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docx
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在汉文帝时期,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屡次将税率减为 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拟清醒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开展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2.汉朝人民在缴纳赋税时,算赋、口赋用货币;田赋用谷粟,更赋可用货币代替; 买爵赎罪用谷粟。国家支付方面,赏赐多用黄金或钱,东汉那么赐布帛之事多于黄 金。由此推测()A.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轻B.农民的负担沉重C.商品货币关系复杂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3. (2022山东青岛期中)汉代规定23岁至50岁的男丁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 个月,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文,由政府雇人代役。该规定()A.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B.强化了对农民人身控制C.取消了官僚地主的特权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2.C3.D4.D5. D6. C7. A8. B9. D10. D11.D12. B13. B14. B1.B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国家屡次下令将田赋、算赋等封建义务维持在相 对较低的水平,说明汉初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拟清醒,B正确;郡国并行制对 经济的作用在材料中并未表达,排除Co2. C材料“算赋、口赋用货币;田赋用谷粟,更赋可用货币代替;买爵赎罪用谷 粟。国家支付方面,赏赐多用黄金或钱,东汉那么赐布帛之事多于黄金”说明汉朝 商品货币关系复杂,无法表达“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C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经济活动中的支付手段,无法表达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农民的 负担沉重,排除A、B两项。3. D根据“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文,由政府雇人代役”可知,以钱代役的做 法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项正确。4. 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男 子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开展,有 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5. D根据材料“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可知, 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D项正确;A项“解决了”的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表达出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但没有表达其增加了政 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 “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6. C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使得农民只要缴纳役钱即可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农民负担,故C项正确;募役法是改革时弊的举措,并没有转嫁财政危机, 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无法得知其是否 缓和了阶级矛盾,故排除B项;募役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未表达, 排除D项。7. A通过材料“夏税秋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 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赋税征银反映了赋 税的货币化趋势,应选A。8. B结合材料“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 条,皆计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改变了赋与税平行征收的形式,使得税制由实物 税走向货币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这有助于加 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应选B项。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表达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故排除C项。以田 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开始于万历时期,故排除D项。9. D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一方面使得人头税转向资产税,另一 个方面力役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应选D。10. D材料“对本国主权有所损害,主张政府应借修约机会修改税那么”说明,当 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关税自主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H.D依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局部实现 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D项正确,排除B项。近代中国综 合国力较弱,这些条约的签订难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故排除A项。C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2. B降低了开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 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产品的进口税率,加强了中外经济联系, 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故B正确。13. B根据材料“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 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可知,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提高免征额 和实施累进税率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B项正确。14. B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随着普通 民众生活本钱的增加,政府又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这说明我国的个税征收制 度更加完善,B项正确。能力提升练1. A2. A3.D4.B5. A6. D7.B8.C9.D10. DA材料“让小农自报所占田地以作为征收税赋的基础”说明封建国家赋予个 体小农家庭私有产权的合法性,故A正确。1. A材料反映了史记记载秦朝徭役误期,要处以死刑,而云梦睡虎地秦简记 载秦朝徭役误期只罚财物或责备,二者存在出入,这说明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 历史认知,应选Ao史记虽然是私人修史,带有主观色彩,但具有较高的可信 度和史料价值,故排除B。秦律可以再现局部秦朝历史,但再现秦朝历史全貌 需要多重史料证明,故排除D。2. D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汉代民众缴纳的人头税钱数远高于财产税,这说明汉代 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应选Do4.B据材料并结合宋代地方贫弱的特征可知,地方官吏为维持税收,不许“民酿” 停业,由此可推知酒税可以补充地方经费,故B正确;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是中国古 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之一,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酒税在国家财政中的比例,无 法得出酒税是财政最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据材料“官吏为维持税收起见,往 往不许其停业”可知,地方政府“不许其停业”的目的是维持税收,而不是加强 对商人的控制,排除D。5. A由于募役法的实行,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劳 动力流动和工商业开展,A项正确;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有利 于农业的开展,故排除B项;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富户的负担,客观上提升 了乡村富户的社会地位,但没有提升一般农民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D项与材 料主旨不符,故排除。6. D比价数值越高,意味着纸币越发贬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后期 滥发纸币导致其迅速贬值,说明当时元朝面临比拟严重的财政危机,D正确。7. B清政府将征收丁税的人数固定下来,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 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放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促进了人口 的增长,故B项正确;固定丁税数量并不是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故A项说法错 误;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的目的并不是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项说法错误; 固定丁税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并没有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说法错误。8. C “值百抽五”的关税税率是为了迎合近代英国对华商品倾销的需要,而新 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关税方针表达了关税自主,有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开展,故 选C;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方针说明我国已经实现关税自主,排除A;关税方针的 变化无法说明外贸入超的局面已经结束,排除BoD材料中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说明中国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 国际竞争,这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 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只能说明中国努 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不能说明我国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排除B 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幅度地降低 进出口关税,排除C项。9. D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符合当时社会开展的状况,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 要,D项正确。10. 答案例如一观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的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 来,去从事商业。看法: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无论是王安石变法中的 “方田均税”或是明代诸税“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赋役制度改革的总体 趋势之一是逐渐减少和消除人头税,而以田亩作为纳税标准。这种变化不仅有利 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削弱了个体小农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依 附关系,使其获得身份自由,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的 开展。赋役制度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货币化,农民需要将所得实物变卖折现,从 而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并直接促使农民从事商业或与市场发生频繁联系。