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疗建筑发展趋势.doc
当代医疗建筑发展趋势当代医疗建筑发展趋势探析-复杂化、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历程1新建综合医院功能愈趋复杂化,规模愈趋大型化如今,新建或改扩建的医院项目一般均为集门急诊、医技、住院、后勤供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医疗综合体,功能相对单一的医院建筑已少见, 甚至专科医院也朝着复杂化与多元化发展.同时,医疗建筑建设规模的大型化, 对城市环境空间的影响因素逐渐加大。一些老医院的设计规模一般,且多层建筑居多,主要是解决好医院内空间形体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但随着新建医院规模的增加, 必须考虑和处理它与城市外部环境的融合问题。 建筑师要解决的问题不再仅限于大型医疗建筑内部复杂的功能、 空间关系, 还需要处理好与所在街道、区域甚至城市空间、建筑形式与历史文脉的关系。因此,医院建筑的形态塑造越来越重要,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超大型医疗中心“愈演愈烈”-总体布局集中化、共享化集中式的总体布局是医院建筑应对多元化医疗功能组合的有效构成平面方式之一,其优点是缩短了医疗流线,加强了水平和垂直联系,且集约用地,满足不同功能区域的相同需求实现资源的共享.3 “医院城”频频出现随着医院建筑功能的多元复合化, 全国各地频繁出现了一些“医院城”,其一般是指由 2 至 3 家以上具有强势专科实力的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联合组成的大型医疗机构。凭借各家进驻医院的强劲特色专科和全面的科室配置优势,医疗城具有了较高的诊疗水平和较大的医疗服务半径,成为一种新的医院形态。4全方位的“健康城"综合体初现-从医疗型逐步向医疗、预防、健康养老、疗养保健的多元复合格局转化社会老龄化促使医疗产业逐渐向预防、保健、养老等方向转化,这种需求促使医院向多元复合的格局发展。在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方针政策下, 一些发展较快的区域应运而生了医院城、医疗健康城等,它是普通综合医院的拓展和延伸。5结语:灵活可变,可持续的发展方向综上所述, 从 “综合医院”-“医疗中心”-“医院城”-“健康城”这些事物的先后出现,我们可以发现医疗建筑是不断变化升级和发展的。 从医疗建筑的功能层面而言,它是一个四维的空间矩阵(the Fourdimensional SpaceMatrix), 即在三维的功能矩阵基础上加上第四维度的时间维。 医疗建筑的各功能区的功能随着时间推移处于一种动态的演绎状态中,每隔一段时期,医院各部门均会受到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不同程度影响, 而需要进行功能矩阵的调整或重组。 一个好的医疗功能矩阵在建筑上的转译应当是最大程度上方便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使用以及提供一个优良的诊疗氛围,并有一定的灵活性。 因此,弹性可变是当今医院建筑发展中必然面对的核心问题, 也是设计环节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大量的医院改扩建项目也不断地证实了医院建筑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不难看出,可生长的弹性化总体布局与内部空间的灵活可变是医疗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便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 现代的医疗建筑中的各个部门应可以满足独立的、可调整的发展需要,并且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部门附近应预留一些柔性的空间。 总之,医院建筑是动态发展着的,对应的设计也应该能满足这样的发展观, 并主要体现在医院总体布局和模块体系的应变性与拓展性.论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3 影响医疗建筑设计的新理念3。1 模块化,可持续发展“模块化”的设计:对各类功能空间进行类型划分,将相应的功能空间组织在一个单元内,通过单元模块化集成的空间组合方式实现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过程。各单元模块如同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器零件,强调空间使用的标准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以及各类管线、设备的集中布置。3。1。1 建筑结构方面纯粹的支撑柱和预制构件作为支承结构强调以格网的原则进行建筑空间的组织和单元模块的累加垂直交通均匀布置于格网系统中,与水平交通空间配合形成建筑空间,组合最基本的主体框架3。1.2 建筑形式方面具有稳定的韵律和形态有的表现高科技特点,如建筑结构框架外露,形成立面格网。3。1.3 建筑材料方面承重结构是相似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墙体和立面构件是相似的框架构件(合成材料、玻璃)3.1.4 弹性设计方面可通过加减模块,对建筑功能进行调整完善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极好的扩展性,可不断地向上向两旁扩建,以满足未来建筑功能扩充的可能性3。1。5 开创的道路建筑的弹性设计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些现代建筑高科技时代的思想,也对医疗建筑的设计产生影响。用这种单元满足门诊。医技。病房的功能要求,内部调整灵活。总体布局上可沿医院街水平延伸,可持续发展。3。2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3.2.1 绿色建筑的定义2006 年 6 月 1 日,建设部颁发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体现第一,老的建筑能耗非常大,据统计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球能源的 50,产生了34的污染;绿色建筑则大大减少了能耗,和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75%,最好的能够降低 80。而且随着能源消耗的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也降低了,这方面效果非常显著。第二,一般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造成了大江南北建筑风貌大同小异,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强调的是采用本地的文化、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自然、本地的气侯条件,这样在风格上完全是本地化的,所以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创造了一种新的美感和人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第三,传统建筑是封闭的,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也就是说它对房子、人员的负荷,环境的负荷,是敏感地、自动地进行调节,这就为人类创造一个非常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第四,旧的建筑形式仅仅是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而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一直到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都要对全人类负责、对地球负责,所以是全面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 CO2 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3.2。