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2.docx
-
资源ID:72177352
资源大小:232.09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2.docx
高2021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 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 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阐释“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句非李白原作。其一,分别藏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 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日艺刊本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 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其二,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押 韵,哈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入声韵,“发” “雪” “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 来” “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和“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将其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 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其实,举证“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句的异文,不必舍近求远,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几种李 白集都有标注。比方,李太白文集卷二于此句之下就注云:“又云,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 吾徒有俊材'。”李太白集注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 材'。”北宋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我身必有材。”那么,上述这些异文是不是有助于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否认呢?并不能这样看。第一,上述几种文献依然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的正文予以认可,而把异文只是列出,聊备一 说而已。第二,从数量比照上看,多数收录李白这首诗的文献均记作“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连异文完全不加 提及。比方宋人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费补注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人殷燔编河岳英灵集,宋人郭 茂倩编乐府诗集等。我以为这并非出于不知,而是大多出于对异文的无视,不予认可。此外,认为转韵首句的“必有用”与下句“还复来”不押韵,不符合古体诗押韵的惯例。这 一从古体诗规那么着眼的论据似乎很有力。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还有另一处异文,这就是李太白文 集记录的“一作'开'",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 “天生我材必有开”,假设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中,陶来满怀热情的几次和常副县长打招呼,但常副县长视而不见,这让陶来感到尴尬。“距离他缺乏 三米”外表是写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而“觉得常副县长是站在那个半球上”是写他们心理上的距离,表 明了他们心理之间距离之大。第三个是在“从现在开始,就练两个字一距离”,此时成为阶下囚的常膺耀只写“距离”两个字,说明他 想要反思自己成为阶下囚的原因,这是履职与守法之间的距离,也是作为干部与群众间的距离。【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材料二“有着不同的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可知,小小说注重联系社会 现实,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可以从小说的艺术真实性方面来进行赏析。如在“人物有生活的真实感”方面,从小说中民警陶来对于别人说自己和常膺耀做过同事,“你说常膺耀 常副县长?熟悉呀,以前在一个卫生间一起排除了三年呢。说完,陶来脸上显出自豪感”,再如公安局 看守所的民警陶来想象着与常副县长握手及周围人反响的情形,“陶来想着和常副县长握手的那一刻应该 是什么样子,是常副具长拍着他说,老陶,好多年没见了;是张主任等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是那几位知 名书画家惊讶的神色,原来陶来真和常副县长关系不错,好吧,等常副县长参观结束哥们儿几个去德兴楼 吧。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陶来想,握下手,点个头,说句话,一分钟之内的事,肯定没有什么问题。想到 这儿,陶来竟自言自语起来一一真该喝一顿”,这些描写都十分生活化,犹如生活中的现实人物的所作所 为。同时,”事件有生活的真实感”,如陶来去找常膺耀帮助解决孩子上学问题的情节,“陶来因为小舅子家 的孩子上学问题曾专门去县政府大院找过常膺耀,但没见到后来,孩子真的就近入学了,不知道是不 是常膺耀的力量,但陶来在岳父家的地位却直线上升了",再如陶来调开工作,解决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 题,“一年以后,陶来调到了安北监狱。他终于解决了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题”,这些时间都具有普遍 性,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最后,“社会背景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张主任请不谙艺术的陶来参加画展, 就是因为陶来和常副具长熟悉,从中可见当今社会上对领导的奉承之风。再如,常膺耀本与陶来非常熟 悉,但却不与他说话,好像没看到他一样。从中也反映了当今有些官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 而常膺耀从一位副县长成为阶下囚,仔细分析背后的原因,那么弓起读者的思考。所以。在依法治国背景 下,官员执政为民与否是当下十分关注的大问题,让小说富有时代感。从材料二“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会把重要情节放在结尾局部,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 重要目的是余味'”可知,小小说的结尾一般都富有余味,所以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赏析小说。本篇小说 的结尾也有这一特点,比方小说以入狱的常膺耀羞赧地说从现在开始练写“距离”二字结尾,与其前面的 帽赫情形构成反差,产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启发读者的思考,意蕴无穷。从材料二“小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生命。小小说受篇幅短小的制约,文字必须简洁精当,讲究方块字的使用和审美意蕴”可知,简洁和富有审美意蕴的语言是小小说的重要特征。所以可以从 “语言精当、有意蕴”这一方面进行赏析。比方从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以及语言的内涵等方面进行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 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那么县 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日:“臣闻善人 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上豫章徐 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闵、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假设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 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嫌,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阂、韦著谁 为先后? "蕃对曰:“闵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 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 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 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才啬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 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 以堪之。"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 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 也/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 者也/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 者也/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 者也/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 一词的由来。