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docx
-
资源ID:72676041
资源大小:22.7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docx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一、审题失误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 才能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 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许多考生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 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 成:第一句、五句、六句写动景,第二句、三句、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 等等。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 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考生混淆了 “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 这两个概念,因而致误。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 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常常没弄清就答题;“异曲同工之妙”,这 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但许多考生大谈特谈思想感情;对律诗 诗句的赏析有些考生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 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对策: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 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 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比较异同,从 而明确命题指向,确定答题内容。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一一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通畅无碍。二、手法误认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考生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 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一一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 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例如: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表达对石头城夕盛今衰的伤感, 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作者是从 两方面来描写的,一个是声音,一个是色彩,所以又可说成绘声绘色。“石 头”、“明月”是静景,“雁声”是静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但许多考 生却说成比喻、拟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说象征还有一定的道理(“雁声”似乎 也可看成是作者自身影像的投射),那么比喻和拟人就毫无道理了。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考生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 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或者倒过来;实际 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 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对策:关于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通常都是在课上和练习里学到的,还 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之中。如果你还没有整理,现在应该动手了,将它们 系统化。这里提供一个分类整理作为参考:(1)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2)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 正侧。 (3)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 反问、反语等。接下来,在以后的练习、考试和评讲里,你更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通 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各种手法的特征和作用。对于一种 手法你很可能还会认错,但是不要气馁,知识转化为能力都需要过程的, 下一次你就一定会确认不误了。我们只有在对古诗多次反复的鉴赏活动中 才能掌握一个个的表现手法,进而形成一个鉴赏这些表现手法的能力网。 心要细,对容易混淆的手法一定要比较出它们的区别来。例如借景抒情就 是通过写景来在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借助事物来表达思想、哲理、精神或 志趣,载体和被载体就是不一样,两者不是一回事。还有,审准题目也是 准确辨认的条件,例如是全诗手法还是局部手法一一这又涉及到审题的问 题了。三、积淀先入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但由于中小学课本选文和资料练习的局限性, 考生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是十分有限的。 有些内容经过无数次的强化,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考生的心里;有些内 容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有些内容则学得很少,几乎没有印象。所以, 一旦试题所选古诗,内容稍微“冷”了一点,考生常常会“积淀先入”,不管三 七二十一,把那些印象很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了丢开文本胡答一气 的误区。例如:上面一首石头城,还有两道题目:(1 )“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 的理解。第一道题正确答案:“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连绵不断,满眼 绿色显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但是有许多考生却把连绵不断的野草说成 是生命力旺盛,是乐景,进而认为“反衬”了石头城的寂寞。他们对野草意象 只有一个很牢固的认识:写其绿就是显示生命力,写其枯就是显示衰败荒 凉。当然“黍离之悲”的古诗可能也学过,但那种体验和感受可能太淡了,淡 到几乎不存在。当然会“积淀先入”了。第二道题正确答案:“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衬托 城空;空城直接点明了荒芜寂寞。都写出故都的沉寂凄凉之感。有的考生 将后一点答成“都写出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凄凉之情”,殊不知,这是一首吊古 伤今的诗。由此看来,思乡之情在考生心里刻下的印象太深刻,而吊古伤 今诗库存太少。积淀先入的现象还有一些。例如,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 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但也不尽然。比如“垂钓”一般用 来表示隐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颖)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 待和向往。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 平时接触最多,因而在考生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 个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对策: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既然有了积淀才有唤起,那么我们何不 积淀那些还未曾积淀或者积淀不深的东西?换句话说,你需要多多赏析一 些在你来说内容可能比较“冷”的一些古诗。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下 面是就中学生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作出的整理,新颖、全面,不落俗套:古诗中的时间观念:1 .“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2 .“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及时行乐和成就事业);3 .