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72581088
资源大小:38.6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一、 教学内容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此诗以澎湃的激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强烈体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人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本诗一共七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第三、四行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五、六、七行是对力的讴歌和赞美。二、 教学目标1.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创作及新诗;2. 体会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3. 体悟诗歌的象征意义。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象征意义。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一) 103年前,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场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过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这就是五四青年节的来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讴歌五四精神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二)知人论世、扩充知识1. 作家作品: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2.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写下这首力的赞歌。3. 现代诗:现代诗又称“新诗”,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是适应时代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打破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体。特点是形式的自由性,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4.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序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思想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二是歌唱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三是抒发爱国情思。(三)诵读感知、了解内容提问:1.诵读诗歌,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明确:本诗一共七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第三、四行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五、六、七行是对力的讴歌和赞美。2.读完这首诗,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3.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作显得自由奔放。(2)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形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四)合作探究、挖掘意蕴任务一: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描写了白云、天空、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洪涛、力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诗人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所以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自然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交融一体的境界。任务二:结合背景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意象流露的情感只是针对大自然吗?明确: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涛、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的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任务三:这首诗的诗歌风格是怎么样的?明确:是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同诗中表现的进取、乐观精神,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构成了诗歌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五)再次诵读、总结全诗诗人描绘的白云、海洋、地球、洪涛、力等雄壮的意象,激情地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觉醒和生活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的生命力去创造、追求、进取,强烈提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积极进取的崇高美,讴歌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