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培训.ppt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2018-03-30n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2015版版n 与工作要求与工作要求n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n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那么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那么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培训内容培训内容 考核与评估考核与评估组织机构职责组织机构职责一一传染病信息报告传染病信息报告二二报告数据管理报告数据管理三 4 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四 资料保存资料保存五六一、主要修订内容一、主要修订内容 一组织机构职责一组织机构职责 明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明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在传染病信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增加卫生监督机构职责增加卫生监督机构职责,参与监督检查,对不履参与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查处行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查处一、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原那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哪里发现/接诊哪里报告首诊负责制相对医疗卫生机构执行职务的责任疫情报告人而言首次发现/接诊病人不是相对医疗卫生机构报告流程病人首次病人首次挂号挂号A医生医生诊断诊断/治疗治疗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诊断诊断传染病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系统防保科防保科报告卡质量审核报告卡质量审核,保留最早日期一张进,保留最早日期一张进行报告,另一张标注后存档行报告,另一张标注后存档报告卡录入报告卡录入病人复诊病人复诊挂号挂号B医生医生诊断诊断/治疗治疗诊断诊断传染病传染病一、一、主要修订内容主要修订内容一、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 细化了医疗机构的职责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一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培训制度l内容l传染病诊断标准l信息报告管理技术l传染病防治法l对象l全体医务人员?相关人员?新进人员?l最好是全体医务人员,卫生院应包括辖区内乡村医生l频次l每半年不少于两次以上l归档l通知、签到表、课件、考核记录、培训总结等,缺一不可部门保障指定具体部门负责:防保科、医务科等人员保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设备保障一级与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l一、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一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在规定时限内填写纸质传染病报在规定时限内填写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报卡报至院内传告卡或电子报卡报至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染病报告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门诊、住院部等门诊、住院部等有临床诊断权利的部门有临床诊断权利的部门首次发现诊断规定报告的传染病首次发现诊断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种病种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与时核对报卡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与时核对报卡错项、漏项、逻辑错误、重点病例的错项、漏项、逻辑错误、重点病例的报告等,登记在册,在规定时限内报告等,登记在册,在规定时限内录入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首次发现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种首次发现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种特异性阳性特异性阳性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检验室、放射科等检验室、放射科等无临床诊断权利的部门无临床诊断权利的部门向有诊断权利的部门或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书面反馈向有诊断权利的部门或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书面反馈传染病报告工作流程供参一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断与网络直报流程供参挂号挂号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影像部门影像部门开单开单结果反馈结果反馈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检验部门检验部门化验部门化验部门开单开单结果反馈结果反馈门诊部门诊部/急诊部急诊部/住院部住院部诊断诊断/治疗治疗病例登记病例登记门诊日志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出入院记录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传染病不合格不合格返回订正返回订正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系统防保科防保科报告卡质量审核报告卡质量审核合格合格报告卡录入报告卡录入二、传染病信息报告分类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 病原携带者 霍乱脊髓灰质炎国家卫计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 X 必须按传染病诊断标准诊断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传染病诊断和登记l项目设置要齐全l填写要规范l不要漏填l字迹清晰可辨认l勿用症状代替诊断l使用规范的诊断名称序序号号项目项目/部门部门门诊日志(含电门诊日志(含电子病历)子病历)出入院登记(含出入院登记(含电子病历)电子病历)检验部门(含影检验部门(含影像部门)像部门)1就诊日期2姓名3性别4年龄5职业6现住址7病名(初步诊断)8发病日期9初诊或复诊10入院日期11入院诊断12出院日期13出院诊断14转归情况15送检科室/医师16检验结果17检验日期18有无传染病诊断有关的异常检验结果的反馈记录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增加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身份识别号码增加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身份识别号码的要求的要求 