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附中唐墨翀文选:三评宋亚伦(贾勇指导).docx
-
资源ID:72190913
资源大小:21.87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陕师大附中唐墨翀文选:三评宋亚伦(贾勇指导).docx
陕师大附中唐墨林文选:兼评宋亚伦(贾勇指导)大学生宋亚伦在贾勇教授指导下,不仅有期刊文 章发表,而且网文更是多如牛毛,百度一下“宋亚伦语 文”即可搜读他的作品。我们先来看一看唐墨钟的几篇原创文章:学习语文真有趣我一向热爱学习语文,因为学习语文真有趣。而且我经常在 想:怎样才能让大家都和我一样热爱学习语文呢?学习语文真有趣!对此,我们一定要强化五个认同:个人思想 认同,家庭道德认同,学校教育认同,社会舆论认同,政府 制度认同。个人思想认同一一“语文”就是语言的文化,我们每个人、 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必须从个人 思想上重视语文。假如不重视,就会忘了自己姓什么,不知 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学习语文时更要怀着一颗好奇 的心去探索,发自内心的感到有趣。家庭道德认同一一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防线,如果家庭道 德不正确,那么关于孩子的教育更无从说起。所以应创立良 好的家庭气氛,每位家庭成员也应该热爱语文,这样在多家 庭成员的帮助下,孩子也就会逐渐对语文产生兴趣。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 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 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 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 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群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 是“雅俗共赏”的路,群众化却更进一步要到达那没有雅俗 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 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以下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 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 “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 “民”进入到上层社会。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语言的变 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 言文的地位。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 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 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 民间的分子。1 .以下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 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 懂,便于传道。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 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 “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 形式。C. “雅俗共赏”其实是“士 ”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 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 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 剧烈的社会动乱,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 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 做到雅俗共赏。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 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 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 感受。三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 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开展的母体 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 化的标志之一。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 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 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开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 神的结晶,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 利子北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 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 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 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 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表达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 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开展 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所在。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 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 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开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 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 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 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 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 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 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 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 文字、音韵的课程。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屡次重大变化,书法之 “法”对于使用毛 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 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 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 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 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 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 坚持,少那么几年、十几年,多那么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 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 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 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 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 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 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 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当 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 .以下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 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开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 的结晶,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开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 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 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 断坚持。2 .以下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 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 书法艺术的开展。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 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 丧失了书法艺术。3.以下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 要肩负起应该承当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 法家。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 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C.书法艺术不仅表达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 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 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学校教育认同一一学校是学习的专门场所,每位孩子都需要 上学,在学校里经受专门教育学习新的知识。所以,学校教 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只有向孩子们传授正确、健康的思 想,才会促使孩子们健康成长。