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6.pdf
-
资源ID:7262442
资源大小:1.58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6.pdf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 6新高考新题目 2009-06-01 1226山西省 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s 晋中市 2009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题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 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输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 分) 答(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 分) 答参考答案12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1 分) 本诗前六句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道出了“倦”。(2 分) 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1 分)(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 前六句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2 分)景情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2 分)(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 山西省太原市 2008-2009 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 文 试 题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曹邺获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 注释 一各蔓生植物。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1)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了的思想情感?(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参考答案12(1)生活在音乐高奏,欢乐宴饮的氛围当中;(2 分)但他感到的是孤独惆怅( 1 分),向往的是远离尘嚣的安闲世界。(1 分)(2)诗歌的颔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 分),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1 分)诗歌的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 1 分),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 1分)山西省平遥县 2009 年 4 月高三高补质检语文试题12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8 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江 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第一首写了节日中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的习俗。( 3 分)(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5分)答参考答案12(1)重阳节( 1 分) 赏菊( 1 分)登高或饮酒( 1 分)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 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 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 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 分)的渴望。(文字通顺再给1 分)13(5 分,只给一题评分。答对一空给1 分,有错漏增字,则该空不给分)山西省太原市 2009 年高三基础知识测试语 文 试 题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 , 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释【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 分)答(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 分)答参考答案12(1)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 2 分,角度 1 分,画面 1 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 2 分,角度 1 分,画面 1 分)(2)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 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 分)运城市 2008200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调研测试语 文 试 题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离 亭 燕张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 张昪南宋初人,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变。此词为退居期间所作。低亚低垂。(1) 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3 分) (2) 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甚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分) 参考答案12(1) “浸”有浸染之意, (1 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 分) (2)表达了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 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 分) 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 分) 山西省盂县一中 2009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海棠郑 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4 分)答。(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答。参考答案12、答案(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 分)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 分)(意思对即可)(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 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3 分)(意思对即可)试题评析 (1)考查鉴赏古诗歌的意象理解和句意的把握,能力层次为B级。首先的理解王象晋形容海棠句子的内涵,然后找出原诗中对应的句子,再次把它分析鉴赏出来。同时注意语言的表达流畅优美。(2)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山西省太原五中20082009 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月考试题2 月语 文 试 题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有关问题。(10 分)南园十三首(其六)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1)解释前两句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5 分)(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5 分)参考答案12(1)参考答案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艰苦的书斋生活。具体意境为清冷,凄凉,孤独,寂静,幽伤,神色低沉,情绪默然。诗歌运用了正话反说,比喻,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2)内容是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写诗作文这样的雕虫小技上,每天伴着清冷的月光刻苦读书,发奋写作,孜孜不倦地琢句雕章谋篇。而读书有才又有什么用呢?你没看到年年辽东之地战争频繁,武士受重用,而文人无法发挥自己悲秋作赋的才能吗?一二句从自我生活现状写起,三四句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怀才不遇,无识见弃之感愤。注寻章摘句写诗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雕虫指写诗作文本为小技,这里指轻视辞章。哭秋风悲秋作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