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 如果无法获取身份识别号码如儿童、老人、残如果无法获取身份识别号码如儿童、老人、残障人员、精神病病人、僧侣、特殊行业的人群,将障人员、精神病病人、僧侣、特殊行业的人群,将采取临时号码如监护人的身份识别号等方法解决采取临时号码如监护人的身份识别号等方法解决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增加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相关要求增加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相关要求 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区域卫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时,应具备传染病信生信息平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时,应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与数据自动抽取交换的功能息报告管理与数据自动抽取交换的功能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达成传染病报告管理和数据自动抽取交换的具体要求规范模块功能需求信息登记:门急诊、住院、检验影像等各部门系统的项目必须齐全、规范上述系统之间以与和防保部门之间的信息须实现互通和关联,便于临床医生和疫情管理人员实时监控、查询和统计传染病实时监控和提示临床医生工作站需具备传染病报告提示的功能在HIS中可方便增减监测病种规范使用ICD 10编码诊断,HIS可根据编码或关键字匹配进行自动拦截二传染病信息报告l 信息查询l登记信息查询:门诊、急诊、住院、检验、影像、传染病管理等系统应可自动生成病人信息一览表 l报告卡查询:上述部门的工作站应具备根据不同条件筛选如:不同科室、不同时间段、不同病种、卡片不同状态等的传染病报告卡查询、导出和打印功能l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处理情况查询:上述部门的工作站可对所有辅助检查科室的传染病阳性检测报告进行查询,并显示阳性检测结果反馈情况、处理情况等,对于未与时查看检测结果和未与时处理的,可通过短信平台提示临床医生进行处理l传染病信息汇总分析:传染病管理部门工作站可对本院报告的传染病进行简单的汇总、统计、分析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 促进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与促进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保证电子交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保证电子交换文档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医务人员的重换文档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医务人员的重复劳动复劳动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明确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信息资料保存要求明确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信息资料保存要求 增加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保存要求增加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保存要求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的电子传染病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与纸质卡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备份保存时间告卡与纸质卡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备份保存时间至少与纸质卡一致。至少与纸质卡一致。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增加专网或虚拟专网要求增加专网或虚拟专网要求 县级与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使用专网县级与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使用专网或虚拟专网进行网络直报,并逐步覆盖辖区内的各或虚拟专网进行网络直报,并逐步覆盖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增加痕迹管理要求增加痕迹管理要求 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建立痕迹管理制度,任何建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建立痕迹管理制度,任何建立、修改和访问的用户都应通过严格的电子认证实立、修改和访问的用户都应通过严格的电子认证实名身份鉴别和授权控制,做到其行为可管理、可控名身份鉴别和授权控制,做到其行为可管理、可控制、可追溯制、可追溯 (四、疫情分析与利用二级与以上医疗机构季度年度目的了解本辖区常见传染病分布情况有针对性传染病的诊断培训工作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原那么:n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艾滋病、乙肝、丙肝、肺结核、梅毒、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该患者本次病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那么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患者的报告情况不清楚,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性报告,再次就诊时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那么不再进行报告;跨年度的既往病例,如诊断变更或因该病死亡时应再次报告。n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健康体检、术前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与住院常规检查等时,筛查出的乙肝、丙肝、梅毒等实验室血清抗体阳性结果者,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诊断不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的病例,不需报告。