总之,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并税式改革是社会开展的产物,促进了商品经济开展,推动 了社会进步。例如二观点:中国古代并税式改革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看法: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无论是唐代两税法“量出制入”,明代诸税 “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还是清代“摊丁入亩”,均以取消苛捐杂税、归并 税费、统一税制、简化税费征收手续为手段,实现了并税除费。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受社会政治环境局限性的影响,地方官吏因时因事“巧立名目”增加税费,甚 至出现巧取豪夺、滥征乱收的现象,导致原本已归并的税费重复征收,从而加重 农民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流民问题甚至爆发起义。由此可见,在封建专制集权体制之下,一方面公权无法得到有效限制,另一方面地 方财政无力承当各种政务开支,所以并税式改革反而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解析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从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到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 人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可得出观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的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然后可同 意此看法。解释可结合唐朝的“两税法”、宋朝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明 朝的“一条鞭法”以及清朝“摊丁入亩”的内容和影响进行概括,注意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即可。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4. (2022黑龙江哈尔滨月考)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 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课征约占当时农民总 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做法()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B.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病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5.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那么规定百姓 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6. (2021山东青岛五十八中月考)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有这样的评 价:“实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服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 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救时惠民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 法的实施()A.转嫁了财政危机B.缓和了阶级矛盾C.减轻了农民负担D.增加了财政收入.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政府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地之 夏税秋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 七百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谓之金花银。据此可知金花银的实行()A.反映了赋税货币化的趋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C.加重了对农民的赋税盘剥D.加剧了吏治腐败,影响了财政收入8. (2021山东泰安新泰一中期中)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行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丁粮、赋役、力差、银差 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一条鞭法的推行()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C.使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 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 合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A.唐朝两税法B.宋朝募役法C.明朝一条鞭法D.清朝摊丁入亩题组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9. (2022山西太原期中)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朝官员屡次提出协定关税条款违背“西洋公法”,且对本国主权有所损害,主张政府应借修约机会修改税那么。这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A.竭力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B.明确了国家主权平等原那么C.开始运用国际法维护权益D.认识到关税自主的重要性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改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成认中国“关税自主之原那么”,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10. 198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那么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 10%左右,包括开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此次关税改革()A.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的起步B.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C.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1. (2022河北保定期中)南京国民政府在1943年和1946年几次重新修订了 “所 得税法”和“所得税法实施细那么”,特别是1946年对个人所得税的修正中,进一 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这说明()A.政府税收更注重实效性B.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C.个人征税内容更加广泛D.调节征税标准可以增加收入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201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 000元,并 增加包括子女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 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说明()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能力提升练题组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 实田”,即让小农自报所占田地以作为征收税赋的基础。这一诏令()A.赋予个体小农家庭私有产权的合法性B.加重了农民阶级的赋税负担C.说明个体小农家庭生产模式最终确立D.加速了秦朝封建统治的灭亡2. (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 法皆斩”的记载。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 (没有及时出发),费(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淬(责备);六日到旬,费一盾;过 旬,宽一甲”。由此可见()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C.考古开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2022河北期中)下表是汉代一个五口之家的赋税负担简表(单位:钱)。对表中 信息解读准确的是,汉代()财产税人头税土地税刍稿税更赋算赋口赋约400小于50约 3 450至少240最多60A.休养生息政策未深入民间B.租庸调制遭到严重的破坏C.农民的赋税负担有所减轻D.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3. (2021西南名校联盟联考)学者吕思勉认为:“历代收酒税认真的,莫如宋朝宋时,诸州多置'务'自酿。县和镇乡,那么有许民酿而收其税的官吏 为维持税收起见,往往不许其停业。”由此可以推知宋朝()A.为增加收入而放弃抑商政策B.酒税补充地方经费缺乏C.酒税是财政最主要来源D.政府加强对商人的控制4. (2022山东济南月考)北宋前期的役,一开始是实行差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 富户;后来实行募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客户、无产下户和乡村富户。这一变 化()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B.严重阻碍了农业开展C.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2022安徽月考)以下图为元朝纸钞与白银、黄金比价变化趋势图,由图可知元朝元朝纸钞与白银、黄金比价变化趋势图A. 一直在增加纸币发行量B.对经济的控制迅速加强C.通货膨胀速度不断加快D.后期面临严重财政危机5. (2021山东济南章丘期中)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清政府开始普 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政府这些举措()A.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题组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6.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那么规定,绝大局部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的 原那么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指出“海关税那么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 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这一变化()A.有利于实现关税自主B.结束了外贸入超局面C.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D.加剧了中外民族矛盾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降幅超过8. 8%,即将进口关税水平 由39. 9%降至36. 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10月1日,进出口总税率 已少于18%。这一调整(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B.说明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C.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D.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2022辽宁丹东期中)我国在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提出“我国因为实行 低工资制度,居民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开展,收入 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知,征收个人所 得税()A.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B.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个人收入实际增长D.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题组三综合题组1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初租庸调制到明朝一条鞭法 前后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 后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 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 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摘编自张学博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任意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的 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