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docx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自读课)(共2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最苦与最乐是第四单元的自读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多角 度感受中华美德;重点学习略读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与表达有自己的 心得。经过前面两篇教读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略读的一些方法,比方说通过标 题猜读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自读课文就是让学生把学会 的略读方法加以运用,以学生为自学为主,教师提供教学支架,加以点拨。本文 是篇议论文,也是本册唯一的论述性文章。学生对文体特点是不够熟悉的。如怎 样把握作者观点,怎么把握文中论据,怎样分析论证。教学中要随文而教议论文 的一些文体知识。根据课文要求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略读、图 表,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通过赏析仿写句子,感受文章平实 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3、通过辩论,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勇于 负责的人。二、教学目标1、通过略读、借助图表,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通过赏析仿写句子,感受文章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3、通过辩论,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少年智那么国智,少年强那么国强。”广为流传,读来让人激情澎湃。它 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最苦与 最乐。一、解题小贴土:议论文标题类型大致分为,点明中心论点和揭示论述范围。阅读标题,可以先 分析它的类型。其次分析标题的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标题猜读文章内容。最苦与最乐是篇议论文。“苦”与“乐”,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加上“最” 来修饰,比照鲜明,吸引读者。这是本文的论题。全文可能就什么是最苦和最乐 的事情发表看法。二、本文是篇自读课文。学生完成“自我预习检测学习单二这属于预习任务, 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可以提前发放给学生,课堂进行检查。自我检测学习单1、最苦与最乐作者,字,号,别号.广东新会人,思 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2、本文是篇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 和论证。论题是作者论述的话题。针对论述的话题, 作者发表的看法,就是论点。3、给加点字注音箪黎约悲天斛人4、解释意思(1)安分(2)排解(3)如释重负(4)悲天悯人(5)海阔天空5、连线题古语 心上一块石落了地俗语 如释重负孔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6、积累两句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三、学生计时略读全文,边读边用红笔圈画出说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完成语文作 业本”学习任务一设计意图:通过略读,让学生快速找到作者观点,把握文章内容。学生阅读中, 有可能找不到作者的观点。原因在于分不清什么样句子是观点。教师提供知识卡 片及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说明作者观点句子。并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 阐述的主要观点。知识卡片: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I知识卡片U 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为 或问题的看法学习任务一 略读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课文是一篇论述类文章,略读时应侧重把握作者 的观点、思路等C请计时略读课文,边读边用红 笔圈画出说明作界观点的语句。(1)读完全文用r分秒。(2)从文中摘录一:句说明作者观点的语旬c (3)梁启超在本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言鬲赢)(一)文章表示观点的句子例如: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梁启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是负责任,人生最乐的事是尽责任。小贴士:找文章论点的方法,关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论点的句子常用判断句,运用判 断词“是二(二)“学习任务一”第二小题2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时的画错而嬴羡(1)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我说人生最苦的女工牛丁白 这句话还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一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近化;(2)课文第3段“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假设(了”一句中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党尺:'痛T然没有比这个更加币"'(3)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是指未尽责住? °(任,再无负担。、并不管;“解除”责任是指尽(4)课文从“苦”和“乐”两个侧面来谈,人饕原()也是恰当的。、的道理,所以题目改成飞芍术 设计意图:议论文关键语句的理解。略读并不排除文中关语句的精读。文中关键句的精读有助于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交流观点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对关键 句进行追问点拨。以此深化学生的理解。1、本句非统领全文作用。因为第四段阐述的是尽责任是最乐的事。2、“这个”代词,替代前面的词语。3、“卸却”“解除”关键词意思的理解。采用结合上下方语境判断。4、本句作者用“最苦”“最乐”,“最”为副词,说明对象具有唯一性。改成“苦声乐”,意思就不明确了。小贴士: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得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进行分析。确定代词的具体内容,那么到上文中找。四、学生再次略读课文、借助图表,完成作业本任务二,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任务二借助图表,梳理文章论述思路3 .小文想借助V表的形式梳理出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清你借助她一起完成文章开稿用了一连串的旬.提出了关于人生强大的苦的许多理1解并如以否认,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现点:一u一<2)第2段.作者阐述了责任双/、; 泳的 比也逃麻去任所妻受到的良心责 备.承拒责任就.不算是战苦的了.F一、(3)技卷.