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预言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预言处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 单元“爱的心语”中,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国新诗在继承中国诗歌传 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外国诗歌的积极因素,在语言的表达形式、诗歌格律、表 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预言以爱情为主题,表现诗人求爱而不得 的一段难忘的爱情经历。在艺术手法上,预言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以“年 轻的神”象征暗示对爱情的期待和热烈歌颂,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比较突出。在 学习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歌咏的爱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使学生走 进新诗鉴赏的大门。二、教学目标(一)学习语文知识1 .引导学生理解诗节、诗境、意象、押韵等诗歌知识。2 .提高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包括对爱情诗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对象征 (或比喻)等表现手法的欣赏能力。(二)培养学习方法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解读诗歌的技能和方法。2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提高鉴赏能力1 .领会美好的爱情,体会诗人期待、依恋、惆怅的感情变化过程。2 .激发学生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认真思考人 生观、价值观。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诗人赋予“年轻的神”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难点预言所传达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思考。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教材,选修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现 在又开始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在高考的潜在影响下,学生对中 国古代诗歌的鉴赏练习较为重视,而对中国现代诗歌几乎无所涉足,所以需要教 师引领他们掌握现代诗歌的知识,培养其鉴赏新诗的能力。对预言所涉及的 爱情,学生虽有所了解,但对该领域的情感体验总体上还不够深刻,或者比较陌 生。因此,教师需要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对爱情有进 一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对人生加以深入思考。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 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环节完成学习任 务,培养学生把握意象、感知诗意、理解诗情的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 辅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 行分析综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质疑、协作学习、汇报交流,完成现代诗歌鉴赏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他人作品,写 作表达,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七、教学过程与内容(一)激趣导入新课由戴望舒的雨巷引入。行走在寂寥雨巷中的诗人,对失之交臂的“丁香 一样的姑娘”,充满了希望与惆怅。今天我们学习与此类似的作品一一现代诗人 何其芳的爱情诗预言,领略诗人与“年轻的神”的爱情故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预期,为课堂学习做铺垫。(二)课堂展示,知人论世问题: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作这首诗?要点: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学者,有诗集预言夜歌等;散 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文艺评论集关于写诗和读诗诗歌欣赏等。本诗写于1931年秋,作者当时19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他年轻的心受到 一股爱情风暴的袭击。”用更明白的语言说出来,就是我遇上了我后来歌唱的不 幸的爱情(刻意集序)。设计意图:整合教学资源,知人论世,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三)合作交流,感知诗意学生朗读全诗。六个小组同学分别讨论六个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体会。1.2.3.4.5.6.第一诗节 第二诗节 第三诗节 第四诗节 第五诗节 第六诗节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年轻的神”?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诗人写了哪些细节,表现了什么感情?“我”为什么劝“年轻的神”不要前行?“我”怎样与“年轻的神”同行?问题要点:1.第一诗节: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年轻的神”?“年轻的神”对“我”持什么态度?表现了 “我”什么心情?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比喻、拟人手法。2 .第二诗节: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借写家乡景物,表现“年轻的神”美丽、温柔、快乐。 表现诗人对“年轻的神”的赞美、倾慕之情。3 .第三诗节:诗人写了哪些细节,表现了什么感情? 