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兴旺,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12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 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土”,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 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 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 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答案】10.D11. D 12. A.(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想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替我传话给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无暇安静地待着? 【解析】1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此题中,“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这段话是说“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那么,治国 的依据。诗经上说: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而出 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多”修饰的是“土”,“土”才是这句话 的中心词,应是“思皇多土",排除AC两项;“为陛下出”意思是为陛下出现,要在“出”后才能断句, 排除B项,应选D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 义作答。此题中,D项,“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错误, 选项表述有误。文中的“庐”指古人为守丧而在墓前构筑的小屋,不是“房舍”的意思,与陶渊明诗中“结 庐在入境”的“庐”意思不同。应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 选项进行比拟分析。此题中,A项,“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错误,选项的理解有误。原文说“屡 辟公府,不起”,意思是“屡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选项曲解实词意思,应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 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再采取 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此题中,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郭林宗等人“;“闻”,听说;“疑”,猜想,“其”,代词,他;“能言语生”,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轻骑”,骑马。第二句中,“为”,替;“谢”, 告诉;“颠",倒下;“维”,维系;“何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为什么;“不遑”,无暇;“处”,待着。【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那么: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 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 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 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 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 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 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贝I、而,往 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拟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 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方:且夫、假设夫、乃 夫、已而、至假设、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 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假设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 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贝I、然那么、或、况、而 况、且、假设夫、至于、至假设、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 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 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 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 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拟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 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 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 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 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贫困,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做人恭敬节俭 仁义谦让,身边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当时陈蕃是太守,按照礼节请他暂时 代理功曹一职,他无法推辞,拜见完就回来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了特别摆设一张坐 榻,徐稚回去就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为有德被举荐,到家里拜他为太原太守,都不接受。(汉桓帝)延 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给皇帝上书推荐徐稚等人说:“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那么,治 国的依据。诗经上说: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 而出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知道这些有才德而不愿意出来做官 的人,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闵、京兆的韦著、颍川的李昙,道德品行纯粹完备,在世人中 非常有名声。如果提拔他们任以公卿之职,协助陛下处理天下大事,一定能捍卫并发扬盛大美好的国政, 让日月增光啊。”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桓帝 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阂、韦著哪个更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阂生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 接受教育。韦著生长在多礼义之俗的京畿,就是所说的'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不用雕刻自然成器'.至于 徐稚,生长在江南土地低洼贫瘠的地方,而特立杰出,应该是最优秀的。”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没 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故里,徐稚于是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摆出了鸡和酒微薄的祭祀,哭完离 去,不说出自己的姓名。当时来参加吊唁活动的各地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听说这件事,猜想这个人是徐 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在路上追上,茅容为他摆上了饭食,一起说农事临 告别时,徐稚对茅容说:“替我传话给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 无暇安静地待着?”等到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徐稚前往祭奠,在庐墓前放一束青草而离去。众人怪异,不 知其故。郭林宗说:“这人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啊。诗经上不是说吗,青草一束,那人美如 玉',我没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来承受这样的赘美。”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 去世,时年七十二。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 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 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李白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13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B.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C “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 志。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14 .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4.B15. (1)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想通过广泛交游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是“黄金散尽交不成”,尝尽了世态炎凉。