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
-
资源ID:72585673
资源大小:48.4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内容上,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技术上,唐诗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在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皆如此。(摘编自缪钺论宋诗)材料三: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美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钟书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没有推陈出新,而在缪钺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既有异同,又各有所长。B. 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C. 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体一致。D. 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唐诗在诗坛上留下了空前之伟绩;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逐渐地伸张而致广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二都有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揭示了宋诗的特色及其创新。B. 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论证,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开疆辟土比喻。C. 材料二、三都有举例论证,举例典范,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D. 材料一、二侧重写了唐宋诗的发展,材料三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3. 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B. 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C. 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D. 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4. 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宋诗的成就。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答案】1. A 2. D 3. B 4. (1)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更精细,有创新。(2)内容题材更广阔,并且书写了很多琐碎细微的事物。(3)以深刻透辟精妙的诗意见长,具有瘦劲的风骨之美。 5. (1)首先提出宋代诗人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的观点。(2)其次总体介绍唐宋诗在风韵、内容、技巧上的差异。(3)然后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4)最后简略介绍了宋诗在技巧上更为精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没有推陈出新”错,材料一“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说明钱钟书认为宋诗是有创造、有价值、有推陈出新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一、二侧重写唐宋诗的发展”错误,材料一介绍了宋诗的发展,材料二侧重唐宋诗的差异。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唐诗丰腴,“入口”即能感受到里面美;而宋诗瘦劲,要细细品味。选项中将唐宋诗说反了。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可以得出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具有创造性。根据材料一“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宋代作者在诗歌里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可以得出宋诗内容和题材都有所拓展,并且意思表达的比唐人更透彻。根据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可以看出宋诗的内容深刻透辟精妙,有瘦劲气骨之美,选取的题材有琐事微物。【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首先,第一段“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说明前人对宋诗褒贬不一的态度,引出“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的论题。并提出“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即宋诗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其次,第二段“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说明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入手,探讨唐宋诗的区别,以及宋诗的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然后,第三段“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最后,第四段“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明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更加追求诗歌的精美。(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秋唱谢应龙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她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笑啥呢。”四爷见状,问。“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割吧,割起才热闹点。”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简单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愁绪。B. 文中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淡漠,这样写突出了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血液溶浸在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D. 小说以“秋唱”为标题,悲怆的秋唱引发读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使小说更有含蓄、深沉的情味,富有诗意。7. 从文中看,小说中的“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8. 小说中画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 B 7. 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倔强地坚守田园;对田地被冷落的现状感到迷惘。 8. 丰收季节的田野冷清,以环境的孤寂强化四爷失落迷惘的心理;和后文火热的劳动场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农村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在对话中插入环境描写,增强了文学美感,调节叙事节奏,使行文富有变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这样写突出了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错误,原文“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可知是为了突出“开镰”冷清的场景,儿子们在城市生活不再回农村的行为与四爷坚守田园,坚持劳动的行为对比,不是突出空心化现状。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可知四爷是一位勤劳朴实,热爱劳动的形象。“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舂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他虽然70了,仍热爱劳动,下田割稻。尽管儿子事业有成,劝他不要耕作,仍然舍不下土地。他是一个倔强地坚守田园的形象。“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体现了四爷对孩子们进城,远离土地的现实感到迷惘和忧虑。【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原文“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这一段是环境描写,凸显了周围的环境是寂静冷清的;在这丰收的季节了,场面应该是盛大而且热闹的,而四爷看到的是“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的景象,周围特别冷清、散乱,衬托和强化了四爷此时的心理是失落的、怅惘的,因为几个儿子都没有回来帮忙收割。这一冷清的环境与后文“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的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这两种状态进行关注和比较,引发我们深深的思索和隐忧。这篇小说主要是以人物的对话构成,中间插入了这一段环境描写,让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了文学美感;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青龙二年,亮屯五丈原。秋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B.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C.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D. 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拔:攻取B. 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行:兼任C. 校变通之道于将来 校:订正D. 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 按:控制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并在出兵祁山时委以重任。B. 马谡领兵失误,被张郃打败,失了街亭,蜀军因此失去了前进的依靠,只得返回汉中。C. 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事情多但吃得少,便推断他可能会不久于世。D.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命令杨仪反举旗帜进攻,司马懿只得领军后退,蜀军取得了胜利。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2)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13. 陈寿评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答案】9. A 10. D 11. D 12. (1)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做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从白天直到黑夜。(2)诸葛亮亲自前去祭奠,为他痛哭流泪,安抚他留下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 13. 严厉执法,不徇私情。