乙肝的报告管理乙肝的报告管理需要报告需要报告不报告不报告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2、已明确报告过的病例;3、体检或术前常规检测结果阳性,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明确诊断不符合乙肝诊断标准者1 1、医生首次诊断的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区、医生首次诊断的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区分急、慢性;分急、慢性;2 2、医生首次诊断的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医生首次诊断的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按慢性乙肝报告;发性肝细胞癌,按慢性乙肝报告;3 3、跨年度既往病例诊断发生变更、跨年度既往病例诊断发生变更二丙肝的报告管理二丙肝的报告管理需要报告需要报告不报告不报告1、抗-HCV阳性,但HCV RNA阴性者不报告;2、疑似诊断不报告为丙肝,可报告为病毒性肝炎(未分型)3、医生首诊已报告的,不再重复报告。1 1、医生首次诊断的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医生首次诊断的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 2、既往病例已治愈,再次感染的,需再次报告;、既往病例已治愈,再次感染的,需再次报告;3 3、HCV RNAHCV RNA阳性者,不论抗阳性者,不论抗-HCV-HCV是否阳性,均须报告实是否阳性,均须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并进一步区分急、慢性;验室确诊病例,并进一步区分急、慢性;4 4、无、无HCV RNAHCV RNA检测条件,但抗检测条件,但抗-HCV-HCV阳性,并经医生按国阳性,并经医生按国家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家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报告临床诊断病例。三病毒性肝炎未分型n未分型病毒性肝炎:n排除常见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的病毒性肝炎均归类报告为未分型肝炎n由于实验检测或感染免疫“窗口期问题等未确诊但怀疑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n建议:完成甲、乙、丙、戊等检测未能分型或检测了出其它病毒所致的肝炎可报告为实验室诊断,未完成检测或符合2.所述原因的,可按情况报告为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待明确诊断后应进行订正报告梅毒梅毒需要报告需要报告不报告不报告1、复诊病例、复发病例;2、年度内或跨年度的梅毒血清随访检测阳性病例;3、入院病人、术前病人、健康体检者、孕产妇等梅毒血清筛查阳性,但其诊断未得到明确者;1 1、医生首次诊断病例;、医生首次诊断病例;2 2、符合梅毒诊断标准;(非梅毒螺旋、符合梅毒诊断标准;(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而未做梅毒螺旋体体血清学试验阳性,而未做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按疑似病例填报。血清学试验,按疑似病例填报。)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门诊或出入院登记中为“腹泻 等相关诊断的病例中,排除慢性腹泻、肿瘤、营养不良等非感染因素,或有明确原因导致的腹泻病例外,均须网络报告。1临床诊断病例:需要具备有一定流行病学史、相应临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的证据。2确诊病例:须有病原学证据。3疑似病例:县以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似病例,应与时确认或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n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n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n家长姓名:14岁与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n有效证件号:必须填写有效证件号,包括居民身份证号、护照、军官证、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尚未获得身份识别号码的人员用特定编码标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n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n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同时填报出生日期和年龄。n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n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注意选择年龄单位为天或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n工作单位学校: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幼托儿童须详细填写所在学校与班级名称。n联系 :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n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n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那么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如病人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那么填写报告单位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n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n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n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者献血日期。n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需填写至小时;采供血机构填写确认实验日期。n死亡日期:病例的死亡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n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n其他法定管理以与重点监测传染病:填写纳入报告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病种名称。n订正病名:订正报告填写订正前的病名。n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n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n填卡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医生姓名。