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真题专项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docx
-
资源ID:72676000
资源大小:34.1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真题专项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docx
文言文专题2022 年【广西百色卷】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 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 ”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婿妻有遗男,始她,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婿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翼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辩斗:辩论,争论。盘:圆的盘子。决:裁决,判断。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太行、王屋何闻水声,如鸣环 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及其日中如探汤及其家穿井D.孰为汝多知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12 .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恐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 “老人家”。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 者小而近者大乎/”。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孟”,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 具。»【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 对自然现象质疑。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1)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尝与人佣耕忿恚尉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长顾而谓吴起日(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令辱之,以激怒其众B.武侯浮西河而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主C.乃以为西河守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起事其子武侯其妻献疑日(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鲁君疑之,谢吴起。(5)研读甲加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陈胜和吴起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答案】(1)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2)曾经使恼怒听说回头(3) D(4)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5)陈胜、吴广是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推翻的秦朝的统治。吴起具有卓越的军事指 挥才能,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与孙子同等重要。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分)(2)我以FI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3分)【答案】ll.C 12.D13.A14. (1)译文: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叩”敲、打,1分; “箕畚”用箕畚,1分;句意1分。)(2)译文: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远。(“以”认为,1 分;“去”距离,1分;句意1分。)【贵州黔东南卷】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 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 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日:万 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墨子贵义)【注释】予:给,送。子:你。冠履:鞋子和帽子。为:愿意。一言:一句 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9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万事皆费于义也 何故是贵义于其身也断子之手足A.舍生而取义者B.故不为苟得也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D.人皆有之10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2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B.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C.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D.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 “义''的重要性。13 .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答案】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义:名词,道义/名词,正义;8 .故:连词,所以/名词,缘故;C.是:代词,这/代词,这;D.之:代词,这种(本性)/助词,的;故选C。10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鱼” “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一,分为主谓两部分;“熊掌” “亦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二,分为主谓两部分;“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是结论。据此可断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故选C。1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A.甲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的方法,提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 方面进行正反论述。因此本项中“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错 误;故选A.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 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则:那么;辟:同“避”,躲避;为:做;(2)则:就;若:如;身:生命。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 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 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 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 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 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 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 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货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 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 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乂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 呢?' 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 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遭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乂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微,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楚将伐齐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日:“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鲁君日: “齐王惧乎? ”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鲁君曰:“何吊? ”曰:“君之谋过 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鲁君日:“子以齐、楚为孰胜哉? ”对口 “鬼 且不知也。”“然则予何以吊寡人? ”曰:“齐、楚之权敌也,不用有鲁与无鲁。足下岂如 令众而合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殖,其余兵以待天下;齐为胜,其 良士选卒亦殖。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鲁君以为然,身退师。(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鲁君:鲁国国君。吊:悼念死者。过:错误。与:帮助。合:联合。 殖(yi):死。亡:没有。待:防备,抵御。(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监狱C.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患:忧虑,担忧D.鲁君以为然,身退师身:亲自(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入见乃为齐见鲁君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子以齐、楚为孰胜哉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君之谋过矣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刻画了一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B.乙文通过叙述张丐主动出使,劝说鲁国国君撤兵的故事,表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才能。C.甲、乙两文都是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甲文强调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术才能取得 战争胜利,乙文则说明只有获得别国的帮助才能取胜的道理。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话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甲文中主要描写曹 刿与鲁庄公对话,乙文中主要描写张丐与鲁君对话。(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案】6. (1) B(2) A(3) C(4)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 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湖北恩施卷】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 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乙】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秤。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注释】澄波:人名。霞裳:人名。对秤(ping):对坐下棋。参错:杂乱不 齐。怀远:人名。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是日更定矣是:(2)拥香衣炉火拥:(3)僧澄波善弈弈:(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20,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2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22 .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23 .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对象及其特点。【答案】24 .这 .抱,持,这里是穿着.下棋 .拖,拖拉25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26 . (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 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27 .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28 .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 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贵州铜仁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6-8题。(9分)【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安日:“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鹤啄其肉, 蚌合而指其喙。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需日:'今日不出, 明口不出,即有死鹤。'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惠王日:“善! ”乃止。”惠王日:“善! ”乃止。同“擒”。支:相持,对峙。 (3分)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战国策燕策二)【注】苏代:谋土。指:同“钳”。禽:29 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妻私臣B.皆以美于徐公C.朝服衣冠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A.臣之妻私臣B.皆以美于徐公C.朝服衣冠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吾妻之美我者30 学习文文言文可以用“迁移法”,下列迁移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赵且伐燕”中的“且”,根据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 可理解为“将要,将近”的意思。31 “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中的“谓日”,根据甲文中“谓其妻日”的“谓 日”可理解为“对说”的意思。C.“故愿王王熟计之也”中的“计”,根据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的“计”,可理解为“计算”的意思。D. “今日不雨”中的“雨”,根据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雨”,名词活用为)(3 分),此书记录了战国时诸多谋臣策士的谋略。 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都以寻常小事类比。)(3 分),此书记录了战国时诸多谋臣策士的谋略。 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都以寻常小事类比。动词,可理解为“下雨”的意思。8.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出自战国策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设喻说理、C.甲乙两文都是讲述了君王虚心地接纳劝诚,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D.甲文“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乙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卷II (共126分)9.把卷I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分)(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3分)【答案】678CCC9 . (6分,每小题3分)(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评分要点:“观”“蔽”各1分,句式通畅1分)(2)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 了。)(评分要点:“舍”“并”各1分,句式通畅1分)【山东威海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遹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 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皆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 陈胜。(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继。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TJ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注释】累细(xie):捆绑犯人的绳索。惟:思。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9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河曲智叟亡以应C.扶苏以数谏故 既克,公问其故D.今或闻无罪或王命急宣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B.为天下唱C.固以怪之矣D.乃喟然而叹曰何陋之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先帝不以臣卑鄙康肃笑而遣之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2 .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答案】8 . C9 . D10 . (1)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2)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11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全 部心血,写成了史记。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 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四川广安卷】【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刻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刻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摩,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 曰:“其城郭高,沟油I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 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流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 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楚庄王欲伐陈)【注】陈:国名。海护城河。宁国:楚国大臣。罢:同“疲”。25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每空1分,共4分)(1)虽不能察(2)夫大国,难测也(3)其城郭高(4)则民怨上矣2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使人视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7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辍耕之垄上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28.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每空1分,共2分)(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分)【答案】25. (1)明察(2)推测,估计(3)外城(4)国君(君主;君王;统治者;统治阶层等。答“皇上”不得分)。(每小题1分, 共4分)26.B (2 分)27. (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分)(2)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2分)28.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分);“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 郭高,沟渝深,则民力罢矣”(1分)。(共2分)(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 可2分)【内蒙古赤峰卷】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 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逾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电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 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 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日:“敬受命。”陈胜自立为 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三老、豪杰 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 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 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 食,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土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 国之宝也! ”起对日:“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 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日:“善。”(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