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docx
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一】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 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 得“敷衍”,冷漠又冷血。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 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 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 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 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 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 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 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 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 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 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 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 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 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 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 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 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 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 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 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 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 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 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 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 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 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 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 “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 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 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 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 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 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 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 望。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八】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 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 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 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 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 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理解中国医生,并不是要控诉中国患者。虽然中国医生 聚焦于医生,但从纪录片的案例和细枝末节,我们也能窥见中 国患者的众生相。在中国,难的不只是医生,需要理解的,也 不只是医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医生外,我们对患者们做得足 够吗?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 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 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 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 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 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 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 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 了。”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 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 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 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 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 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 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 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 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 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 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 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 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 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 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 “看病贵”。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 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 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 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 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 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 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 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 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 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 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 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 色。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 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 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 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 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 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 2 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 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 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 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 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 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 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 的。”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 自己的立场上一一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 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 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 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 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二】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19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 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提及率犷 这一选项 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 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 合的医师占比60o 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 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 切。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 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 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 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 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 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 夺秒去抢救患者。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 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 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坂, 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 “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 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 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 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 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 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 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 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 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 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 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 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 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 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 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 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一一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 和牺牲,可见一斑。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 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 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 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 “怕死”,但“不敢死”。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 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 害。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 “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 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 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 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 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 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 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 险。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 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 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 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三】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时常会想到底是什么让这些白衣 战士在万家团圆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离开父母爱人和孩子?是什么 让你们在生死较量面前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 一线,和病毒 过招,和死神抗争?大概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坚定信仰,还有人性的光辉。所以,在义利冲突的时候,你们自 觉舍小家为大家,舍私利取公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援鄂期间,你们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 心压力。为了节约防护服,你们可以坚持8个小时不上厕所不 喝水;为了从死神手里抢人,你们可以不眠不休连轴转。很多 医护人员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和口罩,脸颊变得布满压痕, 双手也因为反复消毒变得红肿皱裂。然而,身体上的“折磨” 还只是次要的。害怕被感染的恐惧、对病毒束手无策的无助、 对死亡难以接受的心痛如影随行,百般无奈像石头压在心口。可即使是这样,你们还是要默默擦干眼泪,继续浴血奋战。 因为,在病毒面前,你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仅是病人生命的守 护者,更是希望的使者。你们坚信有爱才会有希望,坚持才会 有奇迹。在方舱医院,你们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病人分享,教病 人跳舞打太极,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抚慰每一颗“受伤”的心灵。 每天的新闻中,我都看不清口罩后面你们的脸,但我看得到你 们的勇敢;看不清你们防护服上的名字,但我记得住你们共同 的名字一一最美逆行者。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四】本来这举国上下是喜气洋洋、快快乐乐的,整片神洲大地 都充满了幸福感。但我们却在武汉收到了挑战书,还没等我们 准备好,它就开始肆虐,病人眼开越来越多,但病毒还是不停 手,国家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把武汉封城。病毒啊,病毒,你可知,因为你让多少年轻的医生丧失了 生命,让多少幸福的家庭破灭!因为你,我们没有办法上学,没有办法高效率的学习知识!你可知,因为你多少干部,警察, 整天整夜的不合眼,操碎了心!这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家庭, 就这样,让你吞噬了我们的老师冒着危险为我们制作网课,不辞辛苦,就是为 了让我们继续学到知识。让我们不受疫情的影响。现在,你渐渐地不再肆虐,平静下来。显然,你还有些良 知。但你可知,因为你这次玩笑,让多少人为你陪葬吗?全中国 上上下下几万人,就因为你,丧了命。这些人中有医院,有平 民,有警察,甚至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他们刚来到这个 世界就又要离开。你不顾一切的肆虐后,就留下了这些在这期间,很多家人不能团聚,整天提着心,吊着胆,生 怕自己会被感染,生怕亲人会患上新型肺炎,我们一天天的大 气不敢喘,就是为了等到疫情被控制的这一天。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迟早将你完全打败。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冲 在第一线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而连日来,来自全 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以他们的负重 前行,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背景下,视频网站及时上线了纪录片中国医生, 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稳居纪录片热度榜首;该纪录片也赢得极 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中国医生深入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 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 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 摄,记载了几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医护形象,也以 小见大地呈现了关于中国医生的一切。在肺炎疫情的当下,观看这部纪录片自然有别样的感触。 不过我们更希望,在了解中国医生的一切后,能够唤起更多人 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 才想起珍惜他们。转载请注明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六】在这个全民抗击疫情的紧张时刻,医院成为了战场,医护 人员成了战士,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了 中国,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而 此时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更是触到了我心底的柔软,让我 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伟大,同时也坚定了我走在医学道路上的脚 步。纪录片记录了多家省级医院里不同科室的故事,记录了多 个医生平常但却不平凡的每一天,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医生们也 不是冷漠的对待生死离别,他们也不是无所不能。医生也是普 通人,也很脆弱,也有难处。“医生是最希望患者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待病人如自 己的亲人,将心比心为他们考虑。例如影片中的徐晔作为一名 烧伤外科的医生,所面对的病人病情有很多较为严重的,同时 花费也很巨大,他说:“患者的痛苦你是不能完全体会的,你 能感受到的痛苦放大一百倍才是他体会到的。我们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语言朴素,却道出了亿万医护 工作者的真心。我们知道,从本科五年,到硕士三年,再到博士三年,再 到规培,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培养一个 技术精湛的医生,要近四十年,而培养一个医术精湛,医德高 尚的医生,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一个医生在这条道路上 要经历无数苦难,他披上白大褂学着前辈的样子与死神抢人, 为的就是能够在医院这个充满绝望的地方给予人更多的希望。 或许他们不能让每一位患者都重获新生,甚至面对疾病时会显 得束手无策,但他们会尽己所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 美。这部纪录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医生大爱无一的仁心展现 的淋漓尽致。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 冲击,也展现出了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谊。 纪录片中的前辈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医生应有的模样,他们是 我们医学生的榜样,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观抗疫电影中国医生后有感心得八篇【七】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 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 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 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 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 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