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oc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各级政府历年都将农业列为工作重心,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农村金融的开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明显,加强和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状,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等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结合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问题对策 对策建议前言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动力,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对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是“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2011 年4 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重庆调研时强调: 关注农村金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农村金融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在资金投入、网点覆盖、服务体系、金融功能、风险控制、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平衡因素,距离统筹城乡金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农村金融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普惠性.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的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进而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新农村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影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完善的制约瓶颈,并以农村金融体系发达国家的比较和借鉴为参照,提出发展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1.农村金融的重要性(一)农村经济发展依赖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推动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特定自然地域、经济情况、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经济区域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产业化等作为发展目标的。农村区域经济的产业化依赖于农村产业企业的支持和充分的资金供给。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为企业融资、吸纳农村剩余资金和促进资金的循环创造了条件,否则就会出现企业融资贷款困难,优势产业发展不起来,难以引导和促进当地农户有计划有规律的生产。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多、小、杂、全,农户自给自足的多品种,多样化生产,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金融市场不完善导致农村企业发展受到阻碍,农业的产业优势发展不起来,区域经济没有支柱产业的支撑,农村的现状更加难以改变.因此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支持和被支持的关系,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快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拓宽投资渠道,有效吸收剩余资金,促进区域经济的活跃 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金融产品种类与层次还不够丰富,风险定价等市场功能有待增强,大部分农户的投资渠道单一,储蓄仍是理财首选,股票、证券投资占比不足,导致资金外流严重,企业融资困难,难以解决劳动力等问题,农民只有到外地寻求就业,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农村农户缺乏收入来源,农村吸收剩余资金的能力有限。劳动力和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帮助农村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推动农村企业的发展,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农村资金沉淀、逆流,才能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满足多层次农村经济主体资金的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不平衡性和层次性,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都不尽相同,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金融工具与金融组织种类越丰富,金融活动对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动态调整就越迅速,对经济的渗透力和促进作用就越强。因此,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结构比单一形式的金融结构更能够满足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以某县级市为例,目前存在三种层次的经济主体:一是已经部分形成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组织,基本实现“基地+农户"的增长模式;二是部分仍处于贫困边缘,有待政策扶植的农户;三是以上两者之间大量存在的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户,该层次的农户处于从小农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之中.对于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农村资金需求主体,应该以不同的金融结构来满足。 (四)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有效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 据对辽宁省10家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构成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企业成立之初的25%上升至29,而金融机构贷款逐渐萎缩,由20下降至17。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但银行提供的贷款却没有按比例增长,中小企业融资难局面一直难以改善。而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由12。9迅速增长到22。4,利率由6增长到20,如果得不到很好控制,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情况还会以此方向变化。据部分企业主介绍,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不得不采取民间借贷等措施,来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民间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对农村金融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是民间信贷风险性大,无法律保障,有可能干扰农村的正常金融秩序,引发民事纠纷,产生金融诈骗等危害整个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因此,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势在必行. 2。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金融就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农业生产百废俱兴,社会发展一片繁荣, 农民之间的生产互助资金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生活需要,各种高利贷事件频发。为了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管理,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一定支持和鼓励.截止到1957 年,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覆盖了全国80%的乡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缓慢,1978 年给全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 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发展.具体来说,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发展复苏阶段(19781984 年)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促进多种渠道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央不断颁布新政策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 年2 月,对农业银行做了具体的规定,作为对我国农村经济支持的主要力量,并把农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上级机构,并指导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规定了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金融机构。这样,农业银行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支持后,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增加,各项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2扩大发展阶段(19851993 年)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之后, 我国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1986 年底将邮政储蓄业务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 邮政储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同时,对农村民间信用的管制逐渐放开,允许民间自由借贷,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允许多种投融资发展模式, 不断补充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同时,各银行也扩大对了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一些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也将触角深向了农村,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良好局面。3补充完善阶段(19941999 年)在此阶段,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地位,形成有条理的农支力量,国务院出台政策逐步将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中脱离出来,有步骤的组建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将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银行。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初露端倪,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市场,将农业发展银行发展成专门从事与农产品发展相关的政策性银行。这一阶段,由于国有银行的大面积的撤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发展力量。4深化改革阶段(2000 年以来)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将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市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深化,从2003 年以来,国家不断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要求农村信用社不断明晰产权,确定农支目标。为弥补农村市场信贷资金支持的不足, 党中央于2006 年开始对邮政储蓄进行改革,设立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城乡经济,创新小额信贷,发展适应农村经济的信贷品种,形成能够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3。农村金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3。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3.2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融资方式经历了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变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道路。毫无疑问,这种融资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融资渠道不畅、体制政策方面的原因,在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中出现了“两个怪圈”:一个是民间资本供给充分,但多数资金处于“闲置"或“游离”状态;另一个是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需求欲望强烈,但由于无法获得资金而陷入融资困境。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自己的特点:(1)中小企业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个人储蓄或亲戚集资。企业成立后,内源融资占很大比重。(2)更多的依靠银行贷款 ,融资租赁和透支。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企业低,不具备发行债券或股票融资的条件,更多的是依靠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较少的采用直接融资方式如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3)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具有数额小、频率高、风险大的特点。这使融资的单位成本大大提高,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量将使其融资利率比大规模的资金融资利率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4)中小企业融资时效性更强。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当中小企业临时急需资金而又不能立即从外部获得时,轻则错失良机,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甚至直接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算。