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72581102
资源大小:60.6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兼爱》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选必上第二单元第7课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兼 爱墨 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1. 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B. 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C.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D.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焉能治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B. 臣子之不孝君父 人之有是四端也C.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 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属皆且所虏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B. 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造成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的现实。C. 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D.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和例证法,由浅入深地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5. 通过学习课文,谈谈你对墨家的“兼爱”思想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节选自墨子·兼爱上)文本二: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红,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损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节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B.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C.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D.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这里指卿大夫的封地,按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卿大夫位于诸侯与士之间。B.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春秋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C. 幽厉,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幽”和“厉”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D. 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宗庙制一般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由“故亡”三个句子串起,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B. 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C. 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D. 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采纳谏议。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2)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10. 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为政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兼 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注】“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牂(z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要:通“腰”。胁息:屏气。碎:通“萃”,军队行列。11. 对加点字的解说, 有 误的一项是( )A. 贵必敖贱 敖:通“傲”,傲视B. 若君说之 说:通“悦”,喜欢C. 朝有黧黑之色 朝:读zho,早晨D. 人亦从而恶之 恶:读wù,憎恶1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焉B. 何以易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C.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D. 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B. 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C.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D.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14. 文章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B.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C.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D.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1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选自兼爱(中),有删改)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B.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C.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D.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全 都 正 确的一项是( )A. 当察乱何自起? 当:应该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 合宜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B.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C.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恶:怎么D. 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强行者有志 强行:勤勉而行 天下之乱物 乱物:纷乱之事 秦人开关延敌 延:迎击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B. 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C. 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D. 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20.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答案和解析15.【答案】C、B、D、【参考答案】(1)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2)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参考答案】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我们反对霸权主义的今天,墨家“兼爱”思想都是有进步意义的。【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家:家族,指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其家族。故选C。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焉”,副词,应解释为“方能”“才能”;第二个“焉”,疑问副词,可译为“哪里”“怎么”.句意:才能进行治理/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B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人有这四种发端。C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以便”;第二个“以”,介词,可译为“把”。句意: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一切都把修身作为根本。D第一个“若”,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第二个“若”,代词“你”。句意: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故选B。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例证法”属于无中生有,全文并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从原文“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可看出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而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等语句可看出,文章也运用了比喻论证。故选D。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贼”,古今异义词,译为“强盗”;第二个“贼”,伤害;“利”,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获利”。(2)“视若”,译为“把看作一样”;“身”,自己;“恶”,哪里,怎么;“亡”通“无”,没有。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思想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通过学习本文可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但是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认为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与儒家讲爱有亲疏厚薄是不同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墨子的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墨家“兼爱”思想是天下人都要“兼相爱”,这种学说的提出,具有了反抗春秋战国之际盛行的贵族道德的进步意义。21世纪的我们提倡国家之间和平发展、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反对霸权行为,这与“兼爱”思想是相似。看来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墨家“兼爱”思想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参考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610.【答案】B、C、D、【参考答案】(1)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2)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参考答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出政施教”“赏善罚暴”均是并列短语,且是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AB;“天下之乱”和“社稷之危”是对举性结构,“也”一般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排除A。故选B。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错误,“幽”与“厉”是后人为这两个国君所设的谥号。故选C。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采纳谏议”错误,整篇文章都在批判那些自身不努力而非要以“命”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狡辩的人,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无关。故选D。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视”,看待;“恶”,怎么;“亡”,通“无”,没有。(2)“中”,内心;“实”,确实;“强非”,努力批驳,强烈反对。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为狭隘的“命运”观所麻痹,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命运等。题目探讨的是“为人为政”所获得的启发,这一问题可结合墨子的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中的素材来解答,同时要注意作者借助历史规范当下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由原文“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可知,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由此可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由原文“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可知,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由此可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由原文“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可知,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由此可知,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考译文: 文本一 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就象自己的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文本二 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念。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 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答道:他认为努力必能治理,不努力就有混乱;努力必能安宁,不努力就有危险。所以不敢懈怠。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 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说道:有命之说,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是穷人传播出来的,不是仁者的话。今天行仁义之道的人,将不可不仔细辨别而努力反对它,就是这个道理啊。”1115.【答案】C、B、C、A、【参考答案】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读音的能力。C.“朝有黧黑之色”句意: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故“朝”,读cháo,朝廷。故选C。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代词/助词,提宾标志;句意: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B.“以”,两个都是介词,用;句意: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C.“者”,表原因/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句意: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D.“而”,表修饰/表并列;句意:蹈火而死的人有一百人多人/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故选B。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C.此处“节”,应是“节制、节食”,句意: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故选C。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其臣”做“教驯”的宾语,其后应断开;而“私令”是偏正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失火”是“焚舟”的结果,二者不必断开;且“焚舟失火”都做“令”的宾语,不能断开;“试”是“其士”的谓语,属于另一个句子,其前断开。排除C。故选A。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杀身”,牺牲自身、舍生;“为名”,为了名利;“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判断句;“所皆难”,都难以去做的事情。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凡是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1620.【答案】A、D、A、【参考答案】(1)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2)(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参考答案】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意思: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不识其利辩其故”共用主语“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识其利”和“辩其故”,如在“利”后断开,否定的就只是“识其利”,这与文意不合,所以“识其利”和“辩其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今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如单独断开,句中缺少谓语,所以不能单独断开,且“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当:同“尝”,尝试。句意:我曾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B.虑: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C.爱:吝惜。句意:不吝惜珍贵的器皿贵重的宝物和肥沃丰饶的土地。故选D。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说“乃若兼则善矣”,意思是“兼爱固然是好的”,“固然”是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见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兼爱的好处。C.“实行起来虽然困难”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此何难之有”,可见没有困难。D.“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错误,文中列举这一事例是说明兼爱推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先提倡,下面的人就会随之而行。故选A。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大凡;“篡”,掠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2)“内”,在国内;“务”,致力于;“外”,在国外;“连衡”,使用连衡策略;“斗”,使相斗。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段墨子先自问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问题,接着以“此则天下之害也”回答了“天下之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开头提出问题“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紧跟着分析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所以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第三段,开头提出问题“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后面提出改变不相爱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这一段的观点是“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