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72204853
资源大小:26.2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 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 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 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 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 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 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 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 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 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 述思路之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 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 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 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一这都 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2)诗经静女中“, ”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3)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采用起兴手法,睹物闻 声,引发对逝去年华的追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当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就成了屏蔽试验反应 堆设计建造者之一。当时中国,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且各国 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历经6 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 王大中说。2021年,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 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要实现反应堆 固有安全。”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这也显示出他的,“他 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张作义如此形容他的恩师。回首来路,王大中感慨,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 克服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面向未来,86岁的他初心不 变:“科技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 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500多千米,一跃 成为驰名中外的“网红”。通过视频,人们看到了野象在县城里优哉游哉巡游 的情景,所幸的是,大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还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近些年,云南特定地方的“人象冲突”成了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既涉及人的 安全,。云南大象的栖息地主要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但是随着当地橡胶和茶叶 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对野生亚洲象的生存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 森林覆盖率的持续下降和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限制了大象的活动和生存。 这“逼迫”它们只能进入农业区觅食,由此带来了破坏庄稼、橡胶、茶叶甚至 危及人命的后果。春季对于亚洲象而言,正是食物青黄不接之际。它们一 路往北,只是为了。聪明的大象也逐渐知道了人不会伤害它们,因而慢 慢地敢于到农田采食,再进入村寨找食,甚至像现在一样进入城市觅食。21 .下列句子中的“它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它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这些军训服装暂时不穿,就把它们先收起来吧。B.它们既是食物又是中药,药食虽同源,但使用有讲究。C.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模糊了它们的界限。D.它们叫朱鹘,也是中国的国宝,和熊猫一样珍贵。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黄国平博士 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 “腾讯Al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2021年他因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网络。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 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经记不清有 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 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有人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 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某方面 (或总体)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A【解析】“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协调诸如此 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 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 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重要的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 调人神关系不重要。2. A【解析】“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说法错误。根 据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 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 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 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 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的任务,并 不是说这样就需要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3. B【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A项是在说以德治国。 B项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诗歌能济世劝俗,拾遗补阙。符合题意。 C项是在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出好诗。D项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 度。4. 白居易此句是在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的积极作用。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虽然诗歌本质上是抒发个人情感的, 但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本质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 政治的任务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5. 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具有活力性。(每点1分, 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6. D【解析】“赞美”说法错误。这段描写写出了人们的忙碌和欣喜,暗含 了作者对人们这一生存状态的惆怅和沉思。7. C【解析】根据“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可知,老王婆 整个秋天都没有停脚只是因为恰逢丰收时节,她十分忙碌,并没有借此逃 避丧子之痛的意思。8. 引出下文写夜间村庄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凉爽平静形 成反差。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9. 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文 本一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方法:祝福中在“我”回鲁镇的故 事中插叙了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叙述语 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而文本一在叙述中穿插 景物描写,语言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情感张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10. C【解析】“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子哙”作“与子之国” 的主语,“不如听之”与“子哙与子之国”之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根据 前文“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日: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 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国,故应在“秦伐韩”后断开,排除A项。11. B【解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12. A【解析】“答应了"说法错误。当齐王准备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齐 王静观其变,齐王于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 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发兵燕国。13. (1)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 魏国。(“不肖”“之梁”“举兵”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大王十分憎恶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憎,”虽然,“托,,各1分,句子通顺1分)14. 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在齐、魏混战 之时,趁机攻打韩国,打通东出函谷关之路。率军直逼周天子的地界, 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每点1分,意思对 即 可)【参考译文】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动用泰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 国,是我的盟国。秦国进攻韩国,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 划错了,(我们)不如任其发展,不去干涉。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住禅让给 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 定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于是(假装) 答应韩国使者将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 于是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 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去世后,武王即位。 武王的左右近臣诽谤张仪,说:“张仪侍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来 谴责武王的使者又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计,希望 献给大王。”武王说:“什么计谋? ”张仪说:“替国家考虑,东方诸国发生大 的军事行动,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 在的地方,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 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 开交的时候,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 阻挡,直逼周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 和户籍,这就是称王的大业啊! ”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兵车, 把张仪达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进攻魏国。魏襄王十分恐惧。张仪说: “大王不要忧心,请允许我使齐国撤军。”于是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借用 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已经处理完毕,他趁机对齐 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 齐王说:“我十分憎恨张仪,张仪所在的地方,我必定攻打那里,先生为什 么说我抬举张仪呢? ”冯喜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的地方。张仪离开 秦国的时候,就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谋划,东方诸国发生大的军事行动, 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齐王必 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粱,齐王必 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魏国、齐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阻挡,直逼周 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和户籍,这是 称王的大业。秦王认为他说得很对,派出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 梁。齐国果真进攻魏国,这是大王对内使国家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 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的境地,却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 是我所说的抬举 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15. C【解析】“叙事怀古”说法错误,应是议论怀古。16. “菰菜茄羹”使用了张翰见秋风思归家乡的典故,但后面加上“一梦”两 字,否定了归乡的可行性,只能默默地目送征鸿南归,表达了词人宦游各 地、归乡不得的愁思。“人间俯仰陈迹”使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俯 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典故,是说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年华逝去,壮志尽付 东流,表达了词人对盛年易逝、事业无成的慨叹。(每点3分;指出运用 的典故1分,分析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17. (1)麻酒临江 横槊赋诗(2)彤管有炜说怪女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8. 一穷二白攻坚克难一蹴而就远见卓识(每处1分,符合语 境即可)19. 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 安全特性。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每句1 分,意思对即可)20. 比喻:把科研比作登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科研过程的艰难。设 问:先用“克服困难需要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的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1. C【解析】文中的“它们”是代词,指代“大象:A、B、D三项中的“它们” 都是指代一群非人物体,与原句用法一样;C项中的“它们”是两个事物的合 称,与原句的用法不一样。22. 也关乎大象的存亡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寻找食物满足自己的食欲(每处2分,符合语境以及字数要求即可)23. 【写作指导】 材料叙述了黄国平的奋斗历程,交代了他执着的信念,并且借“有人说”进一 步点出了写作的关键。对于“梦想”“出身”“选择”和“奋斗”等的感悟和思考自然 成了写作的中心。作文可以写对某一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写总体的 感悟和思考。