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思考.docx
-
资源ID:72668161
资源大小:14.6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思考.docx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思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 道德品质,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开展。本文首先分 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阐述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 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面临的困 境展开研究,并提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路径,即激 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 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机制。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 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 1号)就如何加快构建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体系作出了明确指示。而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 动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促 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机制等措施,希 望能够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提升。进大学生全面开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路 径。鉴于此,本文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展 开研究。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特点关于“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至今为止尚 未形成统一观点。目前,接受度较高的一种说法即志愿服务 指的是任何个人与非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自愿付出 时间、知识、技能、体力与精力,为他人或者社会提供服务 的一种行为。那么大学生志愿服务,就可以理解为在校大学 生利用课外时间,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在公共服务活动中发 扬奉献精神,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一种行为。相比其他类 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为组织性、 广泛性与长效性。二、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精神 品质的一种表达,对志愿服务的认可与重视,是大学生参与 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所以,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 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形成乐于奉献的 价值观。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公益性、利他性的活动,是超越了一般道德水准的高尚行为,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道德的认 知,进而提升其道德评判能力。(二)符合服务社会开展的现实需求志愿服务是一项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 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而且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也是 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践行过程。社会的开展需要更多的有志之 士无私无畏地奉献,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符合促进社会开展 的现实需求;社会的开展还要求大学生全面开展,要求大学 生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而参 与志愿服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所以,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符合服务社会开展的现实 需求。(三)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手段,不 仅有利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区治理,而且在人文关怀、 帮扶弱小等方面也有极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 和谐开展。此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己在书 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人,真正做到了将书本知识 内化为推动社会开展的力量。(四)符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需求尽管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均比拟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 但碍于种种客观因素限制,加之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国内起步 较晚,其还处于探索性开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专业水平低、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这就需要更加深 入、系统地探索,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机制。 而大学生个人的思想觉悟,以及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 认可情况,都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符合大学生志愿 服务的常态化开展需求。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困境(一)培育环境比拟复杂当今社会,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极 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可以 说,信息化时代背景,既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提供了 多样化手段,也使其陷入困境。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意 味着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而大学 生社会阅历有限,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容易被社会上的 不良信息扭曲价值观,志愿服务意识也就难以增强。所以, 在进入新时代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面临着比拟复杂 的培育环境,如何正碓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成为大学 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工作的关键。(二)培育手段面临挑战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途径主要包括专题培训、 课堂讲授、专家解读等,属于传统教学方式范畴,受时间、 空间限制较大,效率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教育改革 愈发深入,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不断出现,能够弥补传统教学 手段的缺乏。从某种角度看,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属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也应 顺应教学改革趋势,创新培育手段。而要想实现培育手段的 创新,势必要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各类新媒体建立志 愿者服务活动信息管理平台,而这就对培育者教育理念、培 育方式、新媒体操作技能提出了挑战。(三)志愿服务气氛不够浓厚志愿服务气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重要外部 条件。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志愿服务队伍还 不够壮大,这说明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我国志愿 服务活动气氛还不够浓厚。而且,国内家长普遍对孩子过于 溺爱,出于平安等因素的考虑,较少会向孩子介绍志愿服务 相关知识。整体来看,志愿服务气氛不够浓厚,家长对志愿 服务的关注度不高、支持度较低,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 识培育工作的开展。(四)社会支持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一,缺乏资金保障机制。在志愿服务培育过程中,无 论是实地考察、场地租用还是课题研究等,均需要一定的资 金保障,但目前国内局部高校没有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 所有费用需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承当,这极大地影响了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第二,缺乏政策保障机制。 国家虽然制定了志愿者服务条例,但落实效果不太乐观, 局部单位对该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即使局部地方政府与高 校制定了详细的志愿服务管理规定,但政策的执行落实不够。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一)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要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就要建设有利于培育大学 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环境,以环境育人。笔者认为应加强 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以奉献为荣”的社会环境,积极 宣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创造有利环境, 营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气氛,让大学生在潜意识 中对志愿服务产生认同感。第二,构建“以奉献为主''的校园 环境。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的培育与校园文化、校风建设等息息相关。所以,打造积极 奉献、服务他人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的激发极为有利。第三,构建互帮互助的家庭环境。家庭也是大学 生性格塑造、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大学 生的行为、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对志愿服务活 动持认同、支持态度,有利于子女在无形之中形成志愿服务 意识,热爱志愿服务活动。(二)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化工作,需要社会、高校等多方主 体的参与、支持。为了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应通过建 设志愿服务基地、推进高校志愿品牌工程建设、丰富大学生 志愿服务内容三方面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第一,高校 应积极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高校可 以根据各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各项教育资源,与地方政府和 社会公益性组织取得合作,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并号召学生 发挥专业技能与特长,在志愿服务中为他人、社会解决实际 问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能,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第二,高校应积极推进高校志愿品牌工程建设,结合不同专 业的特点与开展需求,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程,打造志愿 服务品牌,以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第三,高校要丰 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 同特点,科学规划志愿服务内容,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志愿 者协会、基层社区等,整合校内校外各类资源,创新志愿服务类型,如社区治理、生态环保、为老服务、阳光助残、关 爱儿童等。(三)健全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志愿激励机制。适当的激励更有利于激 发人的潜能。尽管志愿服务属于不计回报的一种无偿性活动, 但合理的精神激励或物质奖励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 务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方 面,可以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次数与学分挂钩,如 太原理工大学对一学期内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0小时的 学生给予0.5学分的奖励;南京大学的学生累计参与志愿服 务活动时长到达15个小时,可以获得0.5学分的奖励。另一 方面,高校可以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建立志愿活动 服务档案,档案中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时间、地 点、形式,以及被服务对象的反应等,并将此档案作为大学 生评奖推优、入党资质审查的重要依据。其次,构建科学的志愿评估机制。第一,服务对象的评 估,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直接对象的评估,主要内容包括被 服务对象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在被服务过程中的体 验、感受等。第二,自我评估,即通过定期交流、总结等方 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自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一评价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帮 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缺乏,并增强其自我反思能力。再者,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的法律机制不仅是大学 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合法性前提,而且可以使志愿服务有法可 依。国务院在2017年公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 务的法律责任、规范管理及保障等方面均做了详细规定,这 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地方政府 应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结合地区实情,制定地方性志愿服务 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展开。此外, 还可以与高校加强联系,设置专门的规章制度,如学分奖励、 考试加分等,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五、结语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其思 想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 段。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渠道愈发多样,价值观取向愈发多 元,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在缺乏社会经验的前提 下很有可能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误入歧途。培育大学 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可以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他人服务 的责任感、使命感,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应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完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