知错就改,勇于自省。勤于政事,鞠躬尽瘁。善于军事,得司马懿赞叹。【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考察有功将士,连微小的功劳也不遗漏,对壮烈之士,一一加以甄别,引过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境内公开宣布,练兵讲武,准备将来进取。将士精简干练,民众忘记既往的兵败了。依据语法结构,“考微劳”和“甄壮烈”是两个并列短语,都是动宾结构,比较独立,中间应断开,排除BD;“后图”是一个合成词,“为将来做准备”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按:控制”解释错误,应是“考察”的意思。句意: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姜维命令杨仪反举旗帜进攻,司马懿只得领军后退,蜀军取得了胜利”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可知,是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像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一样。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代词,这样;“以为”,“让做”;“自”,介词,从;“达”,直到。(2)“自”,亲自;“祭”,祭奠;“涕”,眼泪;“遗孤”,留下的子女;“若”,像。【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原文“收谡下狱,杀之”和“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可知,马谡大败,蜀军溃散,诸葛亮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认为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由此体现了他严厉执法,不徇私情。(2)依据原文“亮上疏请自贬三等”和“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可知,诸葛亮上书请求将自己贬降三级,引过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境内公开宣布。由此体现了他知错就改,勇于自省。(3)依据原文“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可知,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批阅。由此体现了他勤于政事,鞠躬尽瘁。(4)依据原文“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可知,司马懿感叹诸葛亮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由此体现了他善于军事,得司马懿赞叹。参考译文: 起初,越巂大守马谡,才能和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做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从白天直到黑夜。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是让马谡督领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蜀军溃散。诸葛亮前进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臣,晋文公喜形于色。现在天下没有平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诸葛亮上书请求将自己贬降三级,汉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有人劝说诸葛亮再次发兵,诸葛亮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的时候,都多于敌军,但没有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将领一个人。现在我打算减少兵将,显明责罚,反思过失,将来另想变通的办法。如果不能这样,即使兵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考察有功将士,连微小的功劳也不遗漏,对壮烈之士,一一加以甄别,引过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境内公开宣布,练兵讲武,准备将来进取。将士精简干练,民众忘记既往的兵败了。青龙二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秋八月,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拌百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出营,诸葛亮浓遣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批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众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事务多,他还能活多久呢!” 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而退。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赶蜀军。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像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一样。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杨仪结陈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有追上蜀军而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释本诗作于764年春,此时诗人已客居成都五年。玉垒:山名。西山寇盗: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年底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后主:指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致亡国。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诗篇。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样是反衬手法。B. 颔联写锦江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的浮云起灭正像古今世势变幻,形成了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指极北边远之地,点明朝廷之难以企及,“莫相侵”是对敌人的警告,义正辞严,浩气凛然。D. 这首七律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颔联“来天地”和“变古今”气势浩大,颈联“终”和“莫”则在痛苦中透出坚定的信念。15. 本诗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伤客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案】14. C 15. 客居他乡,漂泊孤苦。诗人流离他乡、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眼见繁花,叫人更加黯然心伤。战乱仍频,忧国忧民。“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写出大唐帝国本应气运久远,却遭到敌寇侵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国昏君刘禅竟也配和诸葛亮-样专居祠庙,诗人纵然有诸葛亮之贤,也是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北极指极北边远之地,点明朝廷之难以企及”错误,北极,象征大唐政权。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概括出了国家遭受的灾难,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再加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此句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幕之意。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此句既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人而伤心;也有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报国无门,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可堪回首,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两句都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3)白居易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开篇的“_”一句就交代了人物、地点、时间和事件,“_”一句点明季节,并渲染了氛围。(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_,_,_”这三句共七组叠字统领全词,奠定了凄凉哀伤的感情基调。(5)古人在修身时很注重自我反省,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劝学中有“_”,荀子认为这样做了就可以达到“_”的境界。【答案】 . 佛狸祠下 . -片神鸦社鼓 .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 浔阳江头夜送客 . 枫叶荻花秋瑟瑟 .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佛狸”“羁”“浔”“荻”“戚”“参省”等。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很多人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耳熟能详 遵守 即使 不绝如缕B. 耳濡目染 遵守 尽管 不绝如缕C. 耳濡目染 遵循 即使 源远流长D. 耳熟能详 遵循 尽管 源远流长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B. 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C. 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 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B. 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C. 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D.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答案】17. D 18. A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很多人很熟悉二十四节气歌,用“耳熟能详”合适。第二空:“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语境为“基本准则”,用“遵循”更合适。第三空:“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结合后文“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可知用“尽管”更合适。第四空:“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这里修饰农耕文化,强调其历史悠久,用“源远流长”更合适。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根与魂”的引号作用是表特殊含义。A.“摇篮”表特殊含义。B.“复得返自然”表直接引用。C.“慈祥”表示反语。D.“蜡炬”表强调突出。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成分残缺。“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2)语序不当。“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按事物发展规律,应改为“培育和壮大”。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