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解说.docx

    • 资源ID:72645120       资源大小:65.35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解说.docx

    高中语文师说全解一、师说原文-1二、诗文翻译-2-三、师说基础知识-3-四、写作背景-8-五、难点、重点分析-9-六、作者介绍-12-七、师说议论方式-13-八、师说解读-16-九、韩愈传世名言-19-十、师说写法特点-20-H-一、读韩愈-20-十二、师说的语境-24-十三、师说中师道观 -29-十四、古文运动-30-十五、师说知识检测-31-一、师说原文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土大夫之族讥笑相 师比照,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 道理。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说明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 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 号召。(二)疑难词句解释。分析:(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 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 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明6。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 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 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 “愚”是名词, 第二个“圣” “愚”是形容词。(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 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 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二或:有人,无定指 代词。不,通”否工这几个分句运用了 “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 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围绕这个中心, 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说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 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 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 余”,“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 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 一类文体。“说”,古义为 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 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 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 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 的道理。(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那么等方面的精辟论 述,体会其深刻含义。分析: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一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 一一否认“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 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择师原那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有而已。”一一针硬了当时 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 也”?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 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 疑。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当起来,只 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六)本文是怎样进行比照论证的?分析:比照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比照论证。比照的对象是不同的, 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比照,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 比照,最后是土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比照。三个方面的例子,比拟全面 地比照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 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点是比照的对象虽然繁复,但比照论证的中心明确, 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 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分析: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 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 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 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 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 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 “其智 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 章的精髓所在。六、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 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 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 29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 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 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 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 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七、师说议论方式1 .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1)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 者要以“古之学者”为典范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 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 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 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二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 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二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 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 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说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 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 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那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 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 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 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2 .分析第2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硬时 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气;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比照,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比照: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 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 “是反诘 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拟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那么耻师”作比照:“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 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 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比照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认。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土大夫”作比照:“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 思。“其可怪也欤”,是带挖苦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拟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挖苦语气的强 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比照论证方法: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1.古圣人与今众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人(纵比)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反诘)2.对其子与对其爱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身(自比)择师而教耻学于师吾未见其明也(否认)3.百工之人与 ±百工之人士大夫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大夫(横比)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及,其可怪也欤(讽刺)分论点与总论 点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说明总论点3 .分析第3段: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郑子,访乐 于黄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 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 能表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 有专攻”的结论。4 .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土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批判:既针硬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二”作师说以贻之”, 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二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典范,总结全 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本文论证结构:从师的必要: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立论教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中心论点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古圣人一一从师一一益圣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秋,欲之无惑也矣(比照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秋,欲之无惑也矣(比照论证).今众人一一耻学于师一一益愚比照批判不良风气比照批判不良风气于其子一一择师教之一一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未明巫医乐师百工等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一一日师日弟子那么君聚而笑弟子不必不如师正面例举历史从师范例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历史事例论证)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目的一一席李搔'交代像由激励后学写作原因一一不拘于时结论写作重点一一能行古道八、师说解读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 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 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 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 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 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 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 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 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 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 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 努力提倡,特别表现 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 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 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 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 府的时候(796 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 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 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 )o向他请教的 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 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 之而己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 ”为了 “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 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 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 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 热情。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 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 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 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 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同答青年们的来信。他 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 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 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 ”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 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 是为了一个“好古文” “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 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 因为人不能“生而知 之”,谁也不能没有“惑”一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 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 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 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 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 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 儿子,那么“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那么耻师焉”: 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那么大 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 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 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郑子、仁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 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 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 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 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 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 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 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 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 是和他后来开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 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开展 的反映。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 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 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 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 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 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 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 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 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 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 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日”), 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 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那么世俗训导之师, 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 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 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九、韩愈传世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那么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事业无穷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那么群聚而笑 之。问之,那么曰:“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知子、英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二、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 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 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 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 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 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 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 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 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 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 (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蛾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十、师说写法特点1、下定义,作结论: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 惑”说到“从师”,经 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 衔接,一气贯通。2、比照论证:第二段运用三组比照: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和土大夫之族。经 过双方的比照,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 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 反而“耻学于师”。通过比照,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气,而作者的观点也 不言自明了。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 说服力。十一、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 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 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 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 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日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 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 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 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 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老实意见的习惯。这种 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 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 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 成就了他的身后名。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 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 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 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 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J)这真 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 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 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 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 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 己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 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 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 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 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 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 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 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 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常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 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 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 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 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 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 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 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 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 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 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 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 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确实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 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方,除鳄之 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i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 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驾弱,亦 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 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 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 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 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 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 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 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 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 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 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 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 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 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 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乂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 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 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 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 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 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 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 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 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 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从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 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 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日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日心境之苦,怀才不 遇;三日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日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 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 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 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 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 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 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日:“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 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 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 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 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 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 功绩。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 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 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 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缺乏道的,但是当他与百 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成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 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 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 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十二、师说的语境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 人物、背景,包括文中涉及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及交际手段等。要理 解韩愈的师说的思想内容,除了需要依据全篇的内容,还必须联系作品的社会 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情境。这样解读师说,其结尾就不仅仅是附记性质的文 字,文章的思想内容就不单是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那么,批判了当时社会上 “耻学于师”的陋习。韩愈为什么要作师说,从外表看结尾从写作缘起作了解 答,是为了赞许李蟠。究其原因就是一个“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该是两个方面: 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为什么李蟠能做 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篇文章赠送?正因为李蟠以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实践 了韩愈古文运动的思想,成了触动韩愈针对现实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一个借口。语境一:不顾流俗,奖励后学“不拘于时”,所谓“时”,就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所谓“古 道”,那么是指古代尊师重道的风气。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 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当时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 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 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 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之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 笑之”。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解说.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