n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n备注:用户可填写文字信息,如最终确诊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的病名等。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或订正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的患者在此栏补充填写“MDRTB。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2017版n2017年年7月月1日起,将日起,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肺结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肺结核分类进行调整。核分类进行调整。n一、乙类传染病肺结核分类由一、乙类传染病肺结核分类由“涂阳、仅培阳、菌阴、未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调整为痰检调整为“利福平耐药、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利福平耐药、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检。n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对诊疗过程中发现的利福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对诊疗过程中发现的利福平耐药平耐药(含耐多药含耐多药)的肺结核患者,应当在传染病报告卡中的肺结核患者,应当在传染病报告卡中填报肺结核填报肺结核(利福平耐药利福平耐药),并与时录入并与时录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如诊断肺结核时无耐药检测结果,应当先根据理系统。如诊断肺结核时无耐药检测结果,应当先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细菌学检查结果(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报告病例,报告病例,并在得到耐药检测结果后与时进行订正。并在得到耐药检测结果后与时进行订正。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法律法规n1989年2月2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n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种。法定传染病:三类39种n甲类2种:鼠疫、霍乱n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n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u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与其他预防、控制工作。u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u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u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与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u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u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与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与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那么,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u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与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u第三十七条 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与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u第八十条 本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那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那么么基本统计规那么基本统计规那么-统计报表统计报表n对已审核过的报告卡,按病人现住址现住址国标编码,对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进行统计。n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港澳台、外籍、已删除卡系统默认不参与统计;n系统计算两套统计报表n 审核日期:系统生成的“订正终审时间统计n 一般用于年内分析n 发病日期:报告卡中“发病日期统计n 一般用于年度分析定时、实时、截至昨日24小时累计报表的区别n周期性定时报表:以日、周、月、年为单位定时自动计算。周期性定时报表:以日、周、月、年为单位定时自动计算。报表生成后,再新增或订正报卡,报表不会发生变化。报表生成后,再新增或订正报卡,报表不会发生变化。n截至昨日截至昨日2424小时累计报表:前一日小时累计报表:前一日2424时自动计算。报表生时自动计算。报表生成后当天新增或订正报卡,报表不会发生变化,次日再进成后当天新增或订正报卡,报表不会发生变化,次日再进行计算时可表达到报表中。行计算时可表达到报表中。n实时统计报表实时统计报表 :动态计算,实时对报告卡更新情况进行:动态计算,实时对报告卡更新情况进行统计。统计。其他规那么u年度按发病时间的统计节点:每年1月31日u周的起始日期的规那么:周定义:周一至周日为一周u 每年第1周定义:1月1日落在周四前定义为第1周,否那么为上一年度的最后一周u年龄计算规那么:年龄=诊断日期-出生日期/365.25u已填写死亡日期的“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时,其“订正终审日期和“终审死亡日期同时变更。死亡病例增加1例u“重卡的模糊查询u 条件为:年龄2岁、姓名姓/名分开查重,“姓和“名中一个字相同、性别、职业、病名和现住址国标。u手足口病填报实验室诊断病例时,必须填写其实验室诊断结果。u 实验室诊断病例数=EV71+Cox A16+其它肠道病毒u卡片浏览审核中增设“未审核卡的提示u 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n 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n 与时报告率与时报告率n 与时审核率与时审核率n 重卡率重卡率n“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取代“网络报告率;n“与时报告率、“与时审核率和“重卡率根据系统报卡管理流程的功能调整进行适当调整;1.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p统计期限内统计期限内 机构有用户正常登录机构有用户正常登录 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系统 即视为机构信息网络正即视为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常运行。