3。3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存在的不足以辽宁省的中小企业融资为例,融资困难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主体的辽宁省中小企业;作为中间客体的辽宁省银行;辽宁省整体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客体,即中小企业和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都共处于一个融资环境之中,两者的行为都受到该融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分析和解决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了解和改善辽宁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至关重要。针对于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辽宁省对中小企业的主观重视程度差中小企业作为辽宁省企业整体的一部分,对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强位弱势”这个全国现在在辽宁更为严重,这首先在人们观念上就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障碍.(2)辽宁省企业及社会整体的信用缺失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在内容上由承诺和兑现两部分构成。承诺但没有兑现就造成了信用在内容上的不完整,即“信用缺失"。为了减少信用的缺失,国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其社会化。但在辽宁省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也没有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正在使用的辽宁省信用网在功能和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的局限性,同时存在狭义信用缺失和广义信用缺失。而这种信用缺失增加了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透明度不高,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在广义信用缺失条件下,银行通过一般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同时,中小企业在无序的恶性竞争中产生的失信,令银行不敢对其提供资金支持。(3)辽宁省金融环境尚不完善一方面,在我国把辽宁省和长三角经济圈相比,辽宁省缺少像上海那样定位明确的金融中心.上海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全国金融中心,更是服务于上海经济圈的金融中心,上海如此突出的金融中心地位,无疑将推动江浙各地金融中心重新定位,从而有望出现不同层次,即实现了江浙等省资本的高效配置和流动。而辽宁省在构建金融中心的规划上相对缓慢,没有一个定位明确的金融中心城市将辽宁省,甚至整个东北的资金都吸引过来,使其流动起来,再重新配置给有相应需求的企业。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供应充分处于“闲置”或“游离”状态,同时在民营中小企业,因资金缺乏而陷入经营困境。(4)辽宁省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存在缺位问题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属于“强位弱势”,所谓“强位",是指中小企业在辽宁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战略性重要地位。所谓“弱势”,是指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造成的从银行获得贷款难,融资不畅的状况,这种现象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造成的.因此,要想改变辽宁省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强位弱势状况,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地方政府能否有效的支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又要取决于该政府的态度和能力。3。3。2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缺陷一、我国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相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服务三农作为基本要求,以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由于受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权限的制约,使支农资金大量外流,削弱了支农资金的供给,弱化了对农村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发展中,作为我国农村市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资金受到限制,没有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资金,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许多乡镇仍旧没有服务机构,造成许多金融服务真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社会发展贡献中占比越来越小,从1978 年的28。2到2009 年的10。6,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二、金融体系定位不清,支农方向偏离农村金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历史问题和机制的原因,责任分工不明确,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更多的县域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信贷资金严重缺失,支农方向发生偏离,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资金得不到合理需求。由于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撤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面积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经营和定位相脱离,农村和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三、金融发展环境受到制约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区域,以其为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有利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稳健发展。农村金融主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了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瓶颈,无法有效地为农村经济贡献更多力量。四、金融产品创新力不足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各项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等已经出现,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社会需求化程度非常高,市场信贷需求总量非常大。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只集中传统存贷款业务上,业务技术水平含量较低, 贷款品种仅限于一年之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农村信贷市场服务品种单一,农民可选择的范围较小,这样就限制了农村金融以及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4。促进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合理有效的监管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止金融发展的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良好运作.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要求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也要相对应发展,要进一步发展与规范农村金融监管的创新和发展。要不断构建由监管理机构、行业组织等部门相结合的农村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体系,在完善的监管体制下,放开其市场准入条件,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资金供给作用。通过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发展体系,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推进对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选择性,对三农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要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支农领域,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要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减免营业税、财政贴息等手段来进行扶持,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发展体制;要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培育农村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大力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的多层次发展。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健全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因此,要根据市场化的原则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这种以市场化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无疑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充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从而可以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的运营状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优胜劣汰”机制的培育将会促使众多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改进,加强创新的动力,从而可以改善并提高经营绩效。三、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助性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四、重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正规金融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与正规金融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作用。它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会积极盘活民间资本,促进资金向合理性方向流动的一种融资方式.因此,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管理非正规金融发展,为非正规金融发展提供合法的活动平台,对于一些高利贷、非法融资行为坚决予以取缔,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农村金融发展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五、加大财政支出,优化发展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三农发展的头等大事,政府要加强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加农业信贷的经济效益。调整农村金融的支持结构,合理配置金融部门用于农村的金融资源。要不断改变现有的创新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动创新,使农村金融创新更加符合农村经济的切实发展需求,提高我国农村金融的适应性效率.5.结语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以农村市场为重点,优化农村信贷市场,创新小额信品种,创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根据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所作出的分析,毫无疑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本文以中小型企业融资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现存状况、特点及缺陷,并给提了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应对策略.由于时间和本人水平有限,在论文编写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建设建议方面考虑不全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参考文献1 孙志奇,夏萌,王俊芹.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J。统计与管理2013(4) 2 李慧.从印度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的支持看中国农村金融J.世界农业.2013(08)3 寇凤梅,刘云,李佳凝.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2(08) 4 章文渊.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研究J 。特区经济。2012(05)5 马乃毅,徐敏。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的经验与启示J .世界农业。2012(05)6 唐伟.对构建农村小额信贷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J 。世界农业。2012(02) 7 杜兴端,杨少磊.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1(09) 8 史进学。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 .特区经济。2011(04)9 胡杰。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1)10 张乐柱,李锦宇。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01) 11 陈元澈,曹玲。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J .经济与管理。2015(02)12 王德文,蔡1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增收J 中国农村观察,2003(4)13 谭秋成1 银行体制、预算软约束与乡镇企业目前的困难J .中国农村观察,2003 (6)14 徐滇庆1 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J 1 当代财经,2004(9) :2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