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doc
-
资源ID:72433115
资源大小:3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doc
四、西医临床技能测试范围(一)内科体格检查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二)基本操作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1.外科洗手2.戴无菌手套3.手术区消毒4.穿脱隔离衣穿脱隔离衣 1穿隔离衣济基础 (1)戴好口罩及帽子,取下手表,卷袖过肘(冬季卷过前臂中部即可)。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将衣领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袖子内口。 (3)右手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 (5)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将领扣扣好,再扎好袖口(此时手已污染),松腰带活结。 (6)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见边缘,则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注意手勿触及衣内面。然后双手在背后将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系好。 这些步骤可用以下口诀概括; 右提衣领穿左手,再伸右臂齐上抖; 系好领扣扎袖口,折襟系腰半屈肘。 2脱隔离衣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内,便于消毒双手。 (3)消毒清洗双手后,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 (4)用左手自衣内握住双肩肩缝撤右手,再用右手握住衣领外面反折,脱出左手。 (5)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挂在衣钩上。不再穿的隔离衣脱下清洁面向外,卷好投入污染袋中。 上述步骤可用以下口诀概括: 松开腰带解袖口,套塞双袖消毒手 解开领扣退双袖,对肩折领挂衣钩。 清洁隔离衣只使用一次时,穿隔离衣方法与一般方法相同,无特殊要求。脱隔离衣时应使清洁面朝外,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弃衣后消毒双手。 (三)注意事项 1保持隔离衣里面及领部清洁,系领带(或领扣)时勿使衣袖及袖带触及面部,衣领各工作帽等。隔离衣须全部覆盖工作衣,有破洞或潮湿时,应即更换。 2穿隔离衣时避免接触清洁物;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工作,不允许进入清洁区及走廊。 3隔离衣应每天更换一次。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应更换隔离农。 5.开放性创口的常用止血法一、包扎止血一般限于无明显动脉性出血为宜。小创口出血,有条件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绷带或三角巾包扎。无条件时可用冷开水冲洗,再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覆盖包扎。如果创口较大而出血较多时,要加压包扎止血。包扎的压力应适度,除达到止血而又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为度。包扎后若远端动脉还可触到搏动,皮色无显变化即为适度。严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洁物撒在伤口上,造成伤口一步污染,而且使下一步清创带不困难。二、指压法止血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可用此法。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常用压迫止血点:()头面部:压迫颞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一手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23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压迫,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引起呼吸受阻。()肩部和上肢出血: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1、3处按到动脉搏动后,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沟骨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 ()下肢出血: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骨上,可上下肢出血。三、止血带法止血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且为运送伤员方便起见,应上止血带。用橡皮带、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均可。上肢出血:止血带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禁止扎在中段,避免损伤桡神经。下肢出血:止血带扎在大腿的中部。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并用软织敷料垫好局部,然后再扎止血带,以止血带远端肢体动脉刚刚摸不到为度。使用止血带应严格掌握适应和要领,如扎得太紧,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软组织压迫坏死,肢体远端血运障碍,萎缩,甚至产生挤压综合症。如果扎得不紧,动脉远端仍有血流,而静脉的回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伤口出血更多。