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采风报告.docx
洛阳龙门石窟采风报告概述:趁着阳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进行了一次采风。主要目的是要我们更了解民族 文化,对我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我们的毕业创作有很大的帮 助。主要考察了佛教文化。无论是那种文化,都很有艺术价值,中国古代文化灿 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二公里。春秋战国时期,龙门便 有了 “阙塞”之称。龙门东西两山对峙,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远望有如一座 天然的门阙关塞,是为“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中的“三涂”之一。水经注卷 十五“伊水”条中云:“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 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而伊阙在于国都之南,若天然的大门。“龙” 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又叫做龙门。但偶尔也有“凿龙”“禹门”之称。自古以来“龙门山色”就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冠。凡寓居洛中或游历至 此的历代诗人,诸如李白、杜甫、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和欧阳修等,对洛阳 第一胜境都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洛十八年,常住在香山 寺里,并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 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修香山寺记)他不仅自己自号“香山居士”, 而且死葬香山,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伴,足见龙门山色感人之深。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 历时400余年雕凿不绝。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 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 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力余尊。龙门石窟还有宾阳洞、古阳洞、药方洞等著名洞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 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堪称一座大 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 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 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 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 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 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 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 性。诸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 需有人间气息才觉得可亲可信,介于人神之间最有魅力。"神"气太足使人觉得可 敬,不可亲,难以引起共鸣。“人“间气太浓,又会冲淡佛教的严肃性,使人一望 便觉得似曾相识,无遐想的余地。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数成功之作,恰在神与人之 间,所以颇具魅力。如龙门奉先寺,凿建于唐高宗时代,是龙门石窟造像中规模 最大,整体设计最为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造像。这精美的石雕艺术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唐代的艺术水平,然而在上个世纪二三 十年代外敌入侵内部军阀混战,这伟大的艺术宝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横祸,看那 被盗一空的石洞、被残忍地砍掉脑袋胳膊的哭泣的石像,每一个游人是不是心中 都在流血?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建筑、服饰、 乐舞、图案纹样以及时代社会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洞窟窟内的艺术内容,及其所反映的思想主题社会历史背景之后,作为一点 补充,也是合理的逻辑推理:麦积山第127窟作为当时在特殊情形下为西魏文帝 时期,乙弗皇后所建的洞窟,特殊的题材与来源,还有特殊的画工成份等,这些 必将对麦积山同时代及其后的石窟艺术产生深刻之影响,也就是说与乙弗后有关 的社会历史在麦积山的活动,无疑会对麦积山石窟艺术活动带来一些新的现象和 因素,也是学者们所较为共同一致的认识,而这些新内容的源头又是与中原洛阳 长安等地密不可分,特别是对这些地区的现存石窟等佛教造像艺术的全面考察, 以及相关文献画史资料等的记载,和对于一些当时著名画家的考察,联系到麦积 山西魏及其以后石窟艺术的发展特征,或许为我们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发展变化及 其在佛教石窟艺术研究中的地位等相关课题意义重大。无论从那个角度去欣赏,都有他伟大文化,就雕塑而言也是有很高的价值, 造型和色彩的结合,比例与形体结合,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人们欣赏观念。同时也 留漏出古人内心对神的美化。其次我们也知道,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壁画或绘画艺术,发展到西魏时期, 仍处在初期阶段,并没有完全成熟。特别是在表现大型经变画方面,基本上仍停 留在探索偿试阶段。如在较早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大 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麦积山,基本上西魏及其之前的题材以本生、 佛传、因缘故事,千佛、说法图、尊像画主为,且均表现得较为原始而简单,同 时又有一部分仍与西域中亚一带的佛教造像风格有相承之关系。即使在以壁画著 称的敦煌莫高窟,大型成熟的经变画也是晚到初唐时期才大量表现于洞窟,隋代 的经变画均为小幅或并不完全成熟。在绘画风格上,窟壁画的技法十分成熟, 经营得当,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局部的表现,均处理得和谐而统一。在着色上也显 得丰富多彩又不失相互照应之美。我们假想如果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很难想象这写艺术宝贝还能流传 给我们吗?因此佛教文化的传播才使我们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流传给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流传了下来,试想象还有多少艺术珍品被破坏,而这些 珍品也面邻这威胁完好的,永远的保护将是我们面临的重点。如今这些都失去了它们本身的宗教价值,但却留下了带有很深时代烙印的丰 富的艺术形象,使我们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