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docx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蒲州伞秧歌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花伞、晋南音乐、特定动作或动律,有 了这三个要素蒲州伞秧歌才能构成。民间舞蹈属于艺术的一个大门类,而舞蹈中的风格流派、表演形式、队形、 服装、道具和伴奏音乐等都属于艺术风格层面的东西。具不完全统计111西民间舞 有二百多种,丰厚的地域舞蹈文化,丰富的地域资源,为山西的舞蹈艺术创作提 供了取之不尽的生命滋养。在这广阔的黄土高原上,有花鼓、秧歌、高跷等具有 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单是秧歌就分了很多种,较为知名的有临县伞头秧歌、原平 风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等。蒲州伞秧歌属伞秧歌,有别于其他种类的秧歌, 它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表达在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沉淀古代文化、 原始舞蹈遗存,在民族融合中得到更新,歌、舞、乐三者结合,只要是民间舞蹈 的参与者,就是表演者,没有严格的限制,表演者在跳舞中即兴发挥,相互借鉴, 使得民间舞蹈广为流传。从占至今,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是歌舞表演,而今天 的民间舞蹈大多都传承于古代的民间舞蹈,歌舞表演可细分为载歌载舞、歌舞相 通、歌伴舞等。晋南地区的人民不但能欣赏自己的舞蹈,用自己的舞蹈语言表达 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表演者还能不断创新,在原有舞蹈的基础上改编出更加完 美,更加具有活力的舞蹈,并且编排记录,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因 此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能有更多的创新。蒲州伞秧歌渗透着农耕文化色彩。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内容更丰富,多种多 样,这些民间艺术都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的性格特征、生动的舞台表演、 娴熟的技术技艺和巧妙的手法运用展现出蒲州地区优美秀丽的风土人情,同时又 表达出蒲州人民积极向上、刚健质朴、勤劳勇敢的高尚品格和人文情怀。蒲州伞 秧歌具有丰富的地理历史资源和人文背景环境铸造了其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格特 征,融入汉族民间舞蹈的特色,形成了朴实、淳厚、细腻的舞蹈形式。农耕文化 型民间舞蹈具有和谐安详的律动,节奏平稳和缓,队形变化讲究平衡对称等基本 的特征;在形式上具有歌、舞、技三者结合,充分运用各种道具,以及鼓、舞相 伴等特点。“蒲州伞秧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演者手中的花伞。蒲州伞秧歌多以 一名秧歌舞者带着一队舞者为主要表演形式,舞者为表演人数少那么十人多那么上百 人的表演集体,既有各种集体舞,也配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类型的表演形式。 蒲州伞秧歌以主场者为头领,此人举一把三层高约三米的大伞,即表示他为“伞 头”,其余大小不一的花伞那么用来表示其他演员所扮演角色职责或身份的不同, 巧妙的区分开表演者身份及角色。而蒲州伞秧歌的表演者多为小桃花脸装扮,在 表演时乂会时常与现场围观者做拍手、耍俏皮鬼脸逗人一乐等互动表演。因此, 可以说蒲州伞秧歌是一种具有时代感且易于被群众接受的“非遗”民间舞蹈。1动作特征山西民间舞蹈是以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表演艺术,舞蹈的形态、动作、 姿态、造型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蒲州伞秧歌作为秧歌的一种,“扭”是最 基本的特色。在扭时,舞者充分利用腰、膝、胯的运动,配合臂、肩等的变化, 形成了以腰为轴,灵活多变的扭动,显示出三晋人粗狂豪放的性格。有的民间艺 人在扭时,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轻摇、轻晃、微微地颤,这种动态传神的表达 了三晋人民乐观向上、悠然自得的精神面貌。女性在扭时,略带羞涩,头略偏, 含蓄地微笑的神态,那么传达出她们的温柔、纯真、内在美的女性特征。在这里, 每一步的走,身体的扭,头的摇摆,一招一式,一静一动,都有着独具的神态。