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pptx
-
资源ID:72169704
资源大小:8.03MB
全文页数:907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pptx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新闻采访是新闻业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新闻报道过程的起点,而且也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新闻写作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成功。业界历来就有“七分采三分写”之说。这当是经验之谈。当然,进入写作阶段后,也是需要全力以赴的,并非花三分力就能获得成功。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采访的原意是“用语言广问于人,以取得所需的东西”。“广问于人”中的“人”,应该不是泛泛的任意人,而是:或为当事人,或为知情人,或为目击者,或为其他可以提供相应线索、素材或见解的人。一、对新闻采访定义的探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闻采访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素材搜集”说。第二类:“调查研究”说。第三类:“互动行为”说。从以上三类定义中,我们可得到诸多启示,但有必要进行仔细斟酌。如果将新闻采访定义为一种互动行为,并不能以此概括新涌现出来的采访方式。第一类定义的概念是较为可取的,新闻采访是一种有目的的信息搜集活动。然而与刑侦、一般调研和采风等信息搜集活动不同的是,新闻采访所搜集的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受到特定人群的关注,是因为与后者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这种信息鲜为人知,须通过新闻采访的方式将它们挖掘出来、经加工后通过一定的途径(新闻传媒或自媒体)传播出去。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新闻采访是特定主体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一)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满足广大受众的新闻需求(二)采访对象是各色各样的人(三)以与人平等地沟通为手段 成功案例:记者艾丰采访湖南省地矿局高级技术人员骆正常对比案例:对制造假酒的嫌疑犯的采访(四)要旨是发现和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五)有极强的时效性要求 新闻价值要素中外学者对于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理解大同小异。新闻价值有“五要素”说,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本教材认为,新闻价值包括如下五项:重要度、有利(广义)度、相关度、异常度、趣味度。新闻事实若包含了上述某一要素,即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新闻价值;包含多项要素,则其新闻价值更高。新闻价值高低,其衡量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新闻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1、重要度2、有利(广义)度,是指新闻事实经报道后对受众带来的益处达到什么程度。3、相关度,所衡量的是拟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受众是否有关系和相关的程度有多高。4、异常度,说的是生活中出现的事实须与人们习见常闻的有点不一样(或原先所无,或以前虽有但刚刚出现了变化),才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5、趣味度,与趣味性的意思是相同的。当然,新闻采访不能仅仅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必须认真对待报道对象的社会价值问题。新闻采访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运作。在这一方面,一些记者有时会有所疏忽。第二节 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信息互动行为,是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从社会心理层面看,新闻采访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一)从信息互动角度解读新闻采访 首先,采访本身通常是一种人际传播,采访者从消息源那里获得信息的整个过程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过程;其次,采访的结果通常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要素参与大众传播;最后,大众传播所获得的反馈会作为下一次采访的前馈,进入记者的脑海,成为记者采访前内向传播的一部分内容,从而对下一次采访发生作用。(二)成功的新闻采访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其次,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采用合适的行为方式。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采访对象的心态。二、新闻采访本质上是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新闻采访是特定主体对新闻事实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认知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新闻事实发生时,作为特定主体的新闻记者并不就在现场。他们根据自己发现的或是由爆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在事实发生后才到特定地点进行新闻采访。记者在成功进行的采访中,通过向各色人等了解情况,逐渐逼近新闻事实的真相本身,认知趋于全面、深刻。至采访结束,记者不仅了解到了新闻事实的方方面面,而且知晓了其内在的因果联系,甚至还打探到了新闻背后的新闻,掌握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从本质上说,新闻采访是一种双重主体都发挥相应作用的过程。与许多人的设想不同,新闻采访的主体并非仅是采访者,主体也应包括采访对象。离开采访对象的积极参与,采访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准确地说,成功的新闻采访是在双主体(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一)采访者是主动的采访主体 采访活动是由采访者和采访对象共同完成的。但前者应是活动的发起者,一般而言是主动者;后者则是活动的受邀者,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动者。(二)对记者担当的社会角色的分析 1.