无论选哪一种角度写作,都要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思想深刻, 文体鲜明,内容丰富深刻,语言富有文采。参考立意:有梦想谁都了不 起;出身不能选择,要去的地方可以选择;奋斗的人生最可贵;让穷 困变成前进的动力。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 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 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 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 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 落的土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 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宋 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 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 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 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 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 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 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 导致怨俳;(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 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 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土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 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怫。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 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 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 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 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 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 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 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土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 对政治的深刻卷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 力。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年,文教停顿, 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 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 合诗歌史上儿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 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土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 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 化中最重要的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 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 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的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 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 的利益。B.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木质 决定的。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 大关系。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 是灾难。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4 .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 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 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5 .诗歌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 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麦场萧红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 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 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 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 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 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 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 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 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 的时候啊呀!”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 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 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 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 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 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 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 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 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 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 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 冷。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 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 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 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 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 ”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 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 ”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 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 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 ”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 有同她拌嘴。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闪的缘故, 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 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 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 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 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 惜啦!”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 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 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 在田间忙。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 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 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 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 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 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 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节选自鲁迅V生死场序) 文本三: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 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 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节选自胡风V生死场读后记)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这一比喻,表现了老王婆讲故事时 的流畅,这与故事本身的悲惨性形成反差,增强了震撼力。B.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是有意塑造老王婆人性 异化的形象,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 里的忙乱景象,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D.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 后村庄里的平静和忙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勤苦劳作的人们的赞美。7 .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点儿”“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8 .麦子的丰收,竞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甚至感受不到一丝悲痛。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C.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 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避丧子之痛。D.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 这说明老王婆仍然 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8 .文本一中反复写到夜空中的“闪光”,有怎样的作用? (6分)9 .学过祝福之后,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了文本一。通过阅读对比,同学 们发现祥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 差异。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在叙述艺术上的差异。(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日:“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 将救之。”田臣思日:“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 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日:“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 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 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日:“仪事先 王不忠。”言未己,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日:“仪有愚计,愿效之王。” 王日:“奈何? ”日:“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 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 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 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日:“善J 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日:“王勿患, 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 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日:“寡人甚憎仪, 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 ”对日:“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 因与秦王约日: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 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 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 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 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 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日:“善。”乃止。(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梁王,即魏襄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 楚/赵必救之/是天 下以燕赐我也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 /楚赵必救之/是天 下以燕赐我也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 /楚赵必救之/是天 下以燕赐我也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 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被用来 代指国家。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 就是指函谷关。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 力的代称。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中的“以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王答应了韩国使臣的 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 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C.秦武王的近臣诽谤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 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 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4分)(2)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4分)14 .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弱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频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头两句写雨后远望所见的景色,以“秋雨”和“晴空”来烘托,重点 写“山色”之“碧”,使碧绿更加鲜明。B.上阕结尾两句写词人在醉眼蒙咙中回望邈远的黄河与洛水,遗恨于夕阳 之中,实质是抒发词人对未能收复沦落中原的遗恨。C.下阕开头写景后,转入叙事怀古,词人遥想与平山堂有关系的欧阳修和 苏轼都己仙逝,表达出对欧、苏的景仰,充满沧桑感。D.下阕结尾两句与上阕相呼应,从怀古回到现实,写词人在秋风中匹马登 程,怅然孤啸,表现了积极进取的勇气利韧性。16 .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典故及其表达效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描写出曹操在江边饮酒、 执矛吟诗的情景,抒发了英雄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