蒲州伞秧歌开展初期,受到花伞重量的限制,只有男性能舞动起来,即便如 此,动作幅度仍然受到花伞重量的限制,在最初民间表演的行驶中,伞秧歌的步 伐没有讲究和固定的规范,主要以走场为主十字步配合舞动,配合简单的前进、 后退、转圈、逗趣等基本步伐,踩着“三闪”“路经”“乱劈叉”的锣鼓点进行表 演。因此服装都是根据男性设计的,头带小孩相公帽,身佩妇女花红衣,脸上扮 成三花脸,滑稽幽默,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很有观赏价值。女性不参与舞蹈, 在旁边配乐伴奏。经过不断的创新、改编之后,蒲州伞秧歌为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观念,逐渐 从类似于民间“走会”的形式转变为能登上舞台的表演形式。其基本体态为身体 自然直立,上身微微含起,因为有着共同的审美基础,这也是大局部汉族民间舞 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动作主要融合了山西民间舞的步伐、体态与动律,同时结合 道具的持法进行舞蹈。“颠”“闪”是蒲州伞秧歌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其基本动律, 没有这两个要素,就表达不到蒲州伞秧歌的韵律美。“外翻”“里扣”最基本的动 作特征,伞把底端必须握在掌心,伞与手臂呈垂直状态,食指握住升降按钮,才 能确保伞的稳定性,掌握好这一动作才能确保肢体与道具的配合。主要动作有以下几个:腕转伞花、举伞颠闪前进步、提伞张合后退步、曲臂 平转合伞花、三步一拧、甩伞、跳踢步、翘臀跨步、抖肩跺脚转四方、提伞张合、 逗趣、背伞互转、螺式上下平转等。本文主要对以下四个动作进行介绍。腕转伞花:单手紧握伞把,跟随音乐转动手腕。此动作强调手腕“外翻”“里 扣”,强拍在外,弱拍在里,紧握伞把转伞时才能表达其内在的活泼感,花伞才 能呈现给观众视觉享受,握伞手松不仅不美观,而且会使花伞的使用寿命降低。(见图2)举伞颠闪前进步:单手握伞底端,上下颠闪,身体做颠闪动律配合脚下前进 步伐。此动作强调肢体语言与花伞颠闪相配合。做“大颠闪”时手臂幅度放大, 使花伞受张力呈“合拢”“散开”的效果。(见图3)曲臂平转合伞花:左手曲臂握伞腰,右手握伞把,伞花朝前"向左或向右转 伞。此动作要求左右手平行,一样高度,确保伞花对正前方。防止两只手高低不 同使伞花朝上倾斜或朝下,达不到审美效果。此动作也可以两人合作,配合时要 注意转伞速度相同。三步一拧:走三步腰身拧动一次。此动作为脚下步伐,在基本的前进步上加 以创新,强调前进时脚在一条线上,拧身要明显。图2腕转伞花图3举伞颠闪前进步蒲州伞秧歌是晋南地区秧歌中的代表之一,其主要表演形态为持伞不失颠, 腰身不失闪,起舞不失柔,表达不失雅。山西民间舞蹈是以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 媒介的表演艺术,舞蹈的形态、动作、姿态、造型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舞者手中的花伞“升开似张伞,降合如花朵”,多变的舞蹈 造型和丰富的舞蹈画面极具晋南风格,豪放激情、欢快简练、诙谐幽默,趣味性 知足,极具民间艺术观赏价值。福州伞秧歌同大多伞头秧歌一样,在民间展演时,多以一名舞者带着队伍进 行表演,少那么十人多那么百人。表演时先由“伞头”引出,持一把三层伞,高约三 米走队伍前头,其余舞者扮演各种角色手持大小不易的花伞,以此来区分身份和 角色。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开展,人们将这种民间舞蹈开展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 娱活动,庆祝丰收之年又或者欢庆国家喜事,功能甚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绚 丽多彩,表达出当地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2队形特征秧歌队形的变化,是其表演的内容的重要组成局部。有的秧歌队形变化之多 之复杂可谓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蒲州伞秧歌是一种群体性的歌舞表演活动, 需要较大数量的表演者参与其中,井非所有村落都有能力组织这种较大规模的表 演活动。因此在调度上强调整齐划一。中国人讲究“圆”,中国古典舞以“圆”为运动轨迹,蒲州伞秧歌这一民间 舞蹈艺术的队形变换中同样采用线条构成的圆形来进行变化。舞蹈中队形的变换 多以线条和圆形的变化来进行调度。给人们视觉上到达优美的感觉。蒲州伞秧歌 在表演时,利用了很多“圆”的队形,比方“小穿花”“双环套”“八字连环”等; 或者众舞者在舞台中围成圆,层层翻开花伞,好像花朵在舞台中间绽放;又或者 采用两横排“转大车轮”进行舞台调度,两横排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进行换位, 舞者转动花伞,给观众呈现花伞滚动的效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除此之外,没 有特定必须要用的某个队形,根据编导进行舞台调度。