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2记者的三种角色身份(1)社会守望者角色,例中国经济现企稳迹象 紧货币短期难改/利率市场化成关键突破口(2)信息传播者角色(3)文化传承者的角色(二)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1.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在我国,新闻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新闻记者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2.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与道德素养*记者的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合法,他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一个记者应具备以下基本道德素养:一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具有其他优良道德素养的先决条件。二是不畏权势、坚持真理。在中外新闻史上,许多记者为了坚持真理,秉笔直书,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三是有社会责任感。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不仅明白自己对消息来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明白自己对公众文化品位的提升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例“三鹿”奶粉事件四是体现对社会公众的人文关怀。记者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例汶川大地震考验记者道德素质3.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例对北京奥运会的采访报道4.必须具备新闻专业素养 记者的新闻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新闻专业技能素养、新闻专业理论素养和新闻专业精神。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记者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新闻专业精神和新闻职业道德乃至社会公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例男子纵身跃下大桥自杀的全过程就专业精神、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而言,在多数情况下,前者与后者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应该说,遵从社会公德是记者恪守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居于上位的社会公德,对居于下位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有着统摄作用。退一步讲,记者(主要是摄影记者或摄像记者),如果面对的是抓拍特别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与救人于险境之间的两难选择,那末,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并倡导:不容分说,救人(世间万物中最可宝贵的是人),将恪守社会公德置于首位。没有什么比救人、比珍惜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此时,居于上位的社会公德尤其应当发挥作用。二、采访对象: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一)采访对象:同样应是采访活动的主体(二)采访对象作为主体的特点一是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二是与新闻事实有一定的关联。三是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进行博弈(二)采访对象的种类1.对采访对象进行分类的依据看采访对象是提供主要事实,还是只能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当然两者都是新闻采访所不可缺少的)。2.对采访对象的分类(1)当事人(2)知情人(3)目击者(4)有关人士 第一章结束以下为案例链接PPT 1985年,记者艾丰采访湖南省地矿局高级技术人员骆正常。骆正常因其重大发明,成了当时地矿部第一个万元重奖的得主。艾丰估计了骆正常的年龄,于是就先从其年龄开始发问,果然发现对方和自己是同龄人,均于1957年考入大学。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拉近显然为后面的采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骆正常在以后的谈话中不断插入这样的话:“老艾,这事谁都不知道,别的记者我都没说过!”“老艾,这事我们局长现在还不知道,头一次跟你说!”艾丰顺理成章地在这样的对话中获得了他所需要的材料。而几乎是同时,另一个记者也试图采访骆正常。此记者一开始就问:“你的科研成果名字叫什么呀?”这使骆很不愉快。接着又问:“请问,你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经济价值啊?”骆回答说:“关于经济价值,我也说不清楚。”那记者说:“连你都说不清楚,我怎么进行报道呀?”骆说:“你不报道就不报道吧。”结果是不欢而散。返回问(记者):你叫什么名字?答(嫌犯):(望问者,怔了怔)我叫。问:家住在哪里?答:我家住村。问: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会干起这一行的呢?答:因为因为所以就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我当时想问:如果当时不成功或者发生意外你又做如何打算?答:我,我当时没想这么多。问:难道一点都没有想过?答:这问:这是不是假酒?答:(欲辩)我们原问:(挥舞话筒)别说什么了,我只问你是不是假酒?答:返回而对国家经济的走向,记者也往往会进行预测。中国经营报记者谭志娟,在采访和研究的基础上,写就了前瞻性报道中国经济现企稳迹象 紧货币短期难改/利率市场化成关键突破口,以展望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向。其研判得出的论断已蕴含在报道标题中。这种研判,不是主观臆测,而是建立在如下三个基础之上的:一是对一系列专家的采访(包括:浙商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郭磊、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经济专家黎友焕、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还引用了银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所谈的观点;二是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认真解读;三是对我国经济运行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返回将“三鹿”奶粉事件公之于众的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在谈到写这篇报道的情况时曾表示:非常痛苦,以至于在报道上版那天晚上紧张得睡不着觉。