请“年轻的神”坐在虎皮的褥上,为她烧落叶取暖,以歌声倾诉感情。 表现诗人对“年轻的神”的体贴、倾慕。4 .第四诗节:“我”为什么劝“年轻的神”不要前行? 森林中密不透风,充满恐怖、黑暗,前途未卜。 表现诗人对“年轻的神”的担忧、呵护。5 .第五诗节:“我”怎样与“年轻的神”同行?同行引路,歌唱相伴,牵手温存,眼神鼓励。 给“年轻的神”以温暖、希望、鼓励与支持。6 .第六诗节:“年轻的神”对“我”持什么态度?表现了 “我”什么心情?不听“我”的歌声,不停下脚步,离“我”而去。表现了诗人的失落、惆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合作互助,解读诗意。(四)合作拓展,鉴赏人物问题:概括“年轻的神”的特点,并比较“年轻的神”与“丁香一样的姑娘” 的异同点。1 .“年轻的神”风姿绰约,具有美丽、温柔、轻盈、飘逸、快乐、骄傲的特 点。2 .“年轻的神”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比较相同点一一来去无语,与诗人失之交臂,是美的化身。不同点一一从诗中描写看,“年轻的神”富于青春活力,是快乐的;从寂寥 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看,“丁香一样的姑娘”具有孤独、忧郁、伤感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拓展,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五)自主学习,赏析诗情学生朗读全诗。问题:请概括诗人情感变化过程。1 .听到“年轻的神”的足音时,诗人内心渴望、惊喜、激动。2 .接待来到身边的“年轻的神”时,表现了体贴、呵护、喜爱之情。3 .“年轻的神”离“我”而去时,表现了眷恋、惆怅、无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历程,为把握“年轻的神”的象征意义 做铺垫。(六)合作学习,探究问题1 .你认为“年轻的神”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爱情(爱神、爱人)从诗人自述遇到爱情风景的写作背景,及诗表现的“渴望一追求一失望”爱 情三步曲可知,“年轻的神”象征飘渺的爱情。象征美好理想“年轻的神”来而复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借此表现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及理想 破灭的迷茫,这与雨巷的象征义相似。象征青春通过与“年轻的神”失之交臂的诗意表达,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思考。“年轻 的神”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将会离去的青春,这令诗人惆怅。其他(春的使者、飞逝的时光等)2 .怎样理解诗题“预言”的含义? 从感情角度,“预言”可理解为对爱的期望、渴望。 从哲学角度,“预言”可理解为对得失、取舍的预判与选择。 从生命意义角度,“预言”可理解为对青春与时间的预设、思考与珍惜。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本诗的深层含义, 完成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七)总结归纳,借鉴手法问题:你认为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加以分析。1 .艺术构思诗人构造了梦幻般浪漫奇特、寂静美好的境界。全诗以“年轻的神”渐近的 足音起笔,以其黄昏时消失的足音结束,诗人开头的惊喜与结尾的惆怅相呼应, 艺术结构完整。2 .艺术手法象征手法(或比喻)诗中以形象的“年轻的神”象征诗人心仪的青春偶像或爱情,也可理解为象 征美好的理想,或象征得而复逝去的青春。象征义越多解,内涵越丰富,意蕴就 越厚重,对我们的启发性也就越大。视觉与听觉结合从听觉角度,写了“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银铃的歌声”“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细碎的蹄声北从视觉角度,写南方温郁的景物,表现作者向往温馨美丽 的理想生活,含蓄地表达了对来自南方的“年轻的神”的倾慕。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从艺术创作手法角度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A)反馈拓展,课堂延伸学习拓展:任选下面一道题,完成“微写作”,字数300字左右。1 .选取诗中一个或几个片段,改写成记叙性文字。2 .这首诗给人多重启迪,请你就某一点谈谈学习后受到什么启发。设计意图: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附:板书设计预言 何其芳W倾慕已久幻想相遇象f 4热烈追求引为知己卜!gL遭遇拒绝感情受挫衰八、教学反思,教师与学生齐飞,读者同作者共鸣现代诗歌预言教学反思(一)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现代诗歌运用现代汉语,抒写现代人在现代语境下复杂的现代意绪,这与当 下人们的情感大体一致,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而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现代诗歌教学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 重点,在语文话语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从现代诗歌的自身特点和时 代意义,以及它陶冶学生性情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都足以 证明现代诗歌教育的重要性。我认为现代诗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充分了解诗人生平及创 作特色的基础上,将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不能孤立地解析作品, 这样才能整体把握诗的内容。二是透过语言的外壳,捕捉诗的意象。意象即意中 之象,属于诗歌形象范畴,即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意象是诗歌的构成部件, 是鉴赏一首诗的切入点。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则是不同意 象的组合。意象是诗人独特感情的载体。三是由理解意象,构成联想画面,领悟 诗人隐含在诗的意象内核的深层意蕴,体验诗人要表达的喜怒哀乐,实现读者与 作者对话,达到审美愉悦。四是结合诗的内容,理解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除了 中国诗传统表达技巧外,现代诗歌通常采用象征、暗示、反复、排比、词语移用 等表现手法。