“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4 .“明年花开谁复在”类对未来的迷茫、不安;5 .“此生此夜不常好”类一一好景不常。古诗中的季节观念:1 .“人生几何春已夏”类惜春主题;2 .“满地芦花和我老”类一一悲秋主题;.“人生看得几清明”类一一伤春主题。古诗中体现的人生观:1 .“荣名以为宝”类一一自警自励;2 .“服药求神仙”类一一讥讽误国;3 .“思为双飞燕”类一一爱情主题;.“先据要路津”类权利意识;4 .“为乐当及时”类;5 ."纵浪大化中”类一一自我超越。古诗中的历史智慧:1 .“无情最是台城柳”类一一吊古伤今;2 .“旧时王谢堂前燕”类富贵难保3 .“商女不知亡国恨”类一一亡国之忧。古诗中的政治观念: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类 阶级对立;.“一将功成万骨枯”类一一反战思潮;2 .“烽火连二月,家书抵万金”类一一思亲主题;3 .“振衣千仞冈”类高洁主题。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哪些掌握的不够好,就在那些方面多多留心, 多背一些相关的诗歌或者诗句,并把它们聚焦在同一个主题上,积淀就有 了而且深刻。通过查类补缺,消除盲点,可以有效地避免“积淀先入”的现象。 至于手法上的积淀先入,你可以从上文第二点的“对策”里找到对策。四、挂一漏二挂一漏二主要指内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认的缺漏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亦或其三,从而导致失分。例如: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杪秋露双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杪秋,即深秋。机 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第一题正确答案: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 现了秋的特色。第二题正确答案:第一问: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 第二问: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值得重视的是, 这道题考生答案最大的问题就是“挂一漏二”,每道题都答不全。第一题,答 了霜露、黄叶、寒花,就是没答幽泉,其实“断续”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吗? 看来与季节常识缺失或者模糊有关。第二题,两问,第一问,许多考生只 答落寞或者孤寂之类,没有体会出“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来,结合注释细细 揣摩最后两句,其实这些情感是有的,只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第二问, 只看出后两句“直抒胸臆”,由于忽视了注释,漏掉了化用典故。挂一漏二的问题比较普遍,以上这道题比较典型,代表了内容和手法两 个方面。有一种试题,似乎不是考内容和手法的,其实不然,它首先包含 了内容和手法的考查。例如“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像这样的题, 考生大多只从一点来答:为全诗奠定了什么什么基调一类,其实还要从题 目和结构的角度来回答才算完整。对策:你不要以为自己跳了一跳摘了一个桃子就大功告成,你要多看看 树上有没有桃子了,有的长得比较隐蔽,需要你细心去找一一这就是说, 要仔细审读,严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如上述第二题的第 二问),是不是还有别的意味(如上述第二题的第一问),是不是还没答 到位(如上述第一题)。你还要加强积累,知识、感受、情感、思想等都要积 累。积累的方式是多多阅读和训练,多多体验、领悟和评价。特别是借助 写作背景,用心品味诗歌语言里蕴含的情感因素,就像上述第二题第一问, 从一到六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的孤寂,而七到八句呢?那种“愤”味和 旷达而又无奈之情,就需要我们读懂注释,透过反问句的形式仔细体会才 可能获得。它就像游丝一样,一不留神就会从你眼皮底下飘忽而过,可情 感的玄机恰恰就在这里。你在鉴赏每首诗的时候都要重视这种积累,因为 答题时对情感的敏感体认就来自这种积累。五、思路紊乱关于答题思路,人们总结出好多类型,一般有六种也有八种的。通过反 复训练,学生答题会渐渐上路子的。但是有一种题目答题思路很单一却似 乎还没总结进去,导致一些考生答题思路混乱。先看例题:送人还荆州【唐】草色随疆马, 水传云梦晓, 帆影连山峡, 青门一分手,皇甫曾悠悠同出秦。山接洞庭春。猿声近四邻。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正确答案: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用想像手法写将 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 达不舍之情。“送”是题眼,命题人抓住这个字设置了这道题,可以说这是一种“题眼题”。考生由于没有正确的视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从修辞 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有 的则从方方面面来回答。像“送”这样关涉全篇的字,有时出现在诗歌的开头一两句,可以称之为 统领全篇的诗眼。命题人常常抓住它们来设置上述同类题。对策:通过研究答案,不难发现答题的规律:抓住题眼,逐句或逐层分 析。换句话说,诗歌是围绕题眼,一句一句或一层一层地展开的,我们只 要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答题就可以了。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 推进一层地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简言之: 逐层分析法。对每一层的分析要讲究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 么;如果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例如 上题答案中第二句“用想象的手法”。六、比较粗疏比较粗疏指对比较性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 和比较。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一定不可得。 例如:京口月夕书怀【南宋】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昌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 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正确答案:两诗均在萧飒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 无归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 而不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大多学生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二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 回答就暴露出粗疏的缺点来了。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句里不甚 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 不能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至IJ “悲”和“独”有直 抒胸臆的作用。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命题人可以从意境、感情、技巧和 语言等方面择其一点到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大致说来,最大的问题 就是粗疏,不能细细品读,不能准确地辨出异同来,很多答案只是在打擦 边球。对策:做好比较鉴赏题,必须以独诗鉴赏能力为基础,所以首先要重视 独诗鉴赏题的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古诗鉴赏常识的积累和内化,提高对意 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的感受力。第二、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 这个关键通常是题设角度:有景物比较,有感情比较,有技巧比较,有语 言比较,有构思比较等,抓住了题设角度,才能为比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 不致粗放和胡答。第三、要用细心去感受和发现。如果命题人不为难考生, 像比较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技巧这类题相对好做些,而分析情感之异同这类 试题就难多了。所以你要从写作背景、语言形式上去细心体会和感悟,揣 摩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没有“心”的体悟,那份微妙的情味你是无法获 得的,就像上述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独诗赏析和京口月夕书怀登 高比较赏析一样:心到则笔到,心不到则必然粗糙疏忽,甚至连擦边球 都打不到。当然,有的比较性赏析题可能比独诗赏析题还要容易,这取决于命题人 选诗和设题的标准。比较性的赏析题有难有易,说它难只是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