于公,他怕毁了一家优秀的企业;于私,他怕被人扣上打击民族品牌的大帽子。因此,在取证和表述证据上他格外谨慎,引文时更是字斟句酌、慎之又慎。可见,对记者而言,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决非易事。返回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极大地考验了记者的道德素质。尽管许多记者都经受住了考验,但一些记者缺失人文关怀的做法受到了广泛批评。“当俄罗斯救援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时,摄像机的强烈灯光正对着幸存者的眼睛,气得一名救援队员对着镜头怒吼;当医生在手术室中消毒完毕,正准备给伤病员做手术时,有记者未经允许却突然闯进来采访,不仅污染了手术衣,更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当抢险人员正在现场紧张施救时,记者却为了所谓的报道效果而不停向救援人员提问,过多地让幸存者讲话,从而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救援行动、耗费了幸存者有限的体力”返回在对北京奥运会的采访报道中,采访者用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采访对象的事例不胜枚举。谭宗亮在获得男子50米手枪项目的铜牌后,一脸兴奋地说:“参加四次奥运会,到现在这是第一块奖牌,我也挺高兴的,我觉得我尽力了。”然而在采访者提出的“参加四次奥运会,这是离金牌最近的一次,你对这种结果感觉如何”的问题面前,他只能改口说:“参加四次奥运会,只拿到一枚铜牌,我觉得有点愧对祖国”四川花样游泳的姐妹花蒋文文和蒋婷婷创历史地获得双人自由自选比赛的第四名后,一名女记者问:“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害得姐妹俩哭着说:“我们问心无愧。”然后逃离了混合采访区。这说明,许多记者很少有意识地在报道中审视自己的采访心理和言语方式,从而损害了报道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是缺乏科学素养的表现之一。返回2013年7月,韩国一家电视台对本国一男子纵身跃下大桥自杀的全过程进行了直播。从异常度的角度看,此事实不能说没有新闻价值;但全程报道所折射出的有关记者的新闻价值观,显然已到了畸形化和极端化的程度了。由此引发争议是必然的。类似事件时有发生。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饥饿的苏丹,曾引发空前争议。在我国,类似的例子也并不鲜见。2005年,福建厦门一摄影记者在暴雨中候拍骑车人跌入被水淹没的大坑的景象,受到公众谴责。2010年“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后的第3天,浙江籍自由摄影师江河来到了事发地。他用334秒时间、68张照片,记录了两位消防战士被油污吞噬的全过程,并将一部分照片在网上加以发布,受到网友质疑。以上诸案例,触到了同一个问题:新闻专业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乃至社会公德之间一旦发生矛盾,讲究应当如何处理?返回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对于记者来说,采访中有两个环节特别重要:一是知道怎样才能捕捉到新闻线索,二是通过策划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第一节 新闻采访以获得线索为起始点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写作大抵都离不开新闻线索。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而寻找到新闻线索,这是新闻采访的开端,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一、新闻线索:含义及特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这一定义抓住了如下几个要点:(1)新闻线索属于简要信息的范畴;(2)这些简要信息是关乎事实的;(3)这些事实是刚刚发生的。(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其一,新闻线索大都比较简略。相比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完整过程,没有具体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其二,新闻线索一般都较为零碎。相比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三,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往往在不经意间来到人们身边,又从人们身边消逝,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极小。其四,新闻线索通常不可预期。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闻事实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作为新闻事实信号的新闻线索的闪现当然更具有偶然性。其五,新闻线索往往真假混杂。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综上所述,记者应当严格区别新闻事实与新闻线索的界限。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为记者发现新闻事实提供了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记者要努力发现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新闻事实;与此同时,还要依靠社会公众从四面八方提供新闻线索。如果有了新闻线索,记者就有了找到新闻事实的大致方向和路径,就有了逼近新闻事实的可能性。第二个作用: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使之产生采访的欲望。记者的采访欲望是其采访活动的起点,但是这种主观动机如果不与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相碰撞,就不可能转化为采访行动。进而言之,作为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的新闻敏感,往往也是由新闻线索激发的。第三个作用:为记者的采访提示方向。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不完整信息。想要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线索是不行的。有人将根据新闻线索所作的采访比喻为“顺藤摸瓜”,这是非常贴切的。新闻线索具有一定的提示性,虽然它只是新闻事实的片断,然而一般说来,记者可以根据片断性的信息所提示的方向,认真进行访前准备,邀约有关采访对象,并通过自己的采访,完整地还原新闻事实。第四个作用: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每一次新闻报道都相当于一次战役,而在战役中想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就得依靠高质量的信息。