(二)课堂教学成功之处我的现代诗歌鉴赏课预言,重在合作学习中探究诗的意蕴,引导学生体 验诗人丰富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本课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作为阅读 主体的学生,引领其独立阅读理解,自主探究情感哲理,实现教学预设与学习生 成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素养。一是强调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诗歌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情感体验和生命对 话。针对学生阅读诗歌文本就诗论诗、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主观臆断之现状,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预言的背景知识:19岁的作者当时在北 大哲学系读书时,他年轻的心受到一股爱情风暴的袭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此 特定情境中贴近诗人的情感并加以体验和强化。为培养学生的“诗心”,我的诗歌教学践行了互动合作的模式。在特定情境 下教师为学生创造较大的自主探究活动空间,从初步感知意象到深入理解诗意, 再到探究诗境以至破解情感,都体现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作为探究主体的合 作过程。课堂面貌活泼,生命活力涌流,学生在质疑、思考、探究、发现、交流 中碰撞出许多耀眼的火花,真正体会到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的乐趣。二是吟咏诗韵,披文入情,探究情感。诵读贯穿在教学中,以营造诗歌情境 和渲染情感氛围。只有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灵动美妙,才能读出意境, 读出神韵,再现人物,体验情感,加深理解。通过对预言的反复诵读,师生 之间,生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产生了美妙的情感共鸣 与心灵对话。三是引导学生探索破解诗人情感的角度。如何让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品味诗 歌之美和诗人之思呢?教师力图引领学生用真心研读真情,品味真美,与作者融 为一体,思其所思,痛其所痛,乐其所乐。这首先要求教师与诗人情感共鸣,用 真情去引领学生探究;学生有了教师的感动和感染,加之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和 体验,才会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中,理解诗人对“年轻的神”的渴望、追求与 失望的情感历程,体验作者的苦闷与纠结,使学生在与诗人心灵对话中与诗人融 为一体,这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的教学的最高追求。(三)课堂教学不足之处一是教学策略问题仍然需要探讨。预言教学设计意图明晰,教法与学法 得当,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优势。课堂教学设置了激趣导入、 小组合作、学生探究、交流展示、讨论归纳、反馈拓展、总结延伸、布置作业等 教学环节,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虽然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现代诗 歌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学习生成的有机结 合,使学生有更大收益,以期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鉴赏水平。二是学习深度问题仍然值得探讨。在有限的课堂容量和时空内,教师创设的 自主探究的平台如何尽可能地面向所有的学生;提供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如何尽量 延长;如何尽量使所有同学得到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如何使学生既有足够的探 究、合作的长度和深度,又不致使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受到影响, 从而达成学习目标,这些方面还需要我认真地思考与研究。(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扩大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 引导并激发学生对诗歌文本进行想象、质疑、探究,充分体现现代诗歌教学的综 合性、创造性、深刻性、审美性等特征。经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对中国现 代诗歌由于缺少阅读训练造成的陌生感,培养其鉴赏能力。鉴于学生对预言 所涉及的爱情体验不够深刻的现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借助各种学习手段,发展学生的形象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 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共鸣与审美 愉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类情感的适应和感受来增强对他人 情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人际沟通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文本式阅读,与计算机网络、视频、录音、录像,以 及语文教学课件等多媒体的超文本阅读,进行合理的对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 课程的有机整合,使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位、鉴赏水平和增 强审美情趣”的要求,实现在“大语文观”统摄下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 求,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这正是我的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衷心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