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命题公开课.docx
6.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1)给这幅漫画取一个标题。(2分)【参考答案】哈哈镜(2分)【评分标准】扣住漫画内容和主题,言之有理即可。【能力层级】E【考点】此题考查给漫画拟加标题的能力。【相关知识】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及文中的文字,把握漫画的内 容和寓意,用简洁的语言拟写标题。(2 )近期,黑龙江鹤岗男孩“钟美美”因模仿老师走红网络。课堂发飙.应付检查各种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众多网友直呼真实“。请你以网友身份,结合漫画,对该视频发 表评论。不超过100个字。(4分)【参考答案】例如一:与其说,“钟美美”模仿的是某些老师的言行举止,倒不如说,他抨击的 是当下应试教育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师生双方实际上都是受害 者。(从教育体制的角度进行评论)(4分)例如二:需要培养整个社会尊师重道的气氛,保持校园和娱乐的距离。老师那些“习 惯用语”并不是处于恶意。社会应该鼓励教师和孩子在尊师重道的气氛下建立更好的沟 通,但过度娱乐化之后,产生的是更大的鸿沟。(从视频走红,将教师形象娱乐化的角 度进行评论)(4分)例如三:教师应该反思,好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在学校就有 一种厌反感。老师学生两者应该共同成长,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学生有梦想应该引导, 而不是扼杀;学生有对抗,应该找到方法,而不是批评挨打。(从教师不当言论的角度 进行评论)(4分)例如四:看完视频,我并没有觉得老师不好,也没有想到哪个“坏老师”,而是回 忆那段在老师的鞭策下奋斗的时光,同时也希望正在读书的孩子们理解老师的苦心,好 好学习,别留遗憾。(从老师的良苦用心角度进行评论)(4分)【评分标准】根据漫画和题干信息,可从教师的不当言论、教师的尽心尽责、教育体制、孩子和社会将教师形象娱乐化等角度进行评论,言之有理即可。【能力层级】F【考点】此题考查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的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 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一一那是埋在 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开掘出来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 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 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 西假设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清楚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 却了的忧愁。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一一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 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从十七 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 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 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锻宽镶,盘着大云头。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 律化更为彻底。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爆发户。姑娘们的“昭君套” 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氏的,简 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一顶 瓜皮帽,帽沿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 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与中土 的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 袄裤,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 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 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缗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 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O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 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 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 有清教徒的风格。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 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一九三。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 来,往年的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 脸,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颔,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当时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然 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 上,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脚上闪着银色花边。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 答,外表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 废除。(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 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 也被捐弃了,改用嵌钮。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一一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 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 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 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巴黎,几个规模宏大的时装公 司如Lelong' sSch i apare I I i, 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人的世界。我们的裁缝却 是没主张的。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裁缝只有追随的份 儿。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只一个极短的时期,民国四年至八九年,男人的衣服也 讲究花哨,滚上多道的如意头,而且男女的衣料可以通用,然而生当其时的人都认为那 是天下大乱的怪现状之一。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 规,即使中装也常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 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衣服似乎是不 足挂齿的小事。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男子服色的限制是现代文 明的特征。不管这在心理上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至少这是不必要的压抑。文明社会的 集团生活里,必要的压抑有许多种,似乎小节上应当放纵些,作为补偿。因为习惯上的关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式,确实看着不顺眼,中装上加大衣, 就是一个例子,不如另加上一牛棉袍或皮袍来得妥当,便臃肿些也不妨。有一欠我在电 车上看见一个年轻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 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 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吮,面上颇有得色。乍看觉 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 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 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 一撒手罢?(选自张爱玲散文集流言,发表于1942年。本文有删改)10.根据文章,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各个时期衣服的特点。(4分)清代之衣二十年代之衣三十年代之衣四十年代之衣【参考答案】严密繁复;(1分)严冷方正;(1分)收缩紧张;(1分) 谨严黯淡(1分)【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能力层级】C【考点】此题考查剖析和归纳整理本文,概括散文中物象的能力。【相关知识】仔细品读文本,找准文中对该事物外在形象的描写。1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参考答案】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绫罗绸缎的墙”,写出晒衣服的盛况。(1分)使用通感,“回忆”有“气味”,气味是“香'的,将抽象的回忆写得可 感可闻。(1分)动作等细节描写,写出晒衣服的辉煌热闹。(1分)长短句结合,使语言生动活泼。(1分)【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能力层级】D【考点】此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相关知识】赏析语言的角度: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用词、句式、整体语言风格。1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近代服装小史"还是"更衣记"?为什么?( 6分)【参考答案】选“更衣记”。理由:“更衣”与个体有关,是人人日常都得做的小事,表现作者关注日常世俗。(2分)“更衣记”更有灵性趣味和生活意味,富有情趣。(2分)名为“更衣记”,实那么服饰一层不变,反映出社会的迂腐、等级制度的森严、思想的禁锢,凸显小说主题。(2分)选“近代服装小史”理由:从结构上看,文章先写由晒衣服引起对服装的回忆,后又分别写了清代和 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和特点,俨然一部“服装小史”。(1分)取名“小史”之类,研究的性质加强了,表达了作者的文化修养。(1分)本文通过写服饰的历史,反映了社会的迂腐、等级制度的森严、思想的禁锢,凸 显小说主题。(1分)【评分标准】选“更衣记”的,答对一点给2分;选“近代服装小史”的,答对一点给 1分。【能力层级】F【考点】此题考查鉴赏文章标题,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相关知识】标题好坏替换探究: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选XX”。第二步联系文章中心。看中心语与标题的关系。第三步比拟优劣点。比拟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 安排上的合理与否来回答。13.根据全文,探究结尾的深层意蕴。(6分)【参考答案】受儒家伦理道德、近代政治、西方文化等影响,中国服饰一直处于压抑、不自由 的状态。(2分)结尾表达了作者追求服饰自由、个性化的情感。(2分)服饰之中蕴含了中国人的民族性,结尾表达出作者追求一种“无所顾忌”的自在 人生。(2分)【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2分。【能力层级】F【考点】此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相关知识】探究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需细读文本,有时还要联系民族情感、 人性认识、时代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