好的新闻线索,无疑是媒体报道决策最需要的信息。记者掌握的线索越多,意味着“可供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记者的活动选择余地就越大,那么,决策就可谓达到了最优化”。相反,可掌握的新闻线索越少,媒体做出高水准报道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小。新闻线索信息量小,就会使媒体的报道决策陷入困境。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在同样获得新闻线索的情况下,获得信息更多的媒体就会在同类题材的报道竞争中占得先机,受到更多的关注。三、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新闻线索(一)在走出去和沉下去的过程中寻找线索 例“潜伏”局长(二)从党政机关及各类会议上获得新闻线索(三)从企事业单位寻找新闻线索(四)在重大文体活动中寻觅新闻线索(五)通过社会网络捕捉新闻线索(六)在其他媒体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七)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抓取新闻线索 例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新闻线索通常隐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采访者去捕捉。然而要捕捉到这些新闻线索,从记者的主观方面来说,新闻敏感是不可缺少的。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缺乏新闻敏感的记者捕捉不到新闻线索却有其必然性,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常常拥有较多的新闻线索同样有其必然性。正因为如此,有人干脆从新闻线索的角度为新闻敏感下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一、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 对于新闻敏感,人们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西方,甚至有人形象地把新闻敏感比喻为“新闻眼”和“新闻鼻”,指的是记者感官灵敏,反应快捷,能够迅速地“看到”或者“闻到”新闻线索。在我国,学者们也对新闻敏感做过许多阐述。“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新闻敏感是一种专业能力或者素养。这种能力是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有相当严格的时效要求。新闻敏感还来自于记者对周围环境的时时刻刻的留意,时时刻刻处于工作状态,就像南振中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除了睡眠,随时随地都在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也可以说,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随时随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采访活动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只有达到这种境界,记者方才可能不漏掉偶然出现的新闻线索。二、新闻敏感:发现与判断 先说发现。发现大家都能发现的、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实,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要在别人发现不了新闻的地方发现新闻。不具备这种能力,很难说具有新闻敏感。再说判断。记者在自己的新闻活动中,不仅要能灵敏地发现“新”、发现“异”,而且应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是判断该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是判断在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有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三是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例安德罗波夫可能已经逝世三、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 许多记者,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很满。政府各部门的会议、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往往都会通知相关记者到场采访。新闻发布会有统一的文字材料,因此,记者通常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些记者不是在创造性地进行新闻采访,而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进行新闻报道。他们采写的新闻作品在相当程度上是程式化的,很少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中,他们的新闻作品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在现实社会中,一个媒体真正出彩的地方,不是它一件不少地报道别人同样报道的新闻,而是它报道了别人没有报道过的新闻,也就是独家新闻,或者起码在报道同一题材时,它的报道比别的媒体更有深度或者更为快捷。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如果一个记者具有比较强的新闻敏感,他就会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例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下台二是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例中国消费者报打假宣传 三是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例“黄豆行动”诞生记 四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例日照“海上救助殉难案”发人深思五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例古战场上电话多第三节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当今时代,大量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已不是一个记者所能胜任的了,而需要整个媒体整合资源,进行团队合作,这才能充分利用新闻线索,写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同样感受到某一新闻线索的存在,同样进行了采访和写作,可是采访的成品和传播的效果却未必都能令人满意。出现这一问题,固然可能是因为新闻记者个人素质存在差异,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媒体。