作者选一步指出责任“还没有解除“的种种情况:承诺来办、 、) 、:,_等,这些都走生活中冶 此的a况 然后将这什情况延展到.使论述亚加工入 这些邮比由方任产生的油苦状态.作者总 姑十比:一(4)责任带来苦疝.反过来讲猷快乐的那么此:)5 |,6.才算是真乐。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亦起如此.-zzezzzzz zzr_(5)在鼓.后一J史.作赤件对人£广I”的疑问,明镭指出: _ vb 之匕克成了全丈大工工7从工嬴明:责任越大.福假设地大,快乐也整大'又从反而说明:二二 二国4 - 3课文思路梳理L因此,在这篇文辞中梁.所说的腑旷的是°“乐”的 是6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表,略读课文,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论述观点时 逻辑的严谨。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一下子找不到关键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略读方法, 即针对问题对找到相关词句精读。不相关的词句可以放过。小贴士:根据问题确定阅读重点,阅读重点采用精读。其它局部的文字可以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第一局部(13):负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第二局部(4):尽责任是人生最乐的事。第三局部(5一一6):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全文围绕“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两个方面写起, 说明了观点:负责任是最苦的,尽责任是最乐的,人生应勇担责任。五、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感受文章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一)找出文中引用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学生完成作业本任务三。学习任务三品读语句,感受论述潜力特点a泪洒四力请你参照例如从文中再投4.讲道理的文章,往往会弓I用别人的音论来增亦说服处.R体分析其作用。块石头落了地”,步象地是达出“【例如第4段引用古语“如释正负”和俗语心上一块门必兴阅述的“於父专下完了“后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让读科加认同作者闻述设计意图:文章的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语。同时又略带书卷气,书卷气怎么 来得呢?采用了引用、排比等修辞。通过赏析、仿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其表 达效果。小贴士:议论文中引用别人的言论可以增强说服力。这属于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属于道理论证。1、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本句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只要处处、时时尽责任,就能处处、时时获得快乐。2、然那么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本句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说明君子和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每天都在担负责 任,时时尽责,看起来是忧苦,实那么是苦中真乐,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二)找出文中排比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并仿写句子。小贴士:议论文使用排比说理,可以增强文章气势,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本句运用排比、设问,语气强烈地否认了常人眼中最苦的事,贫意,老和死。激 发起读者的疑问,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仿写:?不是。?不是。?都不是。2、人假设能知足,虽贫不苦;假设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 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本句运用排比,语气强烈地驳斥了这几种常人看起来很苦的事,其实是不苦的。 仿写:人假设能,虽;假设能,虽; ,也 不算 O3、容许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 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本句运用排比,语气强烈地写出了生活中没有尽到责任后的痛苦。仿写:没有; 没有; 没 有;4、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 己,都是如此。本句运用排比,由一个人生活中责任没有尽到现象,推广到家庭、社会、国家和 自己,使论述更为深入。仿写:不独是对于,就是对于,对于,乃至对于, 都是如此。二、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苦与乐的认识,完成语文作业本学习任务四。1、阅读梁启超敬业和乐业,拓展对于“苦与乐”的认识。* 30任,四 有浦修*» 百人,木cm;乐事ea* 工次彳+f斯.无论人加公步在口应 a * 肛介二八.比 3】 OA.工”.柿不出工"£ 不 Xf "令 1 J £ g 乂 <.I义& 1X 农*/在 3升.“公 5 彳但人 4 K 4二去 " 辿/。不兄一的馆。£ * X* y 501公冷,人公 .苴4屯口 仁 0. “ 速电 水> 不 人,匕 人人tit Ms水> 一 43,十-歹: 兀 今竹 o匕.* 丁g »乂夕卜恪 仁 方也足 3 月生.*iV 4rx g 4隹.右 jtjb; /fj . r .y .彳中42 3 W 力 的 4匕 AL = 不 W”今 4丁 M衣。人.K 有认 * *口才£ HjMs和 >V,;-F,一时4人,唾,士于无业*IJ 务14】次浓改.不冬也门已g 今 尸83 fX C 飞 |, F 4m g T r。-他" 第二¥ %人.收走K 0 G匕冬业叱,人.y彳十*力”刀什做不以 “必壮尸" 仁0 念外 代小念以小才¥了 冯? 加队小让4 足足 M n A-5 ” 才 Q68匕”e匕k-Kf ? N上火件一 4儿56加;.V九”, 次以下长.用低*'士 什么呢?系一.网W儿_i耽J出三应比.飞不丫 a,,一十一步z.a +杵上.外,j法中的快保2分*加:二 :,,.y 先"3、"出在他了. 古“小叫:之:上 63.一 木公,代" C ”人士 认Q匕邛< 业中4«1F山Z-*.少2力彳如"二 K . *,- '1 一. .- 4 一 一 一 4 ,"_ . ' 才为"n RLX Cl L4c,4辽/£,x. j 垃 ja «色坦。勺 me 打,i&tftr为 一,(hja人.:。外 4>八一|< 4ULC勺|>.< * WL门勺“角-« UL 向4t 7!4k.,J 小人LHH >7 此,8、&'3. >fV b:< 091LKIt'lk 设 < i坐出 口勺人 ri 二也从 n uj. >b >ik i oi : i «m< . r设计意图:对于“苦与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梁启超在另外一篇文章敬 业与乐业里也有论述。学生对过阅读,开拓视野。同时进一步理解梁启超文章 的语言风格。为学生接下辩论作准备。2、开展以“学习中是苦多还是乐多”为话题的辩论会。(这个在线下举行)正 方观点:学中之乐多于苦。反方观点:学中之苦多于乐。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如担当、勤奋、家国情怀。 同时感受同一句话,从不同角度理解,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准备工作提前布置: 组建正反辩论团队。确定主持人。明确辩论规那么。辩论材料。三、学生总结自己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