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及答案:杜甫专项练习.docx
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杜甫专项练习一、根据诗歌内容,完成14 , 15题。宿江边阁杜甫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注释】大历元年(766 )春离开成都的杜甫来到夔州,同年秋寓居 夔州的西阁。江边阁、高斋,皆指西阁。暝色:暮色 次水门:位于 水门。水门,指瞿塘峡口。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延"有接引的意思,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 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B.颔联中"宿"字,活化了深夜山间薄云停驻的情态,"翻"字,既 写出了大江日夜奔流的气势,又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难平的心绪,构成幽渺的艺 术境界。C.颈联中的"鹳鹤"富有象征意义,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 动人民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D.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它既写景,又写情,是融景入情、 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15 .细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6分)A.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 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B. 一、二两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麦收时节却无欢乐景象, 反而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C.三、四两句,先一句说敌寇掠夺范围之广,后一句作者呼吁四州军 民,同仇敌惰,坚决抵抗胡羌入侵。D.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 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15.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4. C 15.哀民生。一二两句表现出对人民悲惨生活的 同情。斥边寇。三四两句表露了对“胡与羌"的愤慨。思故乡。最后 两句则表现了对故乡思念。【解析】14 .试题分析:C项分析三四两句,第四句是自问自答,又为上文解 疑,一二句所写的麦收时间农村的凄惨景象原来是由羌胡的入侵造成的。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 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 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 的作答这类试题。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 合诗歌的内容有理有据的赏析情感,哀民生。一二两句表现出对人民悲 惨生活的同情。斥边寇。三四两句表露了对"胡与羌”的愤慨。思故 乡。最后两句则表现了对故乡思念。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落日杜甫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嶂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落日在帘钩"写出诗人眼中所触之景,既显自然巧妙,又不 失雄健之意。B ."溪边春事幽"不但写明了时令与环境,更点出了下联中画面中的 神韵"幽"。C .颔联中"缘"字与"花径不曾缘客扫"中的"缘"字相同,都是"因 为"之意。D ."飞虫满院游"表面写草堂院中满是飞虫,也隐隐地写出诗人内心 深处的烦忧。15 ."口卓"字有两解:一解通"啄";一解拟鸟鸣声,音(照zhao )。 你认为在本诗中取哪种解释为好?请结合诗歌分析作答。(6分)答案:16 . ( 3分)【答案】C缘,沿着。17 . ( 6分)【答案示例1】通"啄"更好。(1)诗人写景抒情,运用动作描写,使画面更加灵活(2)可以形象地描摹出鸟儿争缠互啄、躁动不安的状态,(3)既写出了春季的生机,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扰。(6分)【答案示例2】拟鸟鸣声更好。(1 )诗人写景抒情,动静结合(2)通过描摹飞鸟鸣叫着争斗而追逐,突出了鸟儿的聒噪吵闹(3)既写出了春季的生机,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扰。(赋分:诗句解读2分,技巧分析2分,情感解读2分)(另:如果学生从平仄的角度分析(仄仄平平仄),选鸟鸣声,并解 读了诗句,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晨雨杜甫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 景状物的笔力。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 富有诗情画意。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暗示了生命的短暂。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15、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 分)答案:14 . C (【解析】C项中"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15 .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 微小声音。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 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 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写濠濠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回答4点得6分,少一点扣1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 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 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 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 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15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 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6 . C【解题思路】C ."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 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17 .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 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 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 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 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 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 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杜甫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诸锦帆开。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注】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日大家。" 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竹 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 为之生。"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 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 膳。"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 领起下文。B."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 则是直接抒情。C.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D.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 永,有的通俗。15.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4.Co ( 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 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15.