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版必修2.docx

    • 资源ID:72655134       资源大小:21.4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版必修2.docx

    课时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基础巩固1 .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B.C.D.解析:汉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答案:A2 .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A.诸侯争霸的中心8 .政治中心所在地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D.文化兴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原地区的平原多利于农耕,生产工具的开展提 高了生产力,C项中铁器和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开展,加之中原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兴旺,故能 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答案:C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 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技术落后商品交换不兴旺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A.B.C.D.解析:从“地广人稀”可以看出项,“火耕而水耨”可以看出项,“不待贾而足”可 以看出项,“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项。答案:A4.两晋之际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战乱战乱少数民族内迁环境恶化B.D.自然灾害A.C.答案:A5 .中唐以后,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D.南北经济开展趋向平衡解析: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答案:B6 .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开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中原人口南迁政治重心南移南方政局相比照拟稳定自然条件较好A.B.C.D.解析:结合南宋时期分析不难判断。答案:D7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 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 2%o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现象属于政治现象,因此出现 的原因应是经济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因此选项中属于经济的为D项, 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开展,宋朝时期南 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经济的开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开展。答案:D8 . 一项考古统计说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 江、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我国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兴旺,且早于北方我国的原始农业种植,南北地域特色明显南北地域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我国是世界古代农业种植的发祥地之一A.B.C.D.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材料中表达的“稻谷遗存”属于考古发现,考 古发现会因为历史变迁而发现不能展现全貌,因此不能全面判断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兴旺, 故错误。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南北地域特色明显,但存在交流,正确。从材料时间 和考古发现分析,正确。答案:D9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个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个,华南仅占16 个。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个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个,华南占111个。这说明()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解析:注意时间到唐朝为止,可排除C、D两项。材料无法反映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只能说明农业地位上升才需要更多的水利工程。答案:B10. “入宋以后,不管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 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 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土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品经济的开展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解析:从题目中南方文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据明显优势,可以看出南方文化重心的地位, 这是由于从宋代开始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文化重心也跟着南移。答案:B能力提高11.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开展,其共同的原 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大量人口南迁;安史之乱 以后,北方藩镇割据,社会动乱导致黄河流域人口南迁;南宋政权与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 黄河流域人口南迁,黄河流域人口的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D项正确。东汉 时,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了珠江流域,A项错误;B、C项不符合史实,均可以排除。答案:D12.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 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 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 反映了宋代()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解析:材料反映出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与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表达出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南方逐渐超过 北方,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达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D 项错误。答案:C13.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那么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说明()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开展密切相关D. “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解析:材料只说到出现大量的才子、才女,但并未比拟他们的艺术成就,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比拟男女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才子、才女,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 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那么相当稀疏'的特点”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 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反映文化盛衰 与经济开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文抑武”,故D项错误。答案:C14.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 品经济不兴旺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兴旺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解析:材料中提到宋朝及明清时期南方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表达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并没有提到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往中的作用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兴旺 地区”“东北”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兴旺的地区农业兴旺,“向 商品经济兴旺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兴旺和农业生产不再局 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表达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长途贩运问题, 而且长途贩运兴起于汉朝,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B15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 子灯;开茶馆那么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 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比拟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说明宋朝时期 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导致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导致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新的风俗习惯促进南北文化融合A.B.C.D.解析:材料介绍了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对南方人风俗习惯的影响,其结果是促进南北文 化融合。因此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南方人风俗习惯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 的结果,排除。答案:D合作探究16 .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良吏痛击时政所 言:苟百姓之不存,那么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 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 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州县关顾鳏寡人 员的婚姻。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 那么至秋而偿”,还规定:“流民还者,给复二年,田园尽,那么授以逃出”。胡柏翠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解析:关于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可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唐朝政府利用赈谷、赈银、 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就可以总结出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答案:特点:形成救济多种弱势群体的制度,对象广泛;采取赈济、紧急救助、安置灾 民、减免赋税、借贷等多种救济形式;注重救济与生产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创新拓展17 .阅读以下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 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 000 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 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 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 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木的战乱,造成人口 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 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 000万,到达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 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 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 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 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 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 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全国人口创造了 4. 3亿的新纪录。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 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变化,可以得出我国的人口变动呈 现出阶段性特点,但总的趋势是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根据材料中“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 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估计已降至L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 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 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 4.3亿的新纪录。”说明明清以来人口增长迅速,根 据材料中“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 也在1 000万以上。”得出少数民族地区增长慢于中原地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第一小问 中变化的特点、人口的阶段开展与社会开展密切相关,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新的高 产作物的种植等原因;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相对于中原地区增长缓慢一方面与自然条件有关, 同时与民族歧视政策有关。答案:特点:人口开展呈现阶段性变化,每阶段内人口数大起大落;总体呈增长趋 势,古代前中期增长缓慢,明清以来爆炸性增长;人口增长出现地域不平衡,少数民族地 区增长慢于中原地区。原因:人口大起大落受朝代治乱兴衰制约;总体增长较缓在于小农社会自然经济供 养能力有限,而后期快速增长主要在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与人头税取消;少数民族地区增长较慢主要在于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且受民族歧视。

    注意事项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