(2)光阴虚度的无奈。“白首为儒身被轻”抒发了作者年华老去,不得重用,反被轻视,内心充满了壮志 难酬的伤感、无奈。(3)受人排挤的愤懑。“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两句写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闻之令人心 惊。运用典故,意指谗言可畏。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4)荣辱偕忘的洒脱。诗人与朋友倾心畅谈,“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的什么? ”表现了诗人襟怀磊 落,洒脱无羁。【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 “'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说法错误。“贝锦”比喻花言巧语,指小人毁谤之声 非常喧闹。这两句诗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令人失色。应选Bo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身为儒生一辈子都被世俗社会所 轻视。抒发了世态炎凉感慨。“白首为儒身被轻”,年华老去,可是作者壮志未酬,空有一身才华却依然被人轻视,不得重用,抒发了 作者虚度光阴的无奈。“一说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苍蝇”比喻谗人,“贝锦”比喻花言巧语。这都是用诗经 典故,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闻之令人失色。“曾参 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这一典故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篇,曾参是孔子的门生,也是有名的 孝子。他在郑国时有个同姓的人杀了人,消息传到他母亲的耳朵里,她前两次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去杀 人,于是流言越来越多,最后她竟然信以为真,被吓的连忙扔下手中的织布梭,翻墙逃跑了。这里指谗言 可畏。这两句说古代贤人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呢?接连三次的谣言,竟然让最信任他的母亲也受到惊吓。 以上集中对世风进行批判,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抒发了受人排挤的愤懑。“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君”指王十二。这两句说,握着你的手,说句心里话吧,光荣 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荣辱偕忘的洒脱。(三)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别房太尉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房太尉即房瑁,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闽州,死后赠太尉。谢傅指谢安。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 树而去。16.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气氛。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17 .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局部。这四个局部既各自独立,承当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 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答案】16.D17. (1)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表达在颈联承当“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由颔联的墓前景物转到典故意象,由前两联的压抑转到温馨。(2)连贯性:颈联对房瑁的推崇和与房瑁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因情深而意更 悲,明转暗承。“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解析】【分析】【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对安史之乱的忧虑”理解错误,此诗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以及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安史之乱 此时已经平息,故“对安史之乱的忧虑”过渡解读。应选D。【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颔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安。诗人以谢安的镇 定自假设、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瑁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瑁的推崇备至;再依据注释,说苑载:吴季 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 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颔联的叙写眼前的沉痛哀悼 “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凉压抑气氛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不表达此联“转”的独立性。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表达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瑁的推崇备至,这又照应 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整首诗布 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四)名篇名句默写(此题共1小题,8分).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水石相击的自然奇景最震撼人心,如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蜀道上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惊险场景的句 工“,J , O(2)杜甫在登高中用“” 一句写出了常年漂泊异乡的悲苦,又用“” 一句 展现了自己备尝艰辛的人生。(3)李商隐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 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4)锦瑟一诗中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句子是, o【答案】.飞湍瀑流争喧眩.砾崖转石万壑雷.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 能力。易错的字有:湍,瀑,喧,肠,眯,崖,壑,繁,霜,鬓,涯,沦。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局部 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 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 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 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乂而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幽独情绪愈发浓厚的词人往往以阔大的空间带给 心灵自由感,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o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 的重要因素。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副其实B.顾名思义C.顾名思义D.名副其实A.名副其实B.顾名思义C.顾名思义D.名副其实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 喝喝私语 喝喝私语欲速不达 适得其反 欲速不达 适得其反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以下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B.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C.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B.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且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C.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D.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而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答案】19.B20. B 21. C【解析】3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联想到它的含义。名副其实, 名与实际相符。语境是说由小楼的名称而 想到其含义,选择“顾名思义”。第二处,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喝喝私语,形容说话声音小。语境强调“无人知晓、无人懂得”, 应选择“自言自语”。第三处,欲速不达,一味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根据前文“初衷”和 “可是”这一转折关系,此处是说结果和希望相反,要选择“适得其反”。第四处,独树一帜,比喻自成一家。标新立异,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此处是说李煜 词风自成一家,选择“独树一帜”。应选B。