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汇总.docx
-
资源ID:72197568
资源大小:29.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文言文课《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汇总.docx
初中文言文课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 期间。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 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2 .文学常识“记”即记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 强。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课下注释选自苏轼文集。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 代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u)年号 (1027-1085) o念考虑。张怀民作者的朋友,不智也贬官在黄州。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 称自己为闲人,这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 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 的旷达胸襟的表达。这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 旷达。3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 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 被贬的闲人。4 .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 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 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 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 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 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10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 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 光,走上光明的前途。六、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 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七、理解性填空:L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 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 作者旷达心境。2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3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 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 .文中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 妙境界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句交横,盖竹柏 影也。真题训练(-)【2020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 也。哺糟啜酶,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 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哺糟啜醵(Chud li):吃酒糟,喝薄酒。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皆可以饱()2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3 .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1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4 .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 “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答案】1. (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大概是(4)吃饱(使饱,让饱)2. (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3 .例如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 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 悦)。例如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 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例如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 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苻,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 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例如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 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 悦)。134 .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苏 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 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二)12020 山东省聊城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 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 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犒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 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日:“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 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日:“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 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 苏辙的称谓。南迁:贬谪到南方。梧、藤:梧州、藤州。 鬻(沙):卖。挽(CU):同“粗”。饮湿:指润湿嘴巴。5 .解释加点的词语。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4共买食之()饮酒但饮湿()6 .翻译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7 .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 心境。8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 乐,实那么写人物的苦闷。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 第三人称表达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 物的风采。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 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9 .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 说什么?【答案】5 .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 吃 只,仅6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苕交错其 中。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7 . B158 .例如: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 乐观面对。只要表达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 理即可。(三)12020 山西省初三一模】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储貂裘,千骑卷平 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 .请给以下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1)左牵黄,右擎苍()(2)解衣欲睡()10 .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欣然起行/行之有效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高无上16C.怀民亦未寝/废寝忘食D.相与步于中庭/百步穿杨11 .完成以下语句的翻译。(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苕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12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抒发的情感也不相 同。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 史典故表达了苏轼 的雄心壮志;而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微妙又复杂的情感 是。【答案】9. (1) qing (2) jie10. C11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苻交错其中。(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12 .例如:渴望得到重用、报效朝廷、杀敌为国;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或“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悠闲而又有被贬的悲凉”等)(四)【2019 河南省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7(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 植影出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夜游)(二)曾与印持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 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如镜中,复 如画中。(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注释】印持:僧人名。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摩荡:荡漾。13 .下面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庭下如积水空明晦明变化者(醉翁亭记)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14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1815 .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 “在何处?【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 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悲见,后被贬为 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时。16 .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答案】13. D14 .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苻菜交 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15 .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 谓职闲;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作 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 观,可谓心闲。16 .例如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 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例如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方法。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存;语段(二)将湖面比作 镜子,将美景比作画。19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存(xing)均为水生植物。盖大概是。但只是。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 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 一起。步:散步。于:在。)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 亮的样子5、交横:交错纵横。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字音遂(sui)相与(xiong yu)藻(zdo)存(xing) 竹柏(bai)翻译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 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存。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 俩这样的闲人啊。三.表格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作家筒介苏轼字«号东坡居上宋代唐宋八大家之文学常识府宋八大家班1韩愈柳宗元宋1欧阳修苏沏苏轼王安打苏辙曾巩主题思想达观内容理解赏月缘由叙事庭卜月景(描写)愉悦苦闷(议论抒怀)艺术手法(比喻)庭院夜景情感思想“闱人”的内涵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特殊字词特殊用法词语例句释义一词多义厉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照相,步于中庭与“相”连用.共同.一笠未良自能与其奇老(答谢巾书书)动词.多与,达里育“欣堂 ”的意思.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动词,给*何识穷乏舍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间“欤”,旬末语气词,表 反向。步相与少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量词,举足两次为一下层下如枳水空明,反部下(性花源记)名词,里,中.下视其辙(曹F论战)动词.下车,受下赏(第忌讽齐王纳法)形容词.不等的.下见小海小石潭记名词作状语,向下.古今今义念今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急到.华义:思念.理念V但但少年人如哥西人考耳古义:只是令义:表示转折的涟词.词类活用步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倒状句相与小于中层(装酒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译:于是)我们一出在屣中散步.省略句解衣欲醉省略主语“余”)深:我解开衣服.正打算学党。刊断句孟竹柏影也.(“也”表判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彩子吧,【内容理解】主题思想【答案】这篇游记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所见月下美景 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 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写作特色叙事简约,写景富有特色叙事简事扼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 “夜游”的“夜” 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简单几字,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 化,点出“夜”的特点是月色溶溶,而非月黑风高。作者抓住这个特 点,铺展文墨,简洁入题。绘景特色鲜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 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存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柏枝叶, 投影到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文章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如作者见“月色入户”,那么“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 表。“念无与为乐者”“遂" “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 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点睛之笔。境由心生,景因人异,正是审美的普遍心 理。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一一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4、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我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五、重点句子翻译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2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苕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苻交织纵 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重要问题探究1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无 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比作水草,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 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妙境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 明,“藻、苻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 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动静结合。“积水空明”写出月光澄澈透明的静谧之美, “藻、存交横”那么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 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雅趣。2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 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 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3 .“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 伴。4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5 .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 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6 .说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7 .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8 .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 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 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 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 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 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 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 走上光明的前途。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 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 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存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 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