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06课第02篇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
-
资源ID:72230369
资源大小:30.0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06课第02篇为了忘却的记念.docx
第06课鲁迅散文两篇第02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学习导引1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方孝孺的“迂”跟柔石的“迂” 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区别之处?共同点:威武不屈、舍生取义、正直耿介的阳刚之气。不同处:方孝孺为争议皇位归属之事而被灭十族,实为“迂”;而柔石之“迂二是指其善良忠厚、纯朴磊落的品质。2 .为了忘却的记念共五节,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 概括。第一节: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第二节:回忆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O第三节: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第四节:写柔石等五位“左联”青年作家被捕和遇害的经 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 扬。第五节: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 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课文结构分析一、“记念”什么:五个青年作家二、怎样“记念与白莽的交往;与柔石的交往;柔石与本文写人记事内容丰富。所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 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片断的、零散琐细的事情。但 是文章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首先,作者把自己和五位烈士的交往、接触和悼念作为线 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文章第一部分写白养;第二部分写柔石;第三部分写白莽与 柔石一同被捕;第四部分写五位烈士被捕经过、狱中情况及遇害 消息,以写柔石为主;第五部分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并指出烈 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作者与五位烈士的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五个部 分的始终。其次,各部分之间又有巧妙的过渡和衔接。如第一部分写作者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 第二部分写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绍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又一次写 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由书“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转入 第四部分,写他们一同被捕和遇害的情况,再补写李伟森、胡也 频二人。文章前后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脉络清 晰。.最后,文章的第五部分运用反复手法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 与第一部分的开头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2.(把握文中情感,赏析抒情技巧)贯穿全文的主要情感是什么?本文是如何表现强烈的抒情色彩的?情感:崇敬、赞美,哀悼、悲愤。文章记叙柔石的仁迂宽厚、任劳任怨,一句“无论从旧道 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 来”,崇敬、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一个深夜里我在悲愤中 沉静下去了" 一段,字字沉重,感情浓烈;“我沉重的感”表明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文章中这些感情的火花交相辉映,融汇成一团悲愤的烈焰,忧愤深广,哀切动人。(2)这篇文章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文章记叙、议论与抒情结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 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如第一部分作者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 中,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作者在忆及送白莽 的两本彼得斐的集子被没收时,又通过“明珠投暗”“岂不冤 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柔石身 上中了十弹之后的两段文字,更是充溢着作者的满腔悲愤之情, 特别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 凝聚。课时练习:完成第45页配套练习。对比阅读任务一比较两文在情感表达、抒情风格方面的异同1 .(比较两文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记念刘和珍君(以下简称记)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为在情感 表达方面有何异同?同:就情感而言,都是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中国的青年,对 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暴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革命青 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爱和愤交织贯 穿全文始终。其中,记以痛斥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 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揭露了帝 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阴险无耻。为通过回忆作者与白莽、柔石 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 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 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 黑暗腐朽,表达了对 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的无比愤恨之情。异:就情感而言,记情感复杂,五味杂陈,除了悲愤, 还有省和恨。省,即反省。恨,即遗恨。鲁迅先生的记让人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深深的自我反省之 情。作者多次写道:“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但是, 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又给人暂得偷生'"她不是'苟活到现 在的我'的学生”“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作者说自己“只能如此而已”,只能写些纪念的文字来纪念刘和珍,除此别 无他法,把自己的无能' 无奈暴露在读者面前。鲁迅先生的自我 反思、自我反省几近于残酷。他说自己是“偷生”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相比于刘和珍,他认为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偷生 者”与“苟活者”,这是多么无情的自我反省、自我剖析啊!鲁 迅的伟大从某种程度上讲,与他深刻的自我反省' 自我剖析的精 神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一生最大的遗恨就是国人的麻木、愚昧和不觉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对不觉醒的国民的双重感 情。在记中,作者同样写了恨:“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 头”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 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 子”“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地提及各种各样的人:庸人、中国人、无 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在这些人当中,就有麻木、愚昧 和不觉醒的国民。作者对这些人怀有深深的遗恨。这些国民虽然 没有参与谋杀,没有制造谣言,但正是由于他们过于麻木、愚昧 和不觉醒,过于健忘,过于软弱,杀人者才更加穷凶极恶、肆无 忌惮。假如国民都觉醒了,都起来和杀人者进行殊死的斗争,那 么,杀人者还敢这么穷凶极恶、肆无忌惮吗?假如国民都觉醒 了,人间还会有“非人间”的现象吗?假如国民都觉醒了,革命 青年的血还会白流吗?可令人遗恨的是:依然是非人间,依然是似人非人的世界,街市依旧太平,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对 和珍君不同于以往的纪念文,这是一篇抒写复杂情感的纪念 文。此,作者深深怀恨,恨意U1溢横流。总之,鲁迅先生的记念刘2 .(比较两文抒情风格的不同之处)记和为这两篇文 章的抒情风格有何不同?记抒情激越,酣畅淋漓;为抒情深沉,曲折含蓄。记全文始终围绕着“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实在无话可说” “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有什么话 可说呢”“我说不出话”这一抒情线索,抒情激越,酣畅淋 漓,既有无穷的哀思,又有不尽的揭露。记的前两节文字反复讲写作的愿望。程君请作者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以想 见,作者想写记的时间早于开追悼会之前,其动机不是仅限 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而是作者和刘和珍既是 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作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认为写 一篇悼念她的文章,无论对于生者还是死者都是有必要的。这种 悲痛的感情到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时又进了一层。第二节由写哀痛的心情转入写对现实的感慨,其中两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进一步点出纪念性的文章不仅在于 表达悲痛之情,更在于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前一句“我也早觉得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与第一节的文字相同,感情却进了一 层,着重说明活着的人应为摧毁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而继 续战斗;后一句“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着重说明离“三 一八”惨案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作者想要告诫那些无所作为、 不思反抗的庸人们:不能苟且偷生,忘却这笔血债。文章从“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到“实在无话可 说”,再到“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在反复地说明写作愿望的 过程中,表现了作者心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哀痛与悲愤。