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新高考)教案:板块3 专题1 考题研析 文言基础篇 第2讲 文言虚词.docx
L第2讲文言虚词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 词等。“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I、 者、之”等虚词是高考的考查重点。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 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区分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 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 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常见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但凡能用“而”替换的 就是连词,否那么就是介词。(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假设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 假设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即时训练1.说出以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不赂者以赂者丧()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答案(1)连词,来(2)介词,因为(3)介词,依靠(4)介词,在时 候(5)连词,表修饰2 .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 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 语,那么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那么是连词。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 译文:一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所乏者”所字结构; “耳”用于句尾,一般是“罢了”的意思。(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何 如”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怎比得上”。答案(1)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 用来利于民众罢了。(2)与其多得到银子几百万多【参考译文】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章说:“宣州、饶州的银矿大加开采,每年可得到银 子几百万缗。”皇上说:“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 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与其多得到银子几百万缗,怎比得上得到一个贤 能的人才。你不曾荐举一个贤才,黜退一个不肖之人,而专门说税收银子的好处。 过去尧、舜把璧玉扔进深山,把珍珠投进沟谷,东汉的桓帝、灵帝就聚集钱财作 为私人储藏,你想用桓帝、灵帝的下场等待我吗? ”这一天,釉退了权万纪,让 他归还家里。(三)句位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 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失其所与,不知”);在名(代) 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即时训练3 .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位置和翻译)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 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那么学于黄翰(*n), 而翰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 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 海道直趋燕、蓟,那么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 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英能用。及后朱瑁、张清献海运 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而翰亲承朱熹之传者也。I译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一 然负其经济之略。I 译文:.(2)|其孰能讥之乎?I译文: "基那么学于黄翰。I 译文::(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I 译文: 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译文: .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译文:解析(1)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 “也”位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2)第一句中的“其”放在动词之 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 译为“难道”。(3)第一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 “向”;第二句中的“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 (4)第一句中的“以”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 译为“来”;第二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答案(1)而黄翰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难道还有谁能去讥笑他吗?(3)何基就是向黄翰拜师学习的。我和客人在黄州赤壁下划船游玩。(4)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 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 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 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颖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 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就是向黄翰拜师学习的,而黄翰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 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 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 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 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 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表达海船途经的地方,但凡州郡县邑, 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 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琅、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 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 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U!)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 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 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 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即时训练4 .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xTo)为尚书, 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 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薪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 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1)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译文:一(2)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译文:一(3)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 翰亦罢去。译文:一解析(1)第一个“为”放在名词“蔡脩”和“尚书”之间,作动词,译为 “做”或“是”;第二个“为”在句中放在动词“言”之前,实际上“为”后省 略代词“之”,故只能作介词,译为“向”;“其”放在动词“劝”之后,作宾 语,译为“他”。(2) “以”处在该句主干“索民力”之后,表引出结果,应该 为连词,译为“来”;“而”处在下句的开头,表示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为转折, “于”那么引出了对象“中国”,为介词,译为“对”;“之”放在作宾语的“益” 之前,说明“丝毫”修饰“益”,为助词“的(3) “以为”在句中处在谓语位 置,可译为“认为”;“以”后面带有名词“职”,共同修饰谓语“论”,应该 为介词,译为“凭借”;“而”连接了 “以职论事”和“责之”,表转折关系; “之”作了动词“责”的宾语,应为代词,译为“他”。答案(1)当时,蔡脩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 否那么一定失败。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阻碍农事,却对中原没有丝毫的好处。”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 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脩 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那么一定失败。蔡脩没有 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 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 用民力阻碍农事,却对中原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 上奏把他贬谪到靳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 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五)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 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 “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 样。即时训练5 .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越(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 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 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 且攻之乎? ”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墨子曰:“臣见大 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 曷为弗取? ”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 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 攻之乎?译文: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译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译文:解析(1) “其”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此句与“苦众劳民”共同 作“亡”的宾语,应该为代词,可译为“那些”;“以”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 作连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以”放在名词短语“不义之名” 之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可译为“拿、用”;“之”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 作动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代词,此句中的三个“之”,前两个均为助 词,可译为“的力 第三个作“攻”的宾语,可译为“它”;“而”多为连词,表 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此句中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但是、却"。(2) “为" 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中第一个“为”作动词,可译为“做”,第二个“为”应与前置宾语“曷”构成介宾结构, 故应为介词,可译为“为了、因为“;"之”作代词,可译为“它二(3) “而“ 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之”作代词,译为“他”;“乃”既可作副词, 也可以作代词,常用作副词,此句中作副词修饰动词“偃”,译为“于是,就”。答案(1)使那些劳苦群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 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3)公输般屡次攻城,墨子屡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就只得 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参考译文】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忧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 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 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 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那些劳苦群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 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 ”楚王说:“果真 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墨子说:“我看 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 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 ”墨子回答说:“让公 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J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 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屡次攻城,墨子屡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 就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六)对称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 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阚, 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 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即时训练6 .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景公问晏子日:“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那么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日:“法其节俭那么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 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假设其衣服节俭而 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槽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 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槽巢者, 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 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 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 服,不法其制,假设法其节俭也,那么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 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那么亦与民而仇矣。