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典教育案例的猜想.docx
一个经典教育案例的猜想记得很多文章都介绍过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个闻名的教育家到某 校做报告,听完报告后一位老师想让教育家看看班里有几个可造 之材。教育家来到教室指了几个同学说,这几个孩子将来必成大 器,三十年过去了,这些人果真成为大家。有人问教育家,你当时凭什么就认为那几个孩子有出息呢?教育 家说,那几个孩子是我任凭指的。后来的人们分析说,老师在得 到教育家的“心理示意”后,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期盼大 大增加,使孩子有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闻名的罗森塔尔 试验也说明白同样的道理。很多老师在对同学的教育过程中也对 同学产生过期盼,可是同学并没有“成为大家二那么,案例中 的教育效果从何而来?我们不妨来做个猜想。1、老师对同学的爱心增加了。可能以前老师对这几个同学关怀 不够,甚至都不了解同学的特点,在教育家的示意下(其实是一 种鼓舞),老师对同学的关怀、沟通增加了,这种关怀,不只是 学习的,更有态度的、情感的、抱负的、价值观的;我们知道, 期盼的效益,取决于师生双方的距离,距离越近,效果越好,距 离越远,效果越差。当然,被期盼者也要具备肯定的期盼态度, 当同学具备肯定的上进心的时候,期盼才会产生作用。这就需要 老师要亲密与同学的关系,敬重同学,把同学真正地当作人,这 才是教育成果背后真正的含义。2、老师的信念增加了。可能这位老师带的是差班,否则,他怎 么要让教育家来指认呢,可能他当时想,假如教育家都认为没有 可造之才,不出成果就没有什么惊奇的了。现在状况不同了,教 育家都说那几个同学将来必成大器,我只要努力一点,方法转变 一点,专心去关怀他、培育他,可能就会实现我的教育目标和抱 负,增加胜利的几率。3、老师的急躁增加了。做老师的人都知道,自己付出了,教育 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免有点心浮气躁,甚至放弃。现 在不同了,同学身上的缺点在老师眼里,可能都变得非常可爱,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变得循循善诱,细致急躁,同学也非常喜爱 自己的老师。4、老师对同学的鼓舞多了。可能在教育家指认的几个同学中, 也有学习落后的,“毫无前途的“,老师批判较多,教育家指认后, 老师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批判、训斥少了,表扬、鼓舞多了; 同时对同学消失的问题也能急躁、细致地做工作;5、老师给了同学更多的机会。既然教育家都认为那几个同学可 成大器,那么在学习、动手实践、特长培育方面,老师、学校都 赐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心;6、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增加了。由于 以前老师对同学没有多大的信念,与家长的沟通比较少,甚至没 有沟通,教育家指认之后,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也示意家长 孩子的潜力,关心家长共同营建良好的教育氛围;7、老师对同学的评价标准转变了。可能,以前老师是把学习当 作了惟一的尺子,所以对班级的教育效果没多大的把握。教育家 认定那几个同学可成大器,也可能是指学习方面的,也可能不是, 在人的成长规律熟悉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评价的尺子更敏捷了, 标准多样了;老师还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上述案例,给我们 留下的猜想空间很大,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实,每个同学都 可能“成大家”,只要我们真心地爱同学,敬重同学,把同学的 信念、尊严、爱好激活起来,我们就会得到很多教育的乐趣,取 得巨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