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72536336
资源大小:41.1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红烛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红烛 闻一多一、 教学内容分析红烛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二、 教学目标1.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理论;2. 体会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3.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这是一摊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几年前读完闻一多先生的诗集,如今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诗歌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作红烛。(二) 知人论世、扩充知识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2.人物经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3.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但对文学的深情,和寂寞的异国生活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开始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诗人的第一部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4.新诗格律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文学形式方面反对以文言为主的旧文化,倡导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进行写作,胡适、郭沫若等人进行了新诗的早期创作,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自由体诗歌,强调“自由”与“自然”。后期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认为这样的创作让诗歌失去了本身的韵味,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强调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进行新的创造,鼓吹诗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诗歌要有平仄和韵脚,多运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注重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此后,格律体和自由体成为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共同推动新诗的发展。(三) 诵读感知、赏析诗歌1.诵读感知:请同学们听音频朗诵诗歌,根据音频划分节奏,读准字音、注意各节的语速、语调、语气。2.赏析诗歌: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请分别进行赏析。明确:全诗共九节,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节为第一部分,二、三节是第二部分,第四节为第三部分,五、六、七节为第四部分,八、九节为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点出红烛、关联志向(第1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第二部分:讴歌红烛、困惑顿悟(2-3节)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诗人自问自答,展现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有“一误再误”和“不误,不误!”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这样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三部分:红烛寄语,诗人自勉(第4节)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制了,便烧着”,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第四部分:烛伤原因、诗人劝慰(5-7节)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一部分的基调是热烈而忧伤的。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是想照亮别人,照亮世界,但毕竟世界太黑暗了。蜡炬之火远未成燎原之势,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才使红烛伤心,焦急而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红烛: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会培育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第五部分:点名因果、卒章显志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指出红烛因为要创造光明,才会伤心流泪,之后以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卒章其志。(四)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问题一: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1)反复。“红烛啊”贯穿全诗,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节的排比,回环往复的形式使诗歌富于音乐美。(2)拟人。诗中的红烛是诗人的对话对象,燃烧自己,只能伤心流泪,诗人经过不断地思考顿悟,劝慰红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托物言志。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问题二:红烛一诗以什么为线索?以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问题三:红烛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想要拯救世人的灵魂,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五) 总结全诗、升华主题诗人开篇就将红烛与诗人之心相比,突出红烛这一意象,之后生发疑问,不断思索答案,经历伤心、流泪、痛苦、蜕变,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所有的痛苦绝望化为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歌通过与红烛的对话,描绘诗人思索的心路历程,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