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3《穿井得一人》.pdf
-
资源ID:72164026
资源大小:733.8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7.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3《穿井得一人》.pdf
穿井得一人(一)课文与注释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 溉i汲j,常一人居外。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待,等到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人 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知道、听说,这里指“使知道”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应答,回答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1.作品概述 吕氏春秋是公元前 239 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吕氏春秋中也有好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广为人知。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 292 年前 235 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 20 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穿井得一人 1.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什么?明确:我家因为打井从而节省了一个劳力。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传成什么意思?明确:丁氏打井挖出来一个大活人。3.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要验证,去伪存真。练习(一)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注释】:氏:姓。汲:音 j,从井里打水。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若无闻也()2.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的危害。【参考答案】1不如 2.(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3.以讹传讹(二)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注释】:氏:姓。汲:音 j,从井里打水。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对曰()(4)若此()2.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之事有什么不同?_ 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 _【答案】1.(1)等到(2)谈论(3)回答(4)像 2.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打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3.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4.上文选自_ 5.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线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问也。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6.从“穿井得一人之使”到“穿井得一人”,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答案】4.吕氏春秋 5.A 6.听信传闻;对于传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播。【解析】【4 题详解】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 26 卷,160 篇。【5 题详解】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得一人之使”意思是: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之”结构助词,的。A.结构助词,的;B.助词,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C.代词,指这件事;D.代词,他;故选 A。【6 题详解】题空一: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听信传闻。题空二:考查寓言寓意。文中通过从穿井“得一人之使”到“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谣言的产生因为传言不实,听的人相信了不实的传言。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播。【点睛】参考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无井/而出溉汲 B.丁 氏/穿井得一人 C.有闻/而传之者 D.不若/无闻也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挖掘)B.国人道之(讲述)C.丁氏对曰(回答)D.闻之于宋君(听到)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B.故事中,造成别人误解的源头是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晰,说话有歧义。C.故事中,宋国人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表现了他们的求实、求真精神。D.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4.请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答案】1.C 2.D 3.C 4.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解析】【1 题详解】考查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可结合句意及相关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C.句意:有听了的人就去传播。据此可断句为:有/闻而传之者。故选 C。【2 题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D.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故选 D。【3 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他们听说了“穿井得一人”的事情,都相互传播了,说明他们都相信了传言,说明他们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故选 C。【4 题详解】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不是。于:在。”句意: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_(2)国人道之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7.从文中得出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切忌道听途说。B.耳听为虚,眼见为实。C.语言表达很重要,学会巧妙使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D.对于流言,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答案】5.(1)待,等到。(2)讲述。6.(1)有人听到了,传言说:“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2)姓丁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7.C【解析】【5 题详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及”:待,等到。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传”“穿”“得”“对”“使”等字词的翻译。“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7 题详解】C 项从文中得出的启示不正确。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C 项的“语言表达很重要,学会巧妙使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句话,远远地游离了上述观点。【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