蒲州伞秧歌在表演时很多人参加,场面宏大,但是队形整齐,虽然图案上的 变化多样,但是图案中的人数和队形都有章可循。集体动作时多采用简单的大队 形,配合花伞,身体颠闪,整体气势澎湃,间奏时,采用流水或穿插,配合腕转 伞。编排舞蹈时,多根据道具的特殊性,编排了许多穿插的队形,配合道具的“升 开”“降合”,好似一朵朵花竞相开放。总而言之,队形的变换是为了更好的展现 舞者的肢体动作与道具相配合,从而突出蒲州伞秧歌的特色,给观众视觉上的美 感。除上述队形之外,编导还多采用“一条龙” “二龙吐珠”这样的队形来进行 舞台调度。3道具特征道具的运用无疑给蒲州伞秧歌增添了新的审美意蕴。运用器具作舞是山西民 间舞蹈的一大特色。东周时期就出现了舞蹈形象腰鼓。从大到十余人共舞的龙灯, 小到一人套在手指上摇动的虎撑,形制多样、品种繁多,在舞蹈中发挥着自身的 作用。山西民间舞到普遍地运用形制多样,品种繁多的道具。道具与表演者巧妙结合,创造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说道 具是舞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体动作的延伸局部或补充局部。也就是说,人体 动作是主体局部,道具是补充局部。但在有些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人体动作 与道具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反的。“汉族民间舞常常是通过对道具的运用来表 现感情,而对人体本身的美的表现却是次要的;它更多显示的是一种精神和技能。”在山西省内运用伞为道具的民间舞蹈有三种,分别为蒲州伞秧歌、临县伞头 歌、芮城伞秧歌。其中芮城伞秧歌已经失传,仅在书中寥寥几笔带过,很难再复 原它的样貌。分布地区不同,伞的样貌形态不一,“花伞”作为蒲州伞秧歌不可 或缺的重要道具,凸显着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是晋南人民民俗风貌、精神文 明与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人们不仅以各种舞蹈动作、节奏、队形和道具表演来表达对各种神灵的崇敬, 同时还将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程式动作和符号特征融于信仰活动之中,使民间信仰 活动完整连贯,从而表达某种信仰情绪,并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各种具有形 象、脸谱及动作的神、鬼、怪,同时又把信仰中的理想、性格、爱好融入表演之 中,使之人格化。从韩德宽老人的口述中了解到,传统的“亮宝”是准备一根六、七尺长的竹 竿当做伞把,伞把一端必须顶住肚子,所以表演者要挺凸肚子而上身后仰,为了 安全用一条长布带通过脖项,再腰间缠几圈在肚前留一松兜,将伞把插入,双手 紧握伞把马步蹲裆。亮”的方法是把器物粘牢在假设干竹篦子的一端及上半部,然 后分三层紧扎在竹竿上。配上金银首饰,叫做“金银伞”;没有金银器物的也可 用青瓷小餐具,上面粘上面做的花鸟鱼虫,叫做“青瓷伞二粘的胶采用的是鱼 肚子里气泡熬成的藻胶,粘性极大。图4原始“亮宝”复原图最初复原的花伞支撑杆是用桐木杆制作的,桐木轻巧、方便,上面系上竹箧, 但是东西挂上就贴着桐木杆坠下来,没有美感。后来加上了 20厘米直径的圆盘, 周围打了 22个孔,中间做镂空的洞将桐木杆放进去,这个圆盘就当做伞盘,有 了此物,竹蔑就不会贴到支撑杆上。竹箱上的装饰物采用原生态的铜板来做,将 麻绳染成红色或者绿色,分成两半裹起来,扎紧,再将三个串一串,系到竹蔑上; 又或者用丝带抽成小花,粘到竹藤上。竹蔑尾端受到重力向下坠,呈伞状,“蒲 州花伞”就此问世。刚开始的双层伞还不能升开降合,搬运时上下两层分别用丝带绑起来,表演 时演员拉住丝带两端,伞状张开,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惊喜。弊端就是搬运极不 方便。经过屡次实际操作后发现,桐木杆支撑不住铁片,杆子断裂,后采用竹子; 铜板难寻,后来采用废弃的铁片打眼后直接串上。再后来,竹子质地偏软,没有 中心点支撑,左右摇晃,演员舞蹈起来比拟吃力,这两种方法全都失败。与此同 时,用来装饰的“花”时间久了边沿起球,影响美观。在努力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尽情欣赏蒲州伞秧歌原生态美轮美奂的舞蹈动 作的同时,如何彻底解决花伞的沉、板等技术问题,让表演者手中的花伞成为理 想的舞蹈道具,蒲州花伞的省级传承人胡曼老师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改良前的“花伞”高约两米,体型庞大,制作过程复杂,加之其主要材料为 竹竿、竹条,再加上繁多装饰物,重量可到达十斤左右,舞动起来幅度十分受到 限制,较为适合男性表演。改良后的花伞用不锈钢材作伞杆,替代竹竿,轻细的 竹条替代竹箧作伞骨,支架改为双层伞或者单层伞,装饰物品也由最初的实物变 为彩带、纱花等装饰物,舞动起来更为轻便,还可根据舞者来定制大小。