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 时的惜别、留恋;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 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 艰危时局的忧虑。(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十三、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杜甫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注】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 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肯信:肯否相信。更隐:郑钦 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日:"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 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 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 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 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15. 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跑,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 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 作者的心境。(6分)16.【答案】CE【解析】C."远近结合”不明显。【考点】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17.【答案】(1 )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她肯否 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 2 )尾联表现了作者无可 奈何的心境。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 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非常无奈和矛盾。【解析】从注释可知诗人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尾联表明诗人想 回到草堂隐居,但限于别人的关照,心情无奈甚至矛盾。【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发闽中注唐杜甫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注:此诗作于763年(安史之乱末年)秋冬,杜甫由闾中回梓州(今四 川三台)途中。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A.首联二句写蛇虎为患,人烟稀少,无村落可歇息躲避。B.颈联中“秋花锦石”说明作者此时很欣赏两岸及水中景物。C.杜甫为避难而流寓异地,辗转已多年,故有"何时"之叹。D.从诗中可知,诗人的女儿病了,自己又流寓异地,其情甚苦。15.“愁苦"是本诗的诗眼,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苦"之情的? 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B (B项"很欣赏两岸及水中景物“错误,后文谁复数"说明作 者没有心情欣赏。)15.以景衬情,首联以毒蛇猛虎之景,颔联以云迷雨暗之景衬托愁苦 之情;叙事抒情,颈联叙女病妻忧"之事,尾联叙"别家三月一得书 之事,抒发愁苦之情;直抒胸臆,尾联"避地何时免愁苦"直接表达结 束辗转流浪之愁苦的愿望。(每点2分,语意相近亦可。)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 一 15题。百优集行杜甫忆年十五心尚孩,庭前八月梨枣熟,即今倏忽已五十,强将笑语供主人,入门依旧四壁空,健如黄犊走复来。一日上树能干回。坐卧只多少行立。悲见生涯百忧集。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注释: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杜甫栖居 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勉强度日。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少年时童心不改,身强体壮,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以此为下文作衬,看似欢乐,实则蕴含忧伤。B ."倏忽"二字,言时光易逝,转眼暮年,已是致命之年的诗人年老 体弱,坐卧多而行立少。C ."强将"句写诗人穷途做客,寄人篱下,但面对主人时却以笑语相 迎,写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那份坚强和无畏。D ."入门”两句写家中之境况不见好转,室如悬磬,一贫如洗,老夫 老妻,相对无言,脸上同是一片愁容。15 .请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诗中的“百优"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案:16 . Ce C是写诗人勉强作笑,逢迎主人,而非写他的坚强和无畏。17 .年华易逝、人老力衰之忧,诗人将年少的强健和欢乐合金现今 的衰老体弱做对比,不禁忧从中来,而生流年之叹,苍老之悲。生活困 窘,无力维生之忧,诗中后四句诗人家徒四壁,妻儿无依,忍饥挨饿,处 境堪忧。人生失意,苟且度日之忧,诗人生活无着,只能充当幕僚,为 了生存而强作笑语,逢迎主人。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 15题。崔氏东山草堂杜甫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注释: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桐川别业邻近。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川别业"柴 门空闭"。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15.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 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 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 "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 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 山。(朱庆馀归故园)答案:14 . ( 3 分)C15 . ( 6分)【答案示例】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 职。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 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 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评分标准】杜诗:王维关闭柴门1分,辜负田园1分,情感答"不解""遗憾" 或"不认同”均可得1分;情感若答出"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或 "表达作者对王维归老田园的规劝”亦可。朱诗:自己关门1分,独享1分,闲适或满足1分。答案:14 .C (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 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 夺兽畜,争喧不止。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 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象征。)15 .诗人通过描绘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花底杜甫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玲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注】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 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卫玲,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 市,见者皆以为玉人。16 .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 "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 繁盛与壮观。B .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 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 丽朝霞。C.颈联运用典故,侧面衬托。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玲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 艳无比。不结合诗句酌情扣分。意思对即可。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后出塞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注】: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 伍生活情景。