当今时代,大量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已不是一个记者所能胜任的了,而需要整个媒体整合资源,进行团队合作,这才能充分利用新闻线索,写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失败的采访个案,通常都是因为整个媒体对该新闻线索缺乏深入的挖掘、思考,缺乏上乘的报道方案和报道计划。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进行新闻报道,业界和学界的许多人都提出了报道策划的问题。笔者认为,成功的报道策划应当能对采访和写作产生良好的作用。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 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所涉及的空间;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首先,好的选题往往来自精心的策划。例“东人西行记”其次,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例陈泉涌的经验之谈再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使记者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写出高质量的报道。例深圳,你被抛弃了吗?最后,策划能为报道提供强有力的团队。第二章结束以下为案例链接PPT2011年初,“节后用工荒”席卷全国,扬州许多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难题。这成为媒体关注的民生热点和新闻焦点。扬州市人社局组织了用人单位春节后跨省大招工。作为跑口记者,胡俭随之而行。此行的目标省份为:主要向北行进,分别是安徽、山西、河南、山东等几个劳务输出大省。一路上翻山越岭,行程艰险:汽车爆胎,差点翻到山沟里;正月初饭店不开门,一路上受冻挨饿。跨省招工行程5000里,最终带回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缓解了扬州用工荒。胡俭采用行进式报道,发回大量动态稿件,用许多生动的小故事,记录了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所急所盼,受到报社表扬。报道任务可以画上个句号了;但胡俭心有不甘,原因是没抓到令人眼睛一亮的好新闻。于是回访一家家企业,采访外来民工的生活工作情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11年3月7日中午,一批来自云南曲靖的农民工来扬州宝亿制鞋厂报到,陪同他们来的,是当地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陈家顺在欢迎仪式上透露:前一年的春天,他曾经在宝亿制鞋厂隐去官职打工一个月,发现扬州的用工环境不错,才决定带大家来这里打工。就业局长“潜伏”打工,为的啥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胡俭随即展开采访,揭开局长“潜伏”打工背后的悬疑。回头想来,发现“潜伏局长”线索,看似偶然,实际上酝有必然。返回1983年,时任辽宁日报记者的范敬宜到辽宁省康平县的两家子公社采访,夜里在公社的办公室睡觉。由于一夜都睡得很安稳,第二天一起床范敬宜就找到新闻素材了睡了个好觉这就是新闻。原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公社干部夜里要守着电话等上级指示,清晨要对付堵门要钱、要粮、告状、报案的社员,因而无法睡好觉。改革开放后,社员日子好过了,因此在公社办公室值班的干部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后来,范敬宜根据进一步采访的结果写出了消息名作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睡觉睡出了新闻,这是一个被多种教科书反复引用的经典个案。让人至今依然感喟的是:如果没有那种在平凡生活中把握不平凡细节的能力,如果范敬宜并不了解农村生活,他就是在公社办公室睡上十天八夜,也不可能写出好新闻来。返回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去世前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很长时间都没有公开露面。安德罗波夫因病逝世后,苏联方面守口如瓶,使外界无法得知真实情况。华盛顿邮报记者达斯科多德尔从苏联当时的两则报道中发现了一些异常之处。其中一则报道了苏联的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推迟外出访问,另一则报道了出席欧洲裁军会议的苏联代表团的副团长、安德罗波夫之子伊格尔突然回国的消息。这使多德尔感觉到安德罗波夫的身体健康出了严重的问题。据此,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抢先向外界报道了安德罗波夫可能已经逝世的消息。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多德尔之所以比别人报道得更快,是因为他把握住了新闻线索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内容,而此时,其他记者却尚未找到报道的头绪。返回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下台不久,法新社率先向世界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法新社驻苏记者并没有得到苏联官方关于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这名记者发现:赫鲁晓夫已有几天没有接见外宾;另外,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通告中也没有出现赫鲁晓夫的名字;而红场一带戒备森严。他感到这样的情况比较反常,预计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甚至意识到是赫鲁晓夫出了问题。于是他想方设法通过非官方途径向有关方面打探信息,最终得到了证实。于是,他远早于苏联官方通讯社塔斯社向世界披露了这个消息。返回 1995年3月,山东小伙子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两副日本产索尼耳机,经有关部门鉴定,这种耳机是假货。此后王海又让自己的弟弟去买了10副这样的耳机,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赔偿。此举引起了隆福大厦和相关部门的不满,他们认为不知假而买假,可退可赔,而知假买假则属于谋取不当利益。消协将此事通报给新闻传媒后,不少媒体认为此事很棘手;只有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高秀东觉察到其中的新闻价值。他把王海现象放在我国政府下决心打假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发现1993年10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近两年了,百姓中只有10的人知道此法的出台,更少有人利用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关机构、部门虽然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等打假活动,但制假、售假的活动依然猖獗。