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A卷).doc
-
资源ID:722582
资源大小:439.2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A卷).doc
1专题九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专题强化练(A(A 卷卷) )1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下表。研究表明,该种鱼在 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0123456789个体数9218778706962685455102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答案 A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 错误;该鱼在 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78706962)(685455102)279279279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 正确;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C 正确;种群数量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即使食物充足,该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呈“S”型增长,D 正确。2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答案 C23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 A 和浮游植物 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 A 和浮游植物 B 为食;浮游动物 A 以水表层浮游植物 B 为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B鳙鱼和浮游植物 B 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答案 ABC解析 鳙鱼以浮游动物 A 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 B 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 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 B 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 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鳙鱼,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 B 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 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 错误。4下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答案 C解析 据图分析,甲中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繁殖后代占有的比例最大,该种群密度将增大,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A 正确;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如图中的乙、丙,B 正确;种群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以热能形式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又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等,C 错误;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3的环境容纳量,D 正确。5.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 。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 错误。6.朱鹮是濒危动物,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朱鹮的食物中 1/3 是小鱼,2/3 是泥鳅。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食物链中,碳以 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若朱鹮增加 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 37.5 kg(干重)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答案 C解析 在食物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 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所以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若朱鹮增加 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 1.5× ÷20%÷20%1.5× ÷20%÷20%37.5 kg(干重),C 正确;就地保1 32 3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 错误。47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C若图中 X 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 X4>X3>X2>X1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答案 B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包括草在内的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 错误;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 正确;若图中 X 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 X4<X3<X2<X1,C 错误;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呈负反馈调节,D 错误。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A甲、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 且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BM 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 BC解析 分析题图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推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 正确;M 时刻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错误;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甲种群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种群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种群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种群的数量会随乙种群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 错误;两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 正确。9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体现的生态学原理不包括下列哪项( )A该现象可以反映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 “火烧”可加快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5D “又生”一般存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答案 C解析 某一区域火烧之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 正确;在被火烧之后,生态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水平,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 正确;火烧之后,加快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但未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 错误;火烧之后,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又因植物种群密度降低,该区域照射到地面的阳光更加充沛,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D 正确。10.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 A 点农田弃耕,C 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D 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BC 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 B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 正确;D 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 错误;BC 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 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正确。11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D生物 X 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 Y 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 D6解析 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 项错误;乙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 项错误;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类型外,还包括无机环境,C 项错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因此 X 可能是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所以生物 X 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少数动物,可见图中 Y 可能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D 项正确。12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棉铃虫会严重危害农作物。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如图是某棉花地棉铃虫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要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快速增长,应避免让棉铃虫数量达到_值。为了达到既减轻棉铃虫的危害,又生产无公害棉花的目的,请你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解决棉铃虫问题的有效方法及原理(写出两种)。方法一: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方法二: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2)该棉花地的主要食物链为棉花棉铃虫食虫鸟。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 J/(hm2·a)。生物种类能量类型能量值棉花固定的太阳能2.45×1011摄入量1.05×109同化量7.50×108棉铃虫呼吸量7.15×108摄入量2.44×108同化量8.25×107食虫鸟呼吸量2.18×107能量从棉铃虫传递到食虫鸟的传递效率是_。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食虫鸟种群密度。在 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40 只食虫鸟,第二次捕获 30 只,其中有标记的 15 只。该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部分食虫鸟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食虫鸟能够依据棉铃虫的气味去猎捕棉铃虫,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信息。食虫7鸟和棉铃虫的数量可通过信息传递维持相对稳定,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的作用。答案 (1)K/2 引进天敌 利用生物种间关系(捕食) 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 基因工程 (2)11% 40 偏大 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 (1)种群数量在K/2 值时增长最快,因此要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快速增长,应避免让棉铃虫数量达到K/2 值。