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pptx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微专题01 考点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范围民俗、文化、政治、经济、语言、教育、文学、科技、艺术、历史三要素论点(准确、鲜明)论据(事实、理论)论证方法:举例、比喻、对比、因果、道理等结构:并列、递进、对照、总分(或总分总)等阅读方法浏览全文,把握大意对照试题,勾画重点:重要词句、行文脉络解题方法比对词语删(删减定语、状语等,改变原意)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导致曲解)改(换用别的词语,曲解文意)比对关系整体与部分、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要与次要、肯定与否定、未然与已然常见错因曲解文意、扩缩范围、混淆时态、关系错乱、颠倒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说法绝对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论述类文本阅读,从选材看,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从考点看,包括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考什么了解选材,明确考点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选项设误的常见方式:1.曲解文意 命题人设计选项时,故意将原文中需要前后文关联分析的词句片段化,或者故意曲解、忽略或模糊个别关键字词,造成选项所表达的意思背离原文本意,歪曲作者观点。二、怎么考掌握规律,识别陷阱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1】(2022年全国乙卷第2题B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B.文章第(2)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文章第(2)段先阐述流动视角的“流动”的含义,再说读水浒传会产生“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然后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这是作者行文的观点。下面便举出武松大闹快活林的例子作为论据。“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是接下来对这个例子的进一步分析,“也”字说明游动视角的其他作用“投射了人物性情”(主观点之外的派生分析)。由此可见,这一例子是为了论证前文的观点,而非论证与后文相关的“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微专题03 专案突破2.扩缩范围 命题人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2】(2022年全国甲卷第2题D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文章末段虽然提到了“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但是只说它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的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并未重点论证其影响。“重点论证”显然夸大了程度。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3.混淆时态 主要包括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混淆。“已然”指已经成为事实,“未然”指还没有成为事实;“或然”指有可能而不一定,“必然”指事理上确定不移。在高考命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可能的说成是必然的,或者把此时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时发生的事情。当然,命题人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3】(2021年全国乙卷第3题A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由原文可知,目前,在数字人文中,“人的阅读不可替代”,人文研究的主体仍然是人,并没有“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混淆了时态。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4.关系错乱 一般来说,作者在论述类文本的一个段落中往往会围绕一个(分)论点展开论证,所以段落本身会有层次,不同句子间也存在句间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命题人在命题时,常常有意忽略、误解、改变这种句间关系,导致关系错乱的情况出现,从而迷惑考生。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4】(2022年全国甲卷第3题B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原文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熔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来传播、跟从时代风尚,并未说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可见选项强加了因果关系。微专题03 专案突破5.颠倒是非 命题人设计选项时会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5】(2018年全国卷第1题C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原文第4段一开头说明什么是意义弹性时,就明确了“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而选项却直接改为“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可见,这是犯了颠倒是非的错误。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6.偷换概念 主要是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以迷惑考生,使考生选择错误选项。如命题人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改变,考生乍一看会认为与原文的说法相同或相近。针对此类题目,考生要仔细推敲,否则容易因被错误选项干扰而丢分。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6】(2022年全国乙卷第2题C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文章末段先说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也可以在不同层面。在同一层面流动对应前文水浒传中的例子,本段举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是为了论证视角可以在不同层面流动及其产生的效果。故选项中“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偷换了概念。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7.无中生有 主要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并无此意,是命题人凭空捏造出的某种意思。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7】(2022年全国乙卷第2题A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文中只是说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与定点透视不同,并未比较优劣。可见选项中“优于”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8.说法绝对 命题人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的地位、功能、范围、效果等,以致不符合文意或客观事实。微专题03 专案突破【例8】(2020年全国卷第1题D项)选项对应原文解答提示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由原文“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可知,传统“孝”只是“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选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的表述过于绝对。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 答题之前,要集中注意力通读全文,有时甚至需要读上两三遍,才能真正读懂。阅读文本之前,不妨先浏览文后的题目,带着题目阅读,有助于迅速把握文章要点。阅读时,最好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数,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厘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修饰语、限制语,表达作者见解、观点的语句,表现论述对象特点的语句,表明层次、段落、角度的语句,在内容上起照应、转换、提起、总结作用的语句,等等。三、怎么答精读深思,细比明辨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总之,要尽可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写作思路、重要概念、中心意思、观点态度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2.审读试题,锁定信息区间 在对阅读材料有了总体把握之后,就要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在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在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出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符合原文意思的”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不仅如此,还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揣摩命题意图,因为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是鉴赏。因此,一般来说,所有选项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即“答案来自原文”。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这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一个基本原则。答题时,要结合题干要求,将题中的各个选项“代入”原文,在原文中找准、找全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段落或语句,从而快速锁定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避免盲目无绪。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3.对比辨析,筛选正确答案 确定了答题信息区间后,考生就要将题干及各个选项与原文中相对应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对比,认真辨析两者在表述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以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选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摘抄原文词句多、与原文句子的结构形式类似、在原文中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对于那些改换了说法或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对应词句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特别是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对比,则容易出错。因此,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符合逻辑等方面去思考判断。如果某个选项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则该选项正确;如果不相符,则不正确。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符合”或“不符合”的一项,该选项便是此题的答案。4.识别陷阱,自觉远离误区 针对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常用方式,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八个对应关系,看看其中有没有问题。部分与整体,即在事物的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主观与客观,即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功能和效果。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原因与结果,或是因果颠倒,或是强加因果。主要与次要,即将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肯定与否定,即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未然与已然,即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既成事实转述为尚未发生的事情。偶然、或然与必然,即故意把偶然发生、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必然发生的,或者把必然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偶然发生、可能发生的。有与无,即无中生有。考生抓住这几组关系,有助于迅速而准确地识破选项中的陷阱,从而保持头脑清醒,自觉远离错误选项,提高答题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