霍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首句交待新兵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早晨到军 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进发;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 特有的紧张气氛。B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写了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 相交织,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给人以凛然庄严之感。C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描写了沙地列阵的图景:在平坦 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士兵们正各显身手进行操 练。D .入夜后,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 显得那么沉寂。这里虽不见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但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 有素。15 .赏析诗歌中"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两句。(6分)答案:16 . C ( C . "士兵们正各显身手进行操练"理解有误,是那些行伍中 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17 .新兵想知道带队的统帅是谁,但又不好发问,于是暗自揣测大 概是像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优秀将领。(2分)这两句运 用了设问和用典(卒章显志)的手法,(2分)表达了新兵对部队军容 整肃、军纪森严的赞美和对部队克敌制胜、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2分)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元日示宗武杜甫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注】武:杜甫次子。战通"颤"。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 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B ."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 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C ."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 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D .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己,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 对宗武来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19 .杜诗详注评价这首诗“悲喜并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20 . C21 .诗人将悲事与喜事交织在一起,将哀情与乐情贯穿于全诗。诗人 悲身世坎坷,年老衰病;悲归家无望,兄弟离散;悲时局动荡,壮志难酬。 喜时逢佳节,父子相守;喜宗武长大,成才可期。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归雁(其一)唐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注】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 的回雁峰。瞻:往上看,往前看。浪语:妄说;乱说。故山:喻家 乡。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 归作了铺垫。B .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 浩大的阵势。C .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 切的心情。D .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 者的虚笔。15 .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6分)答案:14 . ( 5分)B ( B项,颔联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15 . ( 6分)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 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 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评分标准:答出大雁的形象2分,其中“苍凉与落魄"和"急迫与凄 凉"各1分。答出诗人的寄寓4分,其中“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和 "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各2分。意思对即可。二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甫之子(1 )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鳍发发(2 ),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3 )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注释:(1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诗经:"彼其之子。"(2 ) 鳍发发:语出诗经:"鳍鲍发发。"这里形容鲤鱼很多,游来游去。(3)语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14 .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照应标题,又总领全诗。诗人去友人张氏隐居之所拜访,二人 相聚兴致极好,友人挽留他吃过晚饭再走。B .颈联中"杜酒"之"杜"与"张梨"之"张",分别指作者自己和 标题中的"张氏",表现出宾主二人礼尚往来,相聚极欢。C .这首诗语言浅近,用典自然。例如领联中两句都使用到了诗经 中的典故,景中含情,承上启下,故前人评论颔联为"三、四驱遣六艺却 极清秀。"D.这首诗以时间顺序来展开,先写诗人前来拜访,主人留客;再写宴席之乐;最后想象归途,与首联相呼应。15 .尾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既然"险",为何又"无愁”? 请结合诗歌内容,有条理地作答。(6分)答案:16 . B( B项,"杜"和"张"在此是双关指代,借宾主之姓氏与"杜 康""张公”两个典故的巧合赞美主人的美酒肴核,所以"礼尚往来'错。)17 .本应有"愁。因为张氏隐居郊外,主客二人时常见面,宴饮时 间又在晚上,所以客人对归路的路况之艰险是非常了解的“无愁",是为 了表现宴饮之乐使人忘忧这一主题。借“无愁”表达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 谢之情。(6分。每点2分。第一点中应"愁"的几个原因不要求全部作 答,在答案中有所涉及即可得到该点的2分)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 一美丽。"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 泥沙之中。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4.B。B项颔联运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写花。面对着的温润可爱的花, 诗人忽然怀疑是暮色朦胧的雨雾沁入花朵,不知为何又觉得像是那绚丽朝 霞飞入其中。15.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 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玲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 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惋惜花的易谢。"莫委泥沙",是不忍见 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 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 15 题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注】太虚:天空。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 贤人。阶除:台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 主簿前来。B.首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 遮满天空。C .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 到来的企盼之情。D .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 情。15 .颔联中的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作赏析。(6分)答案:14 . B15 .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翻和"落"两个字。