2 绿色建筑理念在医院建筑中的体现3.2.2.1 节能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国家法规的实施,作为医疗建筑本身的节能设计,有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是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达到节能的标准.这应该算节能的最低标准,同时应结合建筑技术的最新成果,实现对建筑内物理环境的有效控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节约能源。3。2。2.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绿化具有调温。调湿.防风。防尘。降噪.供氧.修身养性.美化环境等诸多生态效益,因此绿化在医院生态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布局中提高绿化率,建筑布局适度集中,减少建筑密度。·建筑布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采用合理的平面结构,通过内院的设置,解决大进深建筑的通风采光。·建筑应选取合理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节约能源,优化室内物理环境,减少人工对室内环境的干预。如不同朝向的合理开窗,各种电动遮阳系统的应用,新型节能通风幕墙的使用等。·单体建筑也应充分进行立体绿化,包括屋顶。内院.建筑周边。室外阳台等,室内环境也应充分利用,包括大厅.候诊厅。走廊等公共空间,合理选择品种,进行绿化,既改善室内环境,又有利于调节病人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康复.3.3 医院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医院的理念和服务将相应改变。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网络化应用会给看病就医带来美好的前景.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网上挂号及预约、家庭远程护理等先进的手段将会迅速开展起来。在医院内,各种基于网络通讯的监护仪器,先进的计算机检测和治疗设备会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中心可以囊括古今中外医疗科研常见病及特殊病案的医治措施、所有病人的档案、放射图像信息、各种药品信息、医疗保健常识及紧急救护措施信息等。此外,一些新建、改建的医院大楼本身功能多样、系统复杂,一般都有空调、冷热水、多种照明、集中供氧、电视广播等。大量的建筑设备给日常维护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靠以往的常规管理已无法保证其正常运行,因此,也提出了智能化要求,如楼宇内对设备进行监控的楼宇自控系统(BAS),消防自动报警系统(FAS),医院安全保卫系统(SAS),综合多种系统的结构化布线系统(PDS),医学影像传输(PACS),卫星传输等的综合通信控制系统等.这是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筑师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智能建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医疗习惯,也影响到医院的建筑设计。智能大楼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系统集成体。医院建筑智能化的实现,必须与建筑技术相结合,建筑需要为智能化系统提供良好的平台.医院建筑设计从整体布局、平剖面设计、结构强度、墙体选材到管线走向、设备安装、电力容量等都必须有全新的考虑,以便为智能化系统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可以提高设备功能,减少运行维护人员,而且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可有效的节约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因此智能建筑应提高建筑的整体运行效率,加强节能、环保的功效,建筑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环境,这是智能建筑发展的目标与结果.现在,人类建筑行为有很大程度资源、环境的破坏,日本研究表明: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占 34%,在能源方面,建筑业也是个耗能大户.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由于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发展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智能建筑要走节能、拥有健康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3.4 人性化设计3。4。1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理念建筑设计经历了注重建筑使用功能和效率的功能主义时期,以及注重建筑空间、色彩、质感的形式主义时期,如今的建筑设计已发展到成熟时期,即以人性问题为重心的设计时期。人性化建筑设计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所进行的建筑设计与创造。要了解人性化设计,首先要认识人性。做为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需要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人性化设计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尽可能满足人的那些需求,让人生活更舒服,工作更高效。3。4.2 人性化建筑设计趋势出现的原因建筑设计人性化趋势的出现是社会、科学技术、建筑设计本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只是简单实用。而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建筑产生更高的要求,包含了除了实用之外更多的心理、精神的内容,人性化的需求也孕育而生。建筑设计的原动力就是满足人们自身的生理心理需求,人们新的要求不断产生,不断推进着建筑设计向着越来越人性的方向发展。(2)对于现代建筑运动的反思现代主义风格以其高度统一、理性化的特征和冷漠的面孔征服了全世界。建筑师追求一种理性与功能至上的设计原则,想以此向人性靠拢,但人并不会根据完全的理性行事。