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docx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交流、检查 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解释了解词意、内容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的这种态度? “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 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 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江城子 密州出猎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