p统计期限:月度评价统计期限为一个月,年度评价统计期限为全年,统计期统计期限:月度评价统计期限为一个月,年度评价统计期限为全年,统计期限内正常登录一次即此期间信息网络正常运行;限内正常登录一次即此期间信息网络正常运行;p网络直报系统:指网络直报系统: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包括突发事件报告、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包括突发事件报告、死因报告与其他所有专病系统等;因报告与其他所有专病系统等;p机构有用户正常登录:用户打工机构有用户正常登录:用户打工VPN通道通道,使用密钥在网络直报系统登录页使用密钥在网络直报系统登录页面输入面输入“用户名用户名“密码密码 后点击后点击“确定可进入系统一般为首页确定可进入系统一般为首页-公告,公告,根据用户权限不同可能有不同那么视为用户正常登录;登录用户信息中包根据用户权限不同可能有不同那么视为用户正常登录;登录用户信息中包括其所属机构。括其所属机构。p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网络正常运行机构数网络正常运行机构数/机构总数机构总数*100p参与统计的机构指主要的传染病诊疗机构,沿用参与统计的机构指主要的传染病诊疗机构,沿用2012年规那么年规那么p根据报告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到各个地区;根据报告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到各个地区;2.卡片与时报告率报告时限类类.发现甲类与按甲类管理的法定传染病: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发现甲类与按甲类管理的法定传染病: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于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于2 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通过网络报告;类类.其他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其他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霍乱、脊灰,病例分类为病原携带者;霍乱、脊灰,病例分类为病原携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系统报告时病种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系统报告时病种为HIVHIV,病例分类为实验室确诊或阳性检测以上病例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病例分类为实验室确诊或阳性检测以上病例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告单位应于24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类和类和类之外的其他病例,包括:类之外的其他病例,包括:法定传染病,其他病例分类或分型,如乙肝病原携带者;法定传染病,其他病例分类或分型,如乙肝病原携带者;其其 他传染病,所有病例分类;他传染病,所有病例分类;其他疾病,所有病例分类。其他疾病,所有病例分类。以上情况,报告无时限要求。以上情况,报告无时限要求。2.卡片与时报告率统计规那么统计期限内的所有原始卡和订正卡,卡片初始录入为有报告时限要求的法定传染病,那么报告卡片数记1,报告时间间隔=录入时间-诊断时间如卡片已为订正卡,此处的诊断时间为订正前的诊断时间;统计期限内的订正卡片,卡片初始录入为非法定传染病而订正报告为有报告时限要求的法定传染病,或者初次录入为报告时限要求24小时的法定传染病而订正报告为时限要求2小时的法定传染病,那么报告卡片数记1,报告时间间隔=订正报告时间-诊断时间此处卡片均为订正卡,诊断时间为新的诊断时间;包括所有未审核卡、县级已审、市级已审、已终审卡、已删除卡;2.卡片与时报告率 与时报告率与时报告率(%)=与时报告卡片数与时报告卡片数/报告卡片数报告卡片数*100报告卡片数:包括原始报告和订正报告,按卡片的报报告卡片数:包括原始报告和订正报告,按卡片的报告单位进行统计。告单位进行统计。本期录入的有报告时限要求本期录入的有报告时限要求类和类和类的法定类的法定传染病原始卡片数传染病原始卡片数本年录入、在本期有诊断变更,且与原始卡相比时本年录入、在本期有诊断变更,且与原始卡相比时限要求提高即限要求提高即类、类、类变为类变为类或者类或者类变为类变为类的订正卡片数;类的订正卡片数;3.卡片与时审核率审核时限类类.发现甲类与按甲类管理的法定传染病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病发现甲类与按甲类管理的法定传染病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于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于2 2小时内县小时内县-市市-省三级审省三级审核;核;类类.其他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其他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例;霍乱、脊灰,病例分类为病原携带者;霍乱、脊灰,病例分类为病原携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系统报告时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系统报告时病种为种为HIVHIV,病例分类为实验室确诊或阳性检测以上病例在报告后,病例分类为实验室确诊或阳性检测以上病例在报告后,2424小时内县级审小时内县级审核;核;.类和类和类之外的其他病例,包括:类之外的其他病例,包括:法定传染病,其他病例分类或分型,如乙肝病原携带者;法定传染病,其他病例分类或分型,如乙肝病原携带者;其其 他传染病,所有病例分类;他传染病,所有病例分类;其他疾病,所有病例分类。其他疾病,所有病例分类。以上情况,审核无时限要求。以上情况,审核无时限要求。病例分类、疾病名称变更为有审核要求的法定传染病时,进行订正报告需重新病例分类、疾病名称变更为有审核要求的法定传染病时,进行订正报告需重新审核,审核时限同上。审核,审核时限同上。3.卡片与时审核率统计规那么统计期限内报告单位初始录入的有审核时限要求的卡片,审核卡片数记统计期限内报告单位初始录入的有审核时限要求的卡片,审核卡片数记1,审核时,审核时间间隔间间隔=县区县区/省级审核时间省级审核时间-录入时间当此卡片已为订正卡,此处的审核时间为订录入时间当此卡片已为订正卡,此处的审核时间为订正前终审时间;正前终审时间;统计期限内报告单位订正报告的有审核时限要求的卡片,审核卡片数记统计期限内报告单位订正报告的有审核时限要求的卡片,审核卡片数记1,审核时,审核时间间隔间间隔=县区县区/省级审核时间省级审核时间-订正报告时间此处卡片均为订正卡,审核时间为订正订正报告时间此处卡片均为订正卡,审核时间为订正报告后终审时间;报告后终审时间;未终审而删除卡没有订正终审时间那么用删除时间,统计时仍未终审的卡片那么用未终审而删除卡没有订正终审时间那么用删除时间,统计时仍未终审的卡片那么用计算时间点作为订正终审时间,计算时间点作为订正终审时间,CDC修改修改/订正未终审的原始卡,那么订正未终审的原始卡,那么CDC此次操作此次操作的系统时间为原始卡的终审时间。的系统时间为原始卡的终审时间。包括所有未审核卡、县级已审、市级已审、已终审卡、已删除卡;包括所有未审核卡、县级已审、市级已审、已终审卡、已删除卡;CDC录入或订正的卡片,默认已审核,即审核时间与录入录入或订正的卡片,默认已审核,即审核时间与录入/订正报告时间一致的卡订正报告时间一致的卡片不参与统计;片不参与统计;3.