在回忆了 “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君后,全文的悲愤之情又在下面几句话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惨象,已 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 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J“不在就在”是选择句式,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 性。这句话似乎只是在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但联系前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鲜血”和全篇中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精神来看,这句话实际上是 强调“在沉默中爆发”的必然性。这种革命战斗精神的爆发是以不能“在沉默中灭亡”,即与 黑暗的旧世界势不两立的决心为基础的。因此,这句话是在向人 们发出号召,指出了革命者应选择的道路只有与反动派斗争 到底才能消灭这“默无声息”的“沉默”。全句以高度激昂的悲愤,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表现了和 反动派势不两立、要为彻底摧毁旧世界而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文中对军阀当局的揭露也是锋利的:“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 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 如是之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这“说不出话”并不是无 话可说,而是传达出作者的无限悲哀和无比沉痛。记是鲁迅在思想的转变期创作的,其间,进化论和阶级 论两种思想消长起伏。由于1926年是鲁迅思想转变期的末期, 所以在记中已经几乎看不出进化论的思想,更多的是鲁迅对 反动派当局的仇恨。但此时的鲁迅毕竟还未完成从进化论到阶级 论这一思想的转变,所以文中尽管表现了对未来热切的希望,但 对未来的认识是朦胧的、不具体的,只是“依稀看见微茫的希 望为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感情,虽然没有记中抒发得激烈,但要深沉 得多。1930年以后,作为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鲁迅已经能 够纯熟地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各 种问题了。写于1933年的为即为明证。长期的革命斗争使他对反动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革命道 路的曲折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因此,他能一改过去的激越而冷 静地面对黑暗的现实,化悲愤为力量,满怀信心,以坚忍不拔的 意志投身于摧毁旧世界的战斗之中。文章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来抒情,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 抒发感情,虽然没有记中抒发得激烈,但要深沉得多。如写五个青年作家遇害之后,“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者也许是不,或不屑载这件事”这里的“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既概括了当时的报纸在白色恐怖下的不同态 度,又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再如:“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 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柔石 的牵挂、惦念之情。当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文中只用了“原来如此!”这短短的一行字来表达作者愤怒的感情:反 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 竞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感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 怒和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慨、仇恨和对死者 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的传达,与记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 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表现 出的不加控制也无法控制的悲愤不同,这种感情是深沉的、冷静 的。任务二比较两文在表达方式运用方面的异同(比较两文在表达方式运用方面的异同)记和为在表 达方式的运用方面有何异同?同:都是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 用,来抒发作者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的。异: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方面有所不同。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沉痛和愤慨的心情贯字全篇,而这种强烈、深沉的抒情与记叙、议论紧密结合。从全文看,作者的哀痛和悲愤之情既渗透在叙事之中,又笼 罩全篇。为了悼念死者,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并揭示惨案的真 相,这就要运用记叙;为抨击敌人,赞颂烈士,总结经验教训, 这就不能不运用议论;至于抒发爱与憎的感情,表达战斗的意 志,这就离不开抒情,浓烈的抒情是贯穿全篇的一个特色。!1!全文共七节,第一节哀痛,第二节感慨,第三节怀念,第 节愤怒,第五节悲壮,第六节沉重,第七节严肃。全篇的基调是哀痛、悲愤的,但并不使人消沉,而是随着作 者感情的起伏发展的,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爱憎,燃起复仇的 怒火,鼓舞着人们投入战斗。为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但作者在记叙中倾注了 深厚的感情,又有所议论,所以此文既是一篇记叙、抒情、议论 三者相结合的散文,又可看作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全文共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先以十分沉痛的语句表明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 的,即将两年来时时袭击作者的心的悲愤摆脱;接着按照时间的 线索展开记叙,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见、柔石的“硬 气”与“迂*并略写对冯铿的印象: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 况。其中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柔石等革命者被捕的经过、狱中的 情况和最后的牺牲;一条是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第五部分以强烈的抒情语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与开头相 呼应。课时练习:完成第48页配套练习。白莽的被捕;五人遇害;抒发悲愤。(回忆)三、为何“记念”:为了战斗。第一课时任务一理解文章标题,把握议论等手法1 .(理解标题的含义)本文标题中的“记念”和“忘却”是否 矛盾?不矛盾。标题把“忘却”与“记念”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 系在一起,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 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其一,“忘却”二字的特定含义是“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 松一下”。“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 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至今没有停止”。其二,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踏着他们的血迹奋然前行,“夜 正长,路也正长”,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奋然前行,争取光 明。其三,纪念烈士,将烈士生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记述下 来,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里,永不被忘却,让后 人永远纪念他们。2 .(理解文中议论及其作用)本文第二部分除了记叙的内容 外,还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在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和“故意回避” 一般文 学青年的原因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唯一 “敢于随便谈笑” 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 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在叙述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 孝孺的典故,简洁地议论了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在叙述了柔石在朝华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 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 来”的议论,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做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 做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 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来发表议论,逐一否定 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 的“伤疤二又通过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3 .(理解文中典故的含意及作用)怎样理解文中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和向秀思旧赋的典故?作者的用 意是什么?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内涵,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 中心题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高僧'坐化的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体现了 鲁迅顽强的“韧”的精神。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谁 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反 动派抓了柔石又要追捕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 的合同”。这就暗示滥杀无辜的国民党反动派与秦桧没有什么两 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 像道悦那样坐以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 现了 “韧”的精神。