为了达到既减轻棉铃虫的危害,又生产无公害(无农药污染)棉花的目的,可采取的措施有:方法一生物防治,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引入棉铃虫的天敌;方法二生产抗虫棉,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获得转基因抗虫棉。(2)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能量从棉铃虫传递到食虫鸟的效率×100%1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估算方式:种群个体数初次捕获8.25 × 107 7.50 × 108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食虫鸟的种群密度40×(30/15)÷240只/hm2;若部分食虫鸟的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会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食虫鸟能够依据棉铃虫的气味去猎捕棉铃虫,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食虫鸟和棉铃虫的数量可通过信息传递维持相对稳定,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13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只表示了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2)蛇和鹰的关系是_。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3)草原返青时, “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_信息。草中的碳元素主要以_形式传递给蚱蜢和蛐蛐。(4)给牧草施加含32P 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 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其中 A 为_。8(5)图丙中,若 A 表示图甲中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 B 表示_,C表示_。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2)捕食和竞争 增加 (3)物理 (含碳)有机物 (4)蚱蜢(5)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解析 图甲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共有 4 条食物链。图乙中,随着时间的推移,A 的放射性先增加先减少,B 的放射性后增加后减少,说明 A 是被捕食者蚱蜢,B 是捕食者青蛙。图丙中,A 表示摄入量,B 表示同化量,D 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 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1)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蛇被鹰捕食,则二者具有捕食关系;两者同时以青蛙为食,则二者具有竞争关系。蛇大量减少时,食物链变短,能量消耗减少,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其数量会增加。(3)草原返青时, “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物理信息;草中的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给蚱蜢和蛐蛐。(4)图乙中 A 是蚱蜢,B 是青蛙。(5)图丙中 B 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 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4 “雾霾”现象的出现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低碳、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呼吁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 A、B(B1、B2、B3)、C 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2)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 ,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3)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10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的能量为_ kJ。(4)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药材等,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_是有限的。答案 (1)生物群落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9即可) (3)1 (4)直接 自我调节能力解析 据图分析,A 是生产者,B 是各级消费者,C 是分解者;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表示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据此分析作答。(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A、各级消费者 B 和分解者 C 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2)图中的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 ,从碳循环的角度考虑,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3)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 10%时,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最少。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10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的能量为100×10%×10%1 kJ。(4)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药材等,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遭到毁灭性破坏时就不能自动恢复了。15(2018·南通考前预测)科研人员调查了我国某地鹭类的组成和分布情况,该研究对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指导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选取若干样方,逐个调查记录每块样方内的相关数据。同时,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位置统计鹭鸟出飞和晚归的数量、飞行方向等。(2)调查结果显示,该林内栖息繁殖的夜鹭、池鹭的巢大都筑在乔木主干附近的粗枝杈上,白鹭、牛背鹭的巢多筑在离主干较远的细枝杈间,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四种鹭的筑巢高度统计如下表所示:巢高(m)池鹭(只) 白鹭(只)夜鹭(只)牛背鹭(只)鹭鸟总数(只)68668020810526626610121444224121410224036表中数据显示,_是优势种。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的主要筑巢高度不同,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_资源的合理利用。(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_、_上的差异,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期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两者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_的必然结果。10答案 (1)随机 (2)水平 池鹭 空间 (3)觅食时间 觅食方向 竞争 适应解析 (1)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同时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位置统计鹭鸟出飞和晚归的数量、飞行方向等。(2)该林内栖息繁殖的夜鹭、池鹭的巢大都筑在乔木主干附近的粗枝杈上,白鹭、牛背鹭的巢多筑在离主干较远的细枝杈间,这是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种群数量最多,是优势种。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的主要筑巢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内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可见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觅食方向上存在差异,这样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期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二者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16(2018·宿迁调研)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2)研究者选择 4 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 69 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据表分析,在不同叶片中蚯蚓对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答案 (1)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 (3)蚯蚓 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解析 (1)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蚯蚓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实验所选择的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11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7(2018·扬州调研)某农牧结合的自动化控制的现代化农场,其收获的粮食既作为肉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食物,作物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奶牛;生产的鸡肉供人食用,奶牛仅向农场供应牛奶;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1)请绘制农场内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_。牛与鸡之间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2)该农场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的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有机肥料还田,强化了该生态系统的_功能。(3)该农场原先用 1/3 的玉米养鸡、2/3 供人食用,现调整为 2/3 的玉米养鸡、1/3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肉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人群获得的能量数值会怎样变化?_(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不变,填“增加” “减小”或“不变”)。(4)有同学认为,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为该农场供能,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打破了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的规律。你认为对吗?_,原因是_。答案 (1) 无 人工条件下,它们取食玉米的器官或部位不同 (2)CO2 物质循环(3)减小 (4)不对 该部分能量不能被生物体重新利用,并未回到群落中解析 (1)根据对种间关系的认识,容易判断出牛与鸡之间不具有竞争关系,因为牛食玉米秸秆而鸡吃玉米籽粒;人与鸡之间则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因为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人与牛之间则属于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牛食玉米秸秆而人吃玉米籽粒或牛肉。(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有机肥料还田,强化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3)假设该农场生产的玉米总能量为 A,能量传递效率以 10%来计算,将其中的 1/3 作为饲料养鸡,2/3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则人得到的能量为12A×1/3×10%×10%A×2/3×10%7%A;现调整为 2/3 的玉米养鸡,1/3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则人得到的能量为 A×2/3×10%×10%A×1/3×10%4%A。因此,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变为原来的 4/7,该农场人群获得的能量数值会减少。(4)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