扎好止血带后,一定在做明显的标志,写明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时间过久而坏死。上止血带后每半小时到一小时放松一次,放松35分钟后再扎上,放松止血带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6.伤口换药1、伤口换药 2、换药前准备 换药室应提早做好室内各种清洁工作,换药前半小时室内不作打扫. 换药前必须初步了解创口部位、类型、大小、深度、创面情况,是否地菌或化脓创口,有无引流物,以便准备适当敷料和用具,避免造成浪费或临时忙乱。无菌创口换药到无菌室进行,感染创口在普通换药室内进行。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换药者应戴好口罩、帽子,操作前清洁洗手,对化脓创口换药后须重新洗手,再继续换药。 病员应选择适当体位,避免病人直接观察伤口的操作,必要时给平卧位,伤口要充分暴露,换药时,应有足够的照明光线,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会表部及大面积创口宜用屏风隔开或单独在室内换药。 用物准备:换药碗2只,1只盛无菌敷料,1只盛洒精棉球、盐水棉球、引流物。镊子2把,1把作清洁创口周围皮肤用,另一把作为创口内换药用。按创口需要加用油纱布、纱布条、引流药、外用药和纱布等。换药步骤 外层绷带和敷料用手取下,紧贴创口的一层敷料用镊子揭去,揭除敷料的方向与伤口纵细方向平行,以减少疼痛。接角无营业税敷料的镊子与接角伤口的镊子要分开。 左手持另一把无菌镊子将药碗内的洒精棉球传递给右手的一把镊子操作,用以创口周围皮肤擦洗。清洁伤口先由创缘向外擦洗,勿使洒精流入创口引起疼痛和损伤组织。化脓创口,由外向创缘擦试。(3)交换左右手镊子,右手持的无菌镊子,处理伤口内。直接用右手的无菌镊子取药碗内的盐水棉球,轻轻清洗创口,禁用干棉球擦洗创口,以防损伤肉芽组织。 (4)去除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腐败组织或异物等,观察伤口的深度及有无引流不畅等情况,再用洒精棉球清除沾染皮肤上的分泌物。最后用消毒敷料履盖创面。 创口内用药 清洁创口或肉芽组织生长健康的创口,用无刺激的油膏或凡士林纱布履盖. 伤口分泌物多,肉芽水肿的感染伤口用23%盐水湿敷;有脓液的,用0.1%利凡诺尔溶液湿敷。 轻度感染的创口,用生理盐水湿敷。 肉芽组织不健康者用刮匙清除后湿敷。肉芽组织过高时用剪刀修平。 绿脓杆菌感染用1:1000苯氧乙醇湿敷,或可试用暴露疗法,必需时用橡皮管或导尿管插入创口内,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1%青霉素溶液创口内冲洗(但大量冲洗可有全身吸收作用,故浓度不宜超过1%)。 创口引流 外科引流有预防与治疗作用。预防性引流是为了预防血液、脓液的蓄积而安置的。治疗性引流是为引流脓性分泌物、坏死组织,防止伤口早期闭合而安置的。 常用引流物有:橡皮条、纱布条、卷烟引流条和橡皮管等.引流物都需用安全别针固定,以免滑脱,浅在伤口的预防性引流一般不作固定. 引流物的拔除,要根据手术情况和创口分泌物多少来决定。预防积血、积液引流,橡皮条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纱布条和分泌物引流条在术后23日拔除,橡皮管在术后47日拔除,分泌物显著减少后,逐步剪短、拔除。7.脊椎骨折搬运8.长骨骨折简易固定9.心肺复苏术10.简易呼吸器的使用(三)常用辅助检查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1.心电图(1)正常心电图(2)典型心肌梗死(3)心肌缺血(4)过早搏动(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室性心动过速(7)心房颤动(8)房室传导阻滞2.X线片(1)正常胸部正位片(2)肺气肿(3)胸腔积液(4)气胸(5)风心病二尖瓣狭窄(6)长骨骨折3.实验室检查(1)血、尿、大便常规(2)红细胞沉降率(3)血氨(4)肝功能(ALT、AST、-GT、胆红素)(5)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6)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2-微球蛋白)(7)血糖、葡萄糖耐量、血清糖化血红蛋白(8)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9)血清钾、钠、氯(10)淀粉酶(11)心肌酶(CK、LDH)(12)抗链球菌溶血素“O”(13)甲胎蛋白(14)类风湿因子(15)漏出液、渗出液(四)常见西医病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五)常用急诊急救知识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五、西医常见病种测试范围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3.慢性支气管炎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支气管哮喘6.肺炎7.肺结核8.原发性支气管肺癌9.心力衰竭10.心律失常(1)室上性心动过速(2)过早搏动(3)心房颤动(4)房室传导阻滞11.高血压病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急性胃炎14.慢性胃炎15.消化性溃疡16.溃疡性结肠炎17.胃癌18.肝硬化19.急性胰腺炎20.细菌性痢疾21.病毒性肝炎22.急性肾小球肾炎23.慢性肾小球肾炎24.肾病综合征25.尿路感染26.慢性肾衰竭27.缺铁性贫血28.再生障碍性贫血2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糖尿病32.类风湿关节炎33.脑梗死34.脑出血35.癫痫36.有机磷杀虫药中毒37.急性阑尾炎38.急性胆道感染39.乳腺囊性增生病40.前列腺增生症41.盆腔炎4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3.围绝经期综合征44.子宫内膜异位症45.小儿肺炎46.小儿腹泻47.流行性腮腺炎48.桡骨远端骨折49.颈椎病50.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