假设臣之虑, 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译文: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 那么亦与民而仇矣。译文:一解析(1)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 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 “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 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2)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此句中的两个 “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 “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 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 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 译为“为了 ”;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 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 志。(3)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此句中的加点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 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 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0答案(1)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 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2)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 了避潮湿。(3)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 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 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 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 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保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 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群众也会喜欢他 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 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 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的巢穴中却不厌恶的君王,只施惠而不向百姓 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 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 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 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 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 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 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 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 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 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1) “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 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2) “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 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否那么,单独 分析一个句子,往往会出现偏差。即时训练(3) 断以下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叫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但以刘日薄西山答案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二)“而”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局部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 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 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局部比前面的局部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 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 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即时训练3.判断以下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1)蟹六跪而二螯()(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答案(1)A (2)C (3)B (4)B2 .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局部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 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 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 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 示承接关系。(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 “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 着”“然后” “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 关系。即时训练4 .判断以下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1)B (2)A (3)A (4)B5 .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 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 “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 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即时训练5.判断以下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B.目的缰立远视,而望幸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1)B (2)A (3)B (4)A(三)“其”字用法辨析1. “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 如是动词,那么作主语;如是名词,那么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 (它)”“他(它)们”,那么作主语;可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那么作定语。即时训练6.判断以下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以不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余嘉其能行古道请问其目1余嘉其能行古道答案(1)相同。都作主语。不同。前“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实 行仁的”;后“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2. “其”的语气用法辨析“其”作语气副词时,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表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即时训练7 .说出以下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其皆出于此乎()吾其还也()(4)其可怪也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1)表反问表推测(3)表委婉(4)表感叹(5)表委婉UiUi字用法辨析判断“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 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这时,要结合语境辨 析。即时训练8 .说出以下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焉用亡郑以陪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那么牛羊何择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答案(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2)兼词,于此(3)兼词,于之(4)代 词,他(5)兼词,于之(6)语气词,呢 代词,之(五)“与”字用法辨析“与”作介词,可译为“和” “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 “同”。面连词“与”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 的表达;反之,那么是介词。即时训练.判断以下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B.介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竖子缺乏与谋()秦伯说,与郑人盟()(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 A (2)B (3)B (4)A(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其” “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 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 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即时训练9 .说出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其曲中规()(3)项王日:“赐之彘肩。”()(4)吾属今为之虏矣()答案(1)人称代词,他(2)人称代词,它的(3)人称代词,他(4)人称 代词,他(七)“者”字用法辨析“者”,看似简单实那么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I .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用法例如说明指代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停顿者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 也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 停顿,不译。倒装者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 呜然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数量者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 “样”, 量词。时间者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 音节助词“之”,不译。状貌者貌假设甚戚者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 子”,也可不译。2. “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来判断: 能删去且意义不变的,那么为“停顿者”;反之,那么为“指代者”。即时训练.说出以下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4)今者项庄拔剑舞()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6)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答案(1)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表指代,可译为“的人”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4)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 “样”用在否认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二、6大推断技法(一)语境句意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 利用文意解题。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I卷“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 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中“以”,在动词“恐”之后,结合前后语 境“涟等初不承”和“不承为酷刑所毙”,可以推断出“以”为介词,译为“因 为"。即时训练1.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 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宗质日:“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假设县假设村市, 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 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 复然。日旦夕号呼,喷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 译文:一(2)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译文:一(3)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译文:.解析(1)此句中的“以”,根据文意在靖康之乱时,宗质与母亲走失,把 他养大成人的是他的父亲,故“以”应为介词“在、凭借”。(2)此句中的“之” 和“也”,根据文意宗质为寻找母亲,要跟随到蜀地做官的司马季思,可推断这 句话的意思是:“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 ”可确定, 分别为“代词,她(母亲)” “助词,表停顿,无实义”。(3)根据文意,“因宗质 没有找到母亲而悲伤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同情他,劝慰他,他勉强吃饭”,可见“乃”放在动词“饮”前,为副词“才答案(1)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2)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3)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参考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人。母亲展氏,是他父 亲的妾,生下宗质就遭遇了靖康之乱,母子走失。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 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 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 ”跟随司 马季思到蜀地去。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岸,到处大声地呼喊:“展婆,展婆。”到了晚上,哭着回来,不吃东西。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 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司马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 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母亲)。到了荆州,又是这样。每天从早到 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依然流着泪。(二)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 “于” “为”“为所”,“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如2021年全国乙卷“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中“也”是判断句标志, 说明该句为判断句。即时训练2.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 日:“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 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 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 ”是日,黜万纪, 使还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