鲁迅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揭露了蒋介石的统治极 端黑暗腐朽,没有言论自由。晋朝的向秀作思旧赋,是为了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的 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达自己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 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向秀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含蓄 的笔法和简短的笔墨曲折地表现哀伤、愤激之情,借典故表达自 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鲁迅用此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 境、心情与向秀相类比,揭露了蒋介石的统治和司马昭以屠杀手 段建立的晋朝一样,黑暗腐朽,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 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的社会现实。任务二分析白莽、柔石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1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文中写了鲁迅三次同白莽会见的情况,请说说鲁迅运用了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的哪些 形象特点。材料: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集的翻译及故意的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 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 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2)形象特点: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 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2 .(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写作意图)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 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1)形象: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才 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柔石单纯' 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 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体现了他性格中“迂”的一面;他“迂” 的另一面还体现在他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 时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虽然敢了,但还是 会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社会缺乏洞察 力,单纯、稚嫩,但是也说明他心地好,虽身居十里洋场,但品 行依然十分端正。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了真理就一往无 前,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o(2)用意: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 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 所敬仰和赞颂;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课时练习:完成第42页配套练习。第二课时任务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怎样理解第2段中“当时上海 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 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的报纸杂志对五位烈士遇害 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说明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 惹祸,所以“不敢载”;“不愿”即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故“不愿”载;“不屑”充满轻视,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得一提,所以 “不屑载”,显然,这是站在反动立场上的。而文艺新闻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 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 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这句话把当时报刊革命的、进步的、中间的和反动的种种 政治态度明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揭露了它不但残暴地杀害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而且极力封锁 杀人事实的黑暗统治。2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简析下面这些句子的含意。(1)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 人” 了。“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还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 人都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2)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 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 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 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 迁怒到她身上去了。一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 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第一处“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第二处“疑心”是指 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 否定;第三处“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 “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艰险的精神。(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 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 的。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的统治如长夜,又看到革命之路 还长,任务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 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会取得胜利,这是历史 的必然。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信心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省 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3 .(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意蕴)鲁迅知道柔石遇难后写了 这样一句话:“原来如此!”关于省略部分的内容,你有什 么看法?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观点一:柔石已不幸遇难。在这之前,鲁迅还在担心:“天 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 可曾收到了没有?”因为不知道柔石已遇难,鲁迅还在为身 在狱中的柔石的生活担忧。观点二:国民党反动派是如此惨无人道!柔石是在1931年 1月17日被捕的,同年的2月7日夜或8日晨便被秘密杀害, 而且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观点三: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在鲁迅1926 年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他对当时政府的凶残“竟至于 颇为怀疑”,此后几年中,大量血的事实使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本 质的认识更加清醒和深刻。观点四: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左联”五烈士 是革命青年作家,他们是无辜的,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 剿”中被捕,很快又被秘密杀害。这让鲁迅认识到,那时的中国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没有写处的”。4 .(理解文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简要赏析鲁迅所写的七律诗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内容和情感。惯于长夜过春时, 梦里依稀慈母闱, 忍看朋辈成新鬼, 吟罢低眉无写处,挈妇将雏鬓有丝。 城头变幻大王旗。 怒向刀丛觅小诗。 月光如水照缁衣。大意: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当我带 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 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 局一片动荡。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愤 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 里有发表的地方!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做伴照着我黑色 的衣裳。赏析: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和军阀的连年 混战导致社会不安、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的现实,表现了作 者得知战友被害后的愤怒,间接抒发了作者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 精神。其中,“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联,不 但有鲜明的对比,而且揭示了因果关系。这一鲜明的对比表现了 尖锐的阶级对立,因果关系揭示了人民苦难的根源是反动派的恐 怖统治。这是对“大王”们的血泪控诉。任务二赏析文章谋篇布局及抒发感情的艺术技巧1.(赏析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全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是怎样周密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