我认为,学校中的每位老师 都应是一位爱国的中国公民,这样的老师必然热爱语文,他 才能带动感染其他人。社会舆论认同一一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带给的可能 是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负面消极、不利于我们 成长的,所以在社会上,我们应保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的理念,摒弃不良思想,带动全社会树立良好气氛,让所有 人都热爱语文。政府制度认同 个政府是一个地区的保障,只有政府颁 定的制度正确,社会乃至国家的才会越来越美好。我想,政 府应大力推举全社会都热爱语文的制度,共同创立阳光、积 极向上的气氛,让所有人都重视语文,才会使全国人民都深 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对于语文有趣,当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高度 认同之时,也就是问题解决之日。我们不只是期待着,而 且正在从我做起,力求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真心爱上语文!文明“文明”,文指文教,明指昌明。对于“文明。我的理解, 不做有损环境的事,言谈得当,举止得体,行为端压,从而 让大自然更加美好,让全世界更加和谐。“文明”的基本准那么就是要个人甩想文明。只有自己发自内 心的文明,才能使你的言谈举止变得文明。要懂得判断是非 善恶,好与坏,思考正确的行为,开且内心需要重视文明, 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才能使个人思想文明。其次需要家庭道德文明。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J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至 关重要的。父母需要言传身教、以身作那么,行正确的事,说 恰当的话,孩子们也就会自然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自然而 然也就会和父母一样的为人处事。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而学习和接受思想教育的专门机 构就是学校,所以学校教育文明也是不可缺少的。学校中每 位老师都是学生的典范,他们向人们传送着不同的思想价值 观,而这些思想自然就会深扎在人们的脑中心里,如影随形, 伴随一生。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这些思想也必须是正确健 康的,引导人们如何做正确的做事,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做文明的人。一个国家能够建立,靠的是政府和群众。为使全社会文明, 政府制度也必须文明。对于政府颁定的制度,所有人都是无 条件的服从,所以只有制度正确,社会乃至国家都会兴盛。 这样文明的社会才会到来,全社会人才会真正地学会保护生 态环境,珍视生命,保护大自然,使大自然和人类能够够更 加和谐的相处。我想,文明是真善美的表达,而不文明那么是丑恶行为的缩影。 新时期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学会自主文明。对自己文明是出于 信心,对父母文明是出于孝心,对他人文明是出于关心,对 世界明是于爱心,对祖国文明是乐忠心,对世界文明是出于 诗心。这启迪我们:“文明”可以让大自然更美好,让全世界 更加和谐。所以,我们都应学会“文明”。马伶传读后感今天在课堂上,我初读马伶传,内心有感而发。当你面对一个几乎不可能超越的对手,你会怎么做?当你饱 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后,你会如何?当别人不相信你的成果时, 你会怎么对待?马伶,一个普普通通的艺人,他告诉了我答案,并用行动证 明他是对的。面对着将严嵩模仿到出神人化的境界的李伶,马伶惨败,落 荒而逃。此后的三年里,他放下尊严,给当朝丞相当佣人, 每天去观摩思考对方的一举一动,认真捉摸。终于,功夫不 负有心人,三年后,他再次面对李伶,这次他赢了。他不仅 赢了李伶,更是战胜了自己!赛后,面对对方的质疑,他说 出了自己三年来的经历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坚忍、一种顽强,更是一种不屈。我愿向他学习,勇于斗争,直面困难!一件特别的礼物小时候起,我就开始与名人为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里,与小鲁迅共同成长;在老北京的人和车厂里,我看着努 力的祥子、无助的祥子、逐渐颓废的祥子,不禁落泪感慨人 生谁能想到此前,我还是一个不爱读书的顽固分子,但 却在舅舅的指引下,逐渐热爱上了阅读。暑假伊始,那时的我对阅读提不起兴趣,总是认为为了 读书要在书桌前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真是太难为我了。 所以妈妈为了让我爱上读书,找来了舅舅帮我。舅舅经常会 时不时地给我讲一些小故事或给我拿一些儿童读物看,经不 住“引诱”的我只一个暑假就爱上了读书,沉浸在这浩翰的 宇宙中,与那些伟人交谈,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记忆中,最有趣的美文便是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原 到三味书屋。书中的百草园内,草木茂盛。春日鸟声不绝, 百花齐放;夏时蝉音回绕,骄阳似火;秋季落叶满地,乍暖 还寒;冬日寒霜满地,一片白色。园子里,可以摘到覆盆子, 可以遇见娱蚣,还有斑螯,还可以在雪的世界里拍雪人,塑 雪罗汉和捕乌。相对而说,三味书屋就无聊得多,只能在后 面的小园里折腊梅,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幼时初读文 章的我也想有一个百草园,我妄想能在其中寻得赤练蛇,可 却是不行的。这对儿童的我有了很大的吸引力,也让我对读 书又多了一层喜爱。最令人难过的文章当是骆驼祥子了。老舍先生花费 心血写出的作品,在幼时的我看来,只觉得祥子是那么的可 怜,三起三落,本来是一片光明的前途,却被生活那无情的 铁锤压得喘不过气。他的一生都是不幸的,每次都是在有希 望后却又破灭,仿佛是生活在和他开玩笑一样,不止一次在 打压着他,最终走向黑暗。这篇文章对当时的我留下了很深 的印象,我也是第一次了解生活的不易,而想要改变就只有 读书,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J一份特别的礼物,一生的好习惯。我喜欢阅读,喜欢在 书中成长,喜欢与大家谈论古今。我要感谢我的舅舅,因为 他的这份特别的礼物,才使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风景潺潺流水,奔涌不绝。一泻万丈的壶口瀑布,喷涌而出滴滴 水珠,黄河之伟大风景在青春岁月中渐行渐远我生长在这片黄土地上,黄土的无言与沉重孕育了我与一代 又一代人。出生于这里,高可上刚健的绿草和颇为浩大的黄 ±,它们造就黄可一一中国的“母亲河初来乍到,总是有些陌生。看着眼前莫名出现的黄河,内心 有抑不住的欢喜。随流水从宏伟常年冰雪的巴颜喀拉山脉直 下,流经十几省到达黄大高原,经过黄土的洗礼来到壶口瀑 布,并不是几乎垂直九十度的崖壁,只是又从一个平地到达 深坑。你终于禁不住自己的野性,一瞬间喷涌而出,如同那 一支支金戈铁马的军队,直击岩石。水珠迸溅,石块飞扬, 沙尘起聚,天中雾蒙。耳边,如野马奔腾,声音之大直冲云 霄。你在这里留下了锋芒,却又向前直行,向世界证明自己。 等到水又小些时,走在硬石上,每块石头都高低不平,外表 被冲出了 一个深洞。古人云:“水滴石穿o ”幼时我心中疑感, 而如今,我心中释怀,暗暗地懂了什么。你在这里生存了几百年,每日都不尽地冲刷着这阻挡你的沙 石,不,你渴里自由,你懂得只有经过上百次的锤炼才有渺 茫希望成功。推动,冲刷,撞击,这是你的生活,你经历了 那么多的磨难,知道:只有日复一日地努力,才能自由。摆脱了束缚你终于没有了约束,展放自记,肆无忌弹地向前 冲,你已不再惧怕什么,因为你懂得。我离开了你,你也教会了我,当时的我傻傻地站在沙石上, 听着你内心的低吼和欢呼,我也懂得你,日复一日的你在我 心中是最美的风景。人生要靠你的智慧,用勤劳和汗水去洋溢青春,让春春展现 最美的风景。三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 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 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 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 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 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修;不但不觉其寒修,还要重新估定 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 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 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 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 “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 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 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 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 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 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二可是虽然俗,大体上 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一一以上说的 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 的趋势。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 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 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 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 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 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 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 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 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确实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 或雅言为主。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 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 貌,有眼睛的都容易区分,自然也就能“共赏” 了。孟子接 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 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 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 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对抗”,也 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局部的雅人,也未尝不 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