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比热容.pdf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反映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物理量,知道比热容的单位 J/()及其读法含义。(2)会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这一特点,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进行实验。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比热容的概念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运用它解释有关现象。三、教学器材:铁架台、铁圈、石棉网、铁夹、酒精灯、火柴、烧杯、天平、温度计、水和砂石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六、教学过程:(一)用多媒体投影课本图 1411,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有什么不同(一天中的温差不同),引导学生猜想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教师指出本节的探究后就能解释这种现象,然后教师板书课题。(二)新课传授1、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如下引导:如果前面教材图 14-11 图中两幅图都是砂,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度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石),在质量相同,吸热相等的热量,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吗?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指出要探究上面问题中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实验文案怎样设计?实验时需控制那些量?怎样控制?需要哪些器材?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指出:要控制砂石和水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用天平测出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可以达到控制质量相同。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方案;先后在相同的烧杯中倒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砂石(如 100 克),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尽可能保持两次加热时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一致且杯底的高度相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4 人为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教师巡视,指导,力争每个小组取得的数据真实、准确。学生取得实验数据后,在教材上写出实验结论。教师在综合各小组得出的结论后,讨论修改得出最终结论。分析论证教师: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若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学生:水吸收热量多。教师:由此表明不同物质吸收本领不同。2、什么是比热容?引入比热容的概念物理学中,为了描述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我们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a、比热容是表示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物理量,用字母 C 表示b、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c、物质比热容的意义:例如水的比热容 4.2103J/(kg)。物理意义是:质量是 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J。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像物质的密度一样,比热容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阅读表格,你发现了什么?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个别例外,如煤油和冰)b、大部分固体比热容小于液体的比热容c、比热容不仅与物质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的比热容就不相等。d、水的比热容最大。e、引导学生用刚学的比热容只是解释课本图 1411 的现象。活动 2,比较吸热情况相同时,砂石与水的温度变化。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讨论、交流。在阅读第(1)问后,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与同学讨论来解决,也可向教师提出,最后教师通过提问总结得出正确答案。3、小结:探究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对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你有改进的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