历经时 代的变迁,花伞的一步步改良,也承载着人民的生活变化的痕迹,没有改变的就 是自始至终的镂空状,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伞秧歌的特点所在。为了使舞者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花伞”几经改造,需要美化、轻化,不改 变就上不了舞台,才有了后来的轻便材料。改造过程中,既保存了原生态的魂又 为了到达视觉上的美,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的民间艺术。图5图64音乐特征在山西民间舞蹈中,特别是在秧歌舞中,它显著的特点就是载歌载舞。晋南 民歌大多反响的是山西人民的社会生活状态,歌词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经历 多年筛选出来的精品,包括对传统生活的总结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晋南 特有的文化,晋南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更加能够表达出当地的特色,留给人们深 刻的印象。音乐的激发与强化能够刺激舞者表演,因为音乐本来就有深入人心的特点。 伴随蒲州伞秧歌的,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晋南民间音乐,民歌和民间音乐对山西民 间舞蹈的塑造尤为重要。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 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晋南民间舞蹈在与音乐的结合上有其独特的形式。舞蹈音乐既有声乐也有器 乐,它们各自与舞蹈形成不同的匹配关系。蒲州伞秧歌展现了民族声乐、器乐与 传统民间舞匹配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即歌舞相间,或是由舞蹈者一边舞一边唱, 或是舞时不唱,唱时不舞,在舞蹈告一段落之后,停下来进行演唱,唱完之后又 开始舞蹈。演唱内容不限,可与舞蹈有关,也可毫无关联,演唱者可由舞蹈者 兼之,蒲州伞秧歌表达了乐与舞的有机匹配这一舞蹈艺术特色。演唱时,内容非常丰富,有歌颂真善美,挖苦假丑恶的,也有诙谐幽默逗人 乐的,常常见民间艺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优美的曲调,亲切的方言,平实的 语言,给节目增添色彩,使人白百看不厌。节奏变化明显,有张有驰,有领有和。 有的采用电视录制的伴奏带,有的采用传统秧歌活动中无偿伴奏的锣鼓乐,笙管 乐,或许仅存在于一些以娱乐目的的公园接头表演场合。最初的蒲州伞秧歌表演时是没有音乐的,为之配乐的是晋南地区典型的锣鼓 队伴奏,舞者们踩着鼓点进行表演。刚开始锣鼓队的配器仅有鼓、镂,逐渐开展 以后为了烘托气氛加入了锣、二胡、嗔呐、笛子等民乐,突破了过去打击乐器伴 奏的局限,创作出不少具有蒲州地域音乐特色的舞曲,增加了蒲州伞秧歌的艺术 魅力,丰富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生活,较为著名的有“三闪”“乱劈叉”等。 表演时大多采用当地群众闹社火的曲调,几种乐器相互配合,声势浩大,场景壮 观,由为热闹。后来,蒲州伞秧歌登上舞台后,经常到处演出,锣鼓队人员众多,就不方便 为其现场伴奏,就有了旋律。蒲州伞秧歌的音乐旋律大多以当地特色的“蒲剧” 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改编、开展而来。蒲剧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有着悠久的历史,兴起于永济,又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其旋律朴实奔放,激 情高昂,无不表达着晋南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征。其唱词主要表现的是晋南人 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比拟典 型的音乐代表作为:曼花飞舞喜盈门欢天喜地较为著名的蒲州伞秧歌 剧目欢天喜地的音乐,就是根据蒲剧迷糊人割韭菜的旋律开展而来 的,从旋律基调上可以感受到地方特色,这个舞蹈也是情绪舞蹈,表达着人们热 情、奔放的特点。(见附录1)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凭借对党的热爱以及对党的衷心,年近九旬的胡曼老师 谱写了一首感恩共产党(暂定),并且自己填词,蒲州伞秧歌的伴奏音乐从此 不仅是旋律,也有了唱词。(见附录2)蒲州伞秧歌的音乐由最初的鼓点到旋律,再到完整的歌曲,从无到有,逐步 创新,在保存独特的晋南风格特征的基础上紧随时代开展变化,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