直至今日,建筑师都在思考理性和设计应以一种什么方式结合,从而设计出更适宜的建筑,尊重人性的发展,为人们服务。3。4.3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思想内涵3。4.3。1 物理层面的关怀将人体工程学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是典型的满足人们物理层面的需要。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很多是体现在细节上的,空间使用的舒适程度、尺度的把握、空间布局以及材料的运用,包括色彩、光线等安排都应按人的生理和心理来考虑。细致周到的为使用者着想,正如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所说:“魔鬼在细节”。3.4。3。2 心理层面的关怀化建筑设计注重改善建筑与人之间冷冰冰的关系,力图将人与物的关系转化为类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可以相互交流、寻求心理安慰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总是向往心理层面上的满足感,建立在建筑功能的满足和对人物理层次的关怀基础之上。人性着和大自然亲近、拥抱。3。4.3.3 人群细分的关怀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动受到限制,在生活中只能长期依靠他人的帮助。而人性化设计的建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3。4.3.4 社会层面的关怀人性化设计是对社会层面的关怀,是建筑师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关怀。我们的设计不能只关心个别人群,我们的设计不能只考虑自己这一代人的舒适,我们更重要的是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看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4.4 人性化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体现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医疗建筑设计,也发生了转变。“人性化”是体现在医疗建筑中的功能设计、装修装饰、建筑设施设备、医疗设施设备、家具等方面的每一个细小的地方,不单纯是医疗区域环境的“人性化”,建筑的整体环境也是要求“人性化"的。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医院设计中的体现:3.4。4.1 创建新的就诊模式,一切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现代医院病人无需经过漫长、繁琐的就诊的过程,病员进入医院后在环境优雅的等候诊疗空间接受医护人员的上前服务。在病员少动或不动的前提下,完成一系列挂号、收费、记帐、化验、检查、治疗、取药等烦琐的医疗过程,完全改变了医护人员坐着不动,病员上下来回走动甚至多次排队等候的旧的就诊模式。3.4.4.2 以适宜的空间尺度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在医院建筑设计施工中,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针对设备、仪器、设施使用人群的情况,对它们的“特殊性”具体设计.医院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全程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及老年人的设施.病室、诊室、诊疗等室的按照需求的多元化设置。3.4.4.3 仅仅满足病人在生理上治疗的需求是不够,还必须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医疗建筑在人体工程学、社会心理学、健康权、隐私权等方面,无处不体现着人性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幻觉等人类感觉的美感。运用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室内环境设计,避免产生单调乏味甚至冷冰冰的室内空间环境.在色彩、装饰、材料、灯光、音响、视听等方面精心布置,创造温磐宜人的气氛,以达到舒解病员紧张心情的目的。如有条件尽可能将室外景观与室内环境互相渗透,互相融合。门诊和住院部的入口大厅己不再局限于挂号、收费、记帐、导医及一些鲜花店,小卖部、茶座等设施,而是将银行、邮局、书店、礼品店、餐厅、快餐部、商店以至文化娱乐设施也引入医院的公共空间之中。改变传统医院的冷峻、单调的形象,使病员一进医院就感觉到亲切轻松的气氛,减轻患者心理上的压力。酒店大堂式的服务理念己越来越成为现代医院的新趋势。交往活动空间应位于一个护理单元中比较中心的区域,与各病室有便捷的联系,保证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方便地参与交往;同时,与主要的休息区域有适当的分隔,避免公共活动对需要安静的病人的影响。活动空间本身要有适当的划分和布置,拥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能够吸引病人停留交往。3.4.4.5 针对病人的不同经济情况,提供不同档次医疗硬件服务住院部进一步向少床或单床病房发展,部分特需病房可设计为单床套间或单床多间类似公寓的套房,消除兵营式的病房布置,而以具有浓郁的家庭气氛的病房代替.3.4.4。6 为医务人员创造更优良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便捷与舒适的程度极大影响着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及他们的身心健康,也间接的影响到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为医务人员创造更优良的工作环境成为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医患分流医护人员和病员流线在总平面设计上,在门诊、急诊、住院部等各部门、各单元设计中将出入口,平面及垂直交通路线,公用部门以至走廊均分开设置,避免医患混杂,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患之间的互相干扰.为病员创造良好稳定的就诊就医环境的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创造了与病员活动空间完全分开的,独立、完善、方便,自成系统的工作环境.·护士工作区域的设计位置适中,开敞开放,与各区域联系便捷。不同病室的病人都可以方便地观察、接触到护理人员,随时感受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心照料,从而增加心理的安全感。而适中的位置也可以减少护理人员护理时行动的距离,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各病房的病人均能得到足够的照顾。护士工作区域安排好护士的更衣、休息等辅助空间,保障护理人员在为住院病人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拥有一个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医生通常不需要与病人有过多直接的接触, 医生工作区域应适当封闭、独立,避免受外界干扰,以保证医生集中精力完成治疗方案的思考判断,而医生间相互交流和示教教学活动也不会对住院病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