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于谁听? ”可知“这种感受”是指无人诉说,无人理 会,无人懂得的惆怅和苦闷。A.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说花伤客心,其伤心的原因是“万方多难”,与无人诉说、无人 理会无关。B.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说因无人理由而只能空拍栏杆,与前后语境相合。C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写愁绪之无际,与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关。D.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写“愁思”如同“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与无人诉说、无 人理会无关。应选B。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共有三处:一、“不仅是而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不仅是而且是”;二、“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语序不当,“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高于“安度 躯壳的需求”,二者颠倒顺序;三、“安度躯壳”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安放躯壳”。有看到,还是有意回避?退一步说,古体诗的规那么远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古体诗转韵尽管一般首句入韵,但也并非全部如 此。以李白诗而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溪”,转韵句就未首句入韵,也是如 此。任何作品一旦问世,便成为存在的客体,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接受什么,舍弃什么,其中也 有存优汰劣的共同审美选择。这也同历史人物一样,其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比方生前 的孔子就和后来奉为圣人的孔子相隔天渊。后来的人物再塑造与作品再创作,更主要地左右着人们的认 识。具体就李白这首诗来说,从唐代以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文字表达,已为人们所 熟悉,并乐于接受。因此,实在没有质疑的必要。(摘编自王瑞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异文之我见)1.以下选项中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李白原作”这一观点证据的一项为哪一项()A.清代两个刊本中此句均另有“天生我身必有财” “天生吾徒有俊才”两个版本。B.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中“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句被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C.依古体诗押韵惯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不能跟“来”和“杯”押韵。D.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此句应为“天生我材必有开”。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开篇点明对原文章标题的看法,认为如此肯定表达观点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B.本文从异文位置、数量比照、古体诗规那么三个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层次清晰。C.本文大量引用文献作品中的例子,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又丰富了文章内容。D.文章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存在着转韵句未首句入韵的例子来反驳原作者的猜想。3.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以下选项中不符合“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生前的陶渊明和奉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B.生前的项羽和文艺作品中的项羽。C.生前的唐太宗和史书中的唐太宗。D.生前的曹操和戏曲中的曹操。【答案】1.D2. A 3. A【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D.根据原文“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天生我材必 全程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应选C。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周末,几所学校的同学就“人才观之我见”展开讨论。甲学校同学说:“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 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最终平定了北方。所以我更看重才能。”乙学校同学说:“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那么贤人毕至;用一小人,那么小 人齐趋',唐太宗认可并采纳了他的观点,唐朝迎来了贞观之治。所以我更在乎德行。”而你作为以“卓育英才”为办学理念的树德中学的一名学生,你怎么看?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答案】例文:处世以仁,行事以才,譬如北辰贞观政要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诚如斯言,我们应当以史为鉴、读史明智。曹操唯才是举,只要人有治理国家和打仗用兵的本领,不管德行如何,他都愿意任用;魏征唯德是 举,认为德行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而我那么认为,仅仅重视德或才都失之偏颇,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 才。唯才是举不问德行,失之难测。无怪乎宋太祖赵匡胤登上皇位后不能安寝,心神不宁,如他所言,当 初助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部将确实都深谙行军用兵之道,确实有才,可说不定哪一天就又会有另一个 人玩起同一套黄袍加身的把戏。助他反叛,拥兵自立,有才而无德,岂能久用?于是太祖杯酒释兵权。这 还算是“唯才是举不问德”的较好结果。试看中外,被有才无德者反噬的帝王将相何其多!看曹氏,曹操 死后不几年即有司马氏趁曹芳扫陵之际发动政变夺权,“皇族存者无半”;看那一代战神凯撒,也死在自 己因才干而提拔起来的养子刀下,诸种有才无德者之恶,岂可胜数?唯德是举不问才干,失之迂腐。同为洋务派,李鸿章同曾国藩一样唯德是举,可是他们所举荐之人以 德高自居,却不能拯救中国。那一个个“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士人的节操,在工业文明 坚船利炮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广州太守在鸦片战争时沉着淡定,如诸葛孔明般焚香抚琴,可无作战能 力、领导才干的他,只能坐等城陷,留下“不守不战不指,不降不走不死”的“六不太守”之笑名。有德 无才者之迂腐与无用,埋葬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大梦,因此李鸿章死时也只能叹道:“我做了一辈子大清的裱糊匠,最后也只得一个空壳子罢了。”幽愤而去。德才兼备,方为正道。“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贤”,有德才能更好地发挥才干,有才才能彰显德 行。我们需要的不是有才无德的野心家与有德无才的庸人,而是两者兼具的“君子”,是领众转战多地, 被俘后死节的状元丞相,写下“唯有义尽,仁方可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正气诗篇的文天祥;是不 屈而死的杨继盛;是当年热爱国家却又有着极强专业实力的老科研人员;是当今怀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梦想,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普通人处世以仁,行事以才,譬如北辰。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曰:“德才兼备,然后君 子。”重才轻德或重德轻才,均有失偏颇,都不是选拔人才之道,只有重德且重才,才能够选出真正的有 益于国的人才。【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学生对于人才观的讨论,引出是“唯才是举”还是“唯德是举”的思辨性讨论。材料一中,曹操的 选材标准是“唯才是举”,更是把才干放到了第一位,认为唯有重才才能使效益最大化,而他自己的成长 成才史也充分表达了这一标准。而魏征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任用有品德的人,因为从集群效应来说,选用 贤才可以帮助国家积累更多有德之士,也才能使国家走得更稳更远。因此,写作 内容根据材料可以很轻易地得出:是选择“唯才是举”还是“唯德是举”,或如何处理好才 与德的关系的议论性写作。在写作时,可以选择自己支持的一种人才选拔观进行论述,也可以将这两种人 才观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假设认为品德重要,可重点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才会积极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而品 德低劣的人,就算才华再好,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假设认为才华重要,可指出才华可以带来效益最 大化,为社会节约更多资源和人力物力。当然,假设是将上述两种人才观综合起来进行写作,也可以将上述 论述中效益最大化和造福社会的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立意:1 .唯才是举,效益最大化。2,有德之人更会关心社会,回报社会。3 .选拔人才应综合考虑德行和才华。4 .唯才是用,唯德重用。有开',假设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有看到,还是 有意回避”,由此可见,这个论据证明的反而是该句为李白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