(2分)傍晚的燕子 上下翻飞。作者把它想象成是雷震的结果,突出了雷声之大,颇有气势。(2分)河中的鱼沉入水底作者想象成是骤雨降落的结果。突出了骤雨之 猛。(2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遣兴杜甫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 内心的忧伤。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 的无奈心情。D .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 残酷的社会现实。15 .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 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答案:14 , B【解析】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 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 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15 .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饥寒交迫,度日艰难。 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 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 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趟颜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注: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 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涌浪:即涌浪滩,旧时是长江三 峡的著名险滩。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 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B.颔联用典贴切。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沫 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C.颈联虚写诗人"路经涌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 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李剑州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 识到李剑州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 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15.全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4 . D ( 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 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 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15 .表达对李剑州的赞美和感叹,"高义""化俗体现赞美,"寥 落""未封侯"体现感叹;表达诗人飘零、孤独之情,颈联"双蓬鬓" 与"一钓舟”能体现;表达了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尾联"更何日"能体 现;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 不遇。(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吹笛 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1 ),武陵(1 ) 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3 )尽生?(选自全唐诗)【注】胡骑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晋代名将刘琨奏胡笳退敌之事;胡 骑北走,言胡兵闻笛声而起乡思。武陵:后汉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 武陵深,此处借以寄托羁旅漂泊之感。却:反倒、反而。14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扣题起兴,"巧作"两字写吹笛者吹笛技巧高妙,统率全篇。B ."律吕”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用于校正乐律的器具,此处指笛音。 C .尾联用反问手法抒发韶光易逝、年华空老的悲切之情,情中见景。 D .全诗巧用典故,多方铺垫,反复渲染,有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之感。15 .本诗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请加以比较分析。(6分)答案:16 . ( 5分)B( A "统率全篇"理解不当;C尾联应是抒发思乡之愁。D "慷慨",理解不妥)17 . ( 6分)【示例一】(1 )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 抒发乡思之愁,以景写情,化声为形,意蕴幽远。(2分)(2 )杜诗"秋 山风月""风飘律吕”等句是写实,而“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杨柳 摇落”等是联想、想象之景,是虚写;“月傍关山"虚实相生,既写月照 关山之景,又是将笛曲关山月拆用,虚写笛声飘满关山的幻象,抒发 乡思之情。(2分)(3 )高诗"雪净胡天""牧马归来""月明戍楼"羌 笛飞扬”等句是写实;"风吹梅花""夜满关山"为虚写之景,由笛曲梅 花落而联想、想象梅花落满关山,借以抒写乡愁。(2分)【示例二】(1 )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 善用联想、想象,景中融情,情中见景。(2分)(2)杜诗紧扣"吹笛”, 由秋山风清月明之时听闻凄切断肠的笛声起笔,依次联想到“月傍关山""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故园杨柳”等景象,将笛曲关山月武溪深等化入诗境,抒发感时伤世、羁旅他乡之愁。(2分)(3 )高诗前 二句实写边塞寒夜之景;后两句运用双关手法,将"梅花落"(笛曲名) 拆用,构成梅花开遍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抒发 戍边将士的乡愁。(2分)(指出两诗虚实结合方面的共性,得2分;能 分别结合杜诗、高诗内容,各举一例分析,各2分,若只列举虚与实,而 未加以具体分析,最多得3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梦李白其二浮云终日行, 三夜频梦君, 告归常局促, 江湖多风波, 出门搔白首, 冠盖满京华, 孰云网恢恢, 千秋万岁名,浮云终日行, 三夜频梦君, 告归常局促, 江湖多风波, 出门搔白首, 冠盖满京华, 孰云网恢恢, 千秋万岁名,杜甫,游子久不至。,情亲见君意。,苦道来不易。,舟楫恐失坠。,若负平生志。,斯人独憔悴。,将老身反累,,寂寞身后事。【注】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乾元元年(758), 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 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梦李白共两首,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 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此时的杜甫,闲居蜀中。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歌开篇“浮云”二句,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 以此喻李白的漂游不定。B ."三夜"两句从频梦叙起,是诗人推己及人,从对方设想,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c .诗歌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塑造了李白的真实形象,抒 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D .诗人因担心李白遭遇不测,故语多凄惨,忧思深重,句句发自肺腑, 字字恻恻动人,读来让人心碎。15 .清人蒲起龙评论此诗:"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 声一哭!"请结合情节和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4. ( 3 分)C15. ( 6分)参考答案:"告归"以下六句,以语言、动作、外貌等刻 画出梦中李白憔悴、匆促、困顿不堪的形象。(2分)诗人通过梦境来缓 解对故人至诚难抒的思念,表达对李白遭遇的由衷同情,抒写对黑暗社会 的强烈不满,哀叹故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不平遭际的反思。(4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大麦行唐杜甫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注解】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 诗人故有此作。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 州都督督四州。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