高秀东觉得,打假宣传要落到实处,“王海事件”是一个突破口,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果然,关于王海的报道在中国消费者报上刊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反响。返回 健康报记者魏萍有一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贫困县翁牛特旗采访,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材料。在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中,一个男孩书包中的咸菜瓶引起了她的注意。原来这个孩子是个住校生,一周回一次家,这咸菜就是他每日三餐吃的菜。这在当地原本是很常见的事,不是什么新闻,却引起了魏萍的联想。原来,该地盛产黄豆,黄豆营养丰富,为什么当地的教育部门不能引导农民利用黄豆来改善学生的伙食呢?把这两条线索统在一起,新闻便产生了。她找到当地有关部门,请大家出谋划策,形成了一个关于“黄豆行动”的方案。1995年年初,“黄豆行动”诞生记一文刊出后,社会反响极为强烈。各大媒体都对此作了报道,“黄豆行动”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豆行动计划”,不少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上了豆腐,喝上了豆浆,健康状况大大改善。返回 1997年山东日照市发生了一起海上事故,一个名叫王连全的人为救三名落水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开始,三个人都说是王连生舍己救人,但后来又矢口否认。通过有关部门的认真调查,日照市政府将王连全树为精神文明标兵。事情看似圆满解决,可光明日报却从这个正面典型身上发现了新闻线索获救者为何出尔反尔?该报记者马晓毅前往日照采访,发现落水的当事人均不见踪迹;一位市委的同志陪同记者采访王连全的父亲,王父说什么话都要看市委陪同者的脸色;涉及此事的一位律师也因为有市委的同志在场而不敢回答问题。马晓毅为了解真相,冲破重重障碍,“甩”开了陪同人员,私下约了王父和律师,才逐渐找到重要的知情人。原来,落水者为了某些隐情,收买了政法部门有关人员,使公安局“丢掉”了原始材料。而日照市委出于家丑不能外扬的考虑,不想让记者了解此事的复杂背景,因此人为设置障碍。几经波折,真相大白于天下,马晓毅的日照“海上救助殉难案”发人深思等一组连续报道也随之问世,各地新闻传媒纷纷转载,该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返回2000年春天,范敬宜随全国人大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到山西浑源,顺便去看了看雁门关。他对雁门关的神往,源于童年听过的一句昆曲牧羊记的唱词:“雁门关阻隔了平生愿,请哥哥登望乡台聊叙别情。”那是投降匈奴后的李陵对着大义凛然的苏武唱的,苍凉中透出羞愧。到了雁门关,才发现雁门关不但到处是历史陈迹,而且可以看到现代化带来的许多新气象。特别引起他兴趣的,是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挂着红底白字标志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亭。于是,他放弃上地摊寻觅假古董的机会,去采访了几位电话亭的摊主,打听为什么有这么多电话亭,打长途电话的都是些什么人。一位摊主说:“打长途电话的多着哩,有谈买卖的,有家里有人在外打工的,当差的,当兵的,什么都有。刚才打电话的那个小媳妇,当家的在新疆当兵,隔三差五就一个长途,一说就是半天。”这立刻引起他的联翩浮想。现代化给这个原来闭塞荒凉的古战场带来的是什么?是蓬蓬勃勃的生机、商机和各种信息。这些都是不大进入记者视野的好新闻啊!忽然,程砚秋春闺梦的一段唱词从他脑子里蹦了出来:“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可曾身体蒙伤损?是否烽烟屡受惊。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这肠断的人。”哀婉缠绵的“游丝腔”,把思念远方战场上亲人的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现在有了电话,特别是有了手机,还用得着那样问“可曾”、“是否”吗?于是,他信笔写了一篇古战场上电话多。结尾是这样写的:“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今人,喜观现实中的世界,喜欢有电话声的雁门关。独立苍茫的雁门应该永远保存,电话频频的雁门关更应当阔步走向未来。”此文发表后,有些同行的记者问:“我怎么没有注意到你写的那些电话亭?你怎么有那么多的新闻敏感?”返回在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时,媒体对此作了大量报道。在此情况下,报道如何出新?经济日报进行了别出心裁的策划。“东人西行记”是该报2000年1月推出的一组系列报道,“西人东行记”则是在2000年5月推出的另一组系列报道。虽然在时间上,这两组报道相隔四五个月,但它们却是“姐妹篇”。2000年初,记者跟随温州市政府、柳市镇政府和天正公司(温州的一家企业)的三位人士共同到西部考察。这组“东人西行记”就是随行的采访记录。“东人”是指来自东部的人士,他们生活在我国较早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温州市。报道就是借“东人”的眼睛看西部。“东人”西行历时半个月,报道共刊发了16篇。它们不同于一般性的西部大开发报道,在西部大开发报道中显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这应当归功于事先所作的精心的策划。返回“平面媒体的竞争力在于精心策划。”这是中国新闻奖连续十年得主、时任科技日报总编辑的陈泉涌的经验之谈。在中国青年报,他曾参与策划并指挥南北两线记者,奋战六十多天,出色完成了1998抗洪战役报道,赢得全国特别奖。电视剧水浒播出期间,他组织多路记者奔波80多天,怀揣水浒走天下,电视里演历史故事,中国青年报写现代巨变,众多媒体争相转载。在科技日报,他首开并连续六年策划推出了两会报道“主报加特刊”的新形式,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抗击非典期间,他组织策划了36个主题,及时报道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动人事迹,荣获全国“优秀集体”殊荣。“神六”飞天,他调集精兵强将“从一天到五天,从一人到多人,从吃穿到住行,从天上到地下”,全方位、高密度地策划了32个专题,被几十家网站转载。从以上材料中,我们不难读出精心策划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返回 2003年初,南方都市报在半个月里连续推出大型报道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引起了巨大反响,此举堪称媒体全程参与事件性策划的典型个案。与上文所提到的媒体或新闻记者为报道策划新闻由头的情况不同,此处的事件起源于一篇1.8万字的论坛帖子深圳,你被谁抛弃。作者呙中校,以“我为伊狂”为网名,分别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上贴出了这篇文章。该文很快引起南方都市报领导层的关注。借着不久后深圳市市长在市委会议上正面回应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契机,南方都市报在统一刊发会议通稿的第二天,以7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题为深圳,你被抛弃了吗?