影响代谢。【详解】(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设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 n,第二次捕获的总数为 M,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为 m,则种群密度为 Mn/m,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 m 会偏小,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偏大。鲫鱼的捕捞数量不影响其 K 值。(2)要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应该先注射胰岛素溶液,此时小鼠应该会出现低血糖症状,然后再注射葡萄糖溶液,其低血糖症状会消失。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况时,血糖含量偏低,说明胰岛素含量偏高,胰高血糖素含量偏低,故该比值明显下降,胰岛素会肝糖元(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有无甲状腺激素,因变量是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故可以将小鼠均分甲、乙组,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两组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不同的激素,一组只注射甲状腺激素,一组只注射生长激素,一组同时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再设置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生长状况即可得出结论。(4)注射抗原后小鼠会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接触抗原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故要获得某一种较高浓度的抗体,关键是需对小鼠进行两次或多次注射相同抗原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实验设计,要验证胰岛素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注射胰岛素;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10、灭菌并排出溶液中的氧气 维持温度的恒定,有利于观察气泡 CO2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线粒体中不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全过程)V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阶段表示糖酵解,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物质表示丙酮酸,物质表示 CO2,物质表示还原氢H,物质表示 O2,物质表示水,物质表示乙醇。【详解】(1)在图 1 装置中要保证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需将葡萄糖溶液先煮沸,除去溶液中溶解氧的同时也对葡萄糖溶液进行灭菌处理;试管中加水的作用是维持温度的恒定,有利于观察气泡产生,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 CO2,CO2形成气泡向外排出;对应的是图 2 中的阶段;(2)探究无氧呼吸的场所时将酵母菌分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部分,分别放到图 1 装置中观察,由于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只有细胞质基质的装置 A 有气泡产生,培养液中可以检测到酒精,只有细胞器的装置 B 因为没有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无现象;(3)酵母菌细胞中发生在线粒体的反应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图中的;其中第三阶段生成水,即生成物质的过程中释放能力最多。【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与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探究。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判断图 2 中四个过程与六个物质分别代表什么,再对题目内容进行回答,考查学生对应的推理与解析能力。11、中药渣富含纤维素 葡萄糖苷 增加目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包埋 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 刚果红 酶的活性 Z-5 【解析】要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应该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酶的鉴定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酶包括 C3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据此分析作答。【详解】(3)由于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渣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而中药渣富含纤维素,所以可以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5)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 C3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葡萄糖苷酶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3)从中药渣肥堆中取样后,需要选择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4)纤维素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所以一般不采用包埋法。(5)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被分解后,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表分析可知,Z5 菌株的直径最小,但此时的纤维素酶作用的透明圈的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故活性最高。【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原理,能结合图中和表中信息准确答题。12、3-磷酸甘油酸 再生 RuBP 线粒体内膜上 大于 15 增加 减慢 【解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碳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碳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两大重要的代谢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图中为碳反应,为光反应,为糖酵解+柠檬酸循环,为电子传递链。a 为糖类,b 为 O2。【详解】(1)过程为三碳酸的还原,三碳酸变成三碳糖的过程需要消耗 ATP 和 NADPH,因此 ATP 转化成 ADP 时,产生的磷酸基团被 3-磷酸甘油酸(三碳酸)接受。三碳糖是卡尔文循环形成的第一个糖,此后的许多反应都是为了再生 RuBP(核酮糖二磷酸)。(2)图中 X1H 为还原氢,生成于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在电子传递链中被消耗,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因此转化成 X1发生于过程(电子传递链)中。电子传递链放出大量的能量,此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因此产生 ATP 所需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3)和为呼吸产生的 ATP 总量,正常情况下,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一个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过程产生的 ATP 总量大于和产生的 ATP 总量。在消耗等量葡萄糖的情况下,和过程产生的 ATP 总量为 2+2+26=30,约等于厌氧呼吸(2ATP)的 15 倍。(4)若将该植物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均适宜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CO2含量减少,碳反应减慢,RuBP 含量升高。RuBP 与 CO2生成 3-磷酸甘油酸,RuBP 含量升高,但 CO2含量减少,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速率将减慢。【点睛】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