卡片与时审核率与时审核率与时审核率(%)=与时审核卡片数与时审核卡片数/审核卡片数审核卡片数*100审核卡片数:本期报告和订正卡片中,由审核卡片数:本期报告和订正卡片中,由CDC进行审核的进行审核的卡片数;按卡片的报告单位进行统计。卡片数;按卡片的报告单位进行统计。本期录入的有报告时限要求的原始卡,经本期录入的有报告时限要求的原始卡,经CDC审核的法审核的法定传染病原始卡片数定传染病原始卡片数本年录入、在本期有诊断变更,且本年录入、在本期有诊断变更,且CDC重新审核的订正重新审核的订正卡片数。卡片数。4.重卡率p排重:排重:p查重要求:查重要求:CDC对报告的辖区内的病例进行排重,即对对报告的辖区内的病例进行排重,即对现住址为本县区的卡片进行重卡删除;现住址为本县区的卡片进行重卡删除;p重卡判定规那么:姓名、性别、年龄重卡判定规那么:姓名、性别、年龄 1岁、职业、岁、职业、病种、现住址国标到县区一致那么系统判定为重卡;病种、现住址国标到县区一致那么系统判定为重卡;p查重范围:当前日期为查重范围:当前日期为1-3月份时,开始时间默认为终止月份时,开始时间默认为终止时间往前推时间往前推3个月,当前日期为个月,当前日期为4月与以后时,开始时间月与以后时,开始时间默认为当年度默认为当年度1月月1日日p重卡率重卡率(%)=重卡数重卡数/现住址为本地区的卡片数现住址为本地区的卡片数*100p按现住址统计,即按卡片现住址统计到各个地区;按现住址统计,即按卡片现住址统计到各个地区;5.综合率p综合率综合率=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机构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0.3+卡片与时报告率卡片与时报告率0.3+卡片与时审核率卡片与时审核率0.2+1-重卡率重卡率0.2p按月度、季度和年度节点进行统计;按月度、季度和年度节点进行统计;p次月次月2日零点时算;日零点时算;p年度统计分为月度指标平均值和截至年底指标值两个结果。年度统计分为月度指标平均值和截至年底指标值两个结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突发事件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n突发事件应对法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n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n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n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规范n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n报告责任人(1)n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八条n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n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报告责任人(2)n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n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隐患;n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n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报告事件定义n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n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n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n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与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n解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突发事件会有交叉n如投毒事件,报告后也不必删除报告内容n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n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与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n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初次报告-报告内容n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n发生地点、发生时间n发病人数、死亡人数n主要的临床症状n可能原因n已采取的措施n报告单位、报告人员与通讯方式等。n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进程报告-报告内容和要求n报告内容:n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n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n对初次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n报告要求:n重大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n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结案报告n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n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报告时限2小时n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n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或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报告时限2小时的进一步解释n接报信息:接到报告的时间接到报告的时间(初步核实认定时间初步核实认定时间)和系统生成时间间和系统生成时间间隔应小于隔应小于2小时。小时。具体时限自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早接到信息并初步判定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的时间为起点,系统生成时间为终点。有些信息确需现场调查核实确认的,以核实确认后的时间为起点。n网络直报疫情信息:某一疫情或信息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的最后一例系统生成时间,至按相关信息报告后系统生成时间的间隔应小于2小时。报告时限如果无网络直报n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n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或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相关罚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