的专题报道。如果到此为止,南方都市报紧紧抓住新闻线索,重新包装呙中校的文章,只能算是报道策划,但此后的发展就越来越具有事实策划的色彩。报道刊发次日,南方都市报根据读者来电反映的情况,推出了第二轮报道深圳人诉说十大期盼。随着报道的继续深入,南方都市报的主要负责人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设法促成作者与于幼军市长见面,将讨论本身和文章作者追踪两条线索重新融合,达到高潮。”经过记者多次联系,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终于与“我为伊狂”正式对话。这场特殊的对话引起了各媒体的极大关注,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大型报道也有了圆满的结局。第三章 新闻采访访前准备工作在获得新闻采访线索之后,记者的采访活动进入访前准备阶段。此阶段虽因新闻时效性要求的不同而可长可短;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访前准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访前准备应包括记者各种素质的提升,这在前文已有较为充分的论述;狭义访前准备是指记者在明确采访任务后所进行的特定的准备工作。前者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突击准备的过程。本章所讨论的是狭义的采访准备。访前准备包括:准备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准备采访提纲和寻找采访机会。第一节访前资料准备一、访前资料准备的重要性(一)访前资料准备能使记者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 一位业内人士撰文说:“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被采访者的生平概况、重大贡献或突出事迹、伟大成就作为新闻记者,对这些材料至少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这其实就是说的访前资料准备。它是记者必做的“功课”。案例:记者采访费雯丽(二)访前资料准备能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所需的相关知识 知识素养是记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但是有良好知识素养的记者在采访某个具体问题时也总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应该在访前准备中“临阵磨枪”,抓紧时间,突击学习。案例:劳伦斯对原子弹的报道(三)访前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提出出彩的问题 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的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在采访实践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四)访前资料准备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当一个记者较之其他记者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有关资料时,他就有可能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采访机会。二、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一)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个人爱好、生活经历及业绩等。(二)多多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这里,既包括新闻事实的历史背景与国际背景,也包括新闻事实的专业知识背景。(三)了解与采访有关的理论知识记者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使自己能站在专家的立场上,在相关专业视野中来看待新闻事实。这些知识来源,通常有三个:一是查阅相关资料。二是检索相关媒体的报道。三是进行预采访。三、坚持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最后的采访要进行1个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10个小时的访前准备。这充分表明了西方记者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实,只要时间充裕,访前准备就应该尽可能细致和充分。当然,不同的记者在不同的采访中有着不同的情况,“十比一”原则不应当成为教条,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美联社记者的例子第二节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往往直接决定了采访的大体安排,也决定了记者采用何种采访方法以及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因此,这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准备工作。面对记者,采访对象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说来,某一特定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结构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二是因事而异的社会心理层面。前者主要表现为采访对象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面对不同采访内容时的不同动机。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所作的分析(一)两个维度和四种类型 两个维度:一是偏于理性的还是偏于感性的;二是属于外向的还是属于内向的。四种类型:一是理性外向型;二是感性外向型;三是理性内向型;四是感性内向型。(二)在采访中顾及对象的个性心理 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对于记者采用什么样的采访手段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记者本身的存在会改变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态。为了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西方一些记者主张:在采访一开始,记者就像是一匹好马,跟着采访对象的缰绳走,而不是先入为主。有时候,一些采访对象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在这时记者就得主动说话,但不能迫不及待地提问。案例:如何面对不太善于对话的采访对象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所作的分析(一)正视社会因素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影响 社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