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docx
-
资源ID:72677721
资源大小:24.1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docx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开始,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 习惯称过年、过大年。我们常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间,围绕“辞旧迎新” 主题,在中国形成了丰富的关于春节的礼俗生活实践。对于中国人来讲,春节是第一大节日。无论是内心深处,还是生活行动,春 节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期待、生活实践和生活口寸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 化传统和精神基础。一、何为春节?今天的春节是指农历新年。历史上的春节则是指立春。立春是24个节气中首个节气,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仪式。月令中说:“立 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 故谓之立也J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天,天子斋戒,立春日, 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的郊外迎春,祈求丰产丰收。清代富察 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 打春。今天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保留了梧桐祖殿,这是一座春神句芒 庙,保留了立春祭祀的古老传统:祭春神、鞭春牛、尝春、咬春。迎春时,在民 间各地有打春牛,就是用木头做骨架子,用泥塑做牛的形象,取泥塑的土的日子 必须是冬至后的辰日。打春牛要用彩色的鞭子打。春牛的尺寸为三尺六寸五,象 征365天,春牛的尾巴是一寸二,象征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打春牛的鞭子 是二尺四寸,象征着24个节气。春牛肚子里有五谷。打春牛是各地官方和民间 举行的重要的春耕动员大会,打了春牛就拉开春耕大忙的序幕。打春牛也叫鞭春、 打春,妇女还要戴春,就是穿各种各样好看的衣服,尤其是绿色的衣服。打春牛 中有人会专门扮演春神句芒的形象。据山海经记载,春神句芒为“人面鸟身, 乘两龙”,辅佐伏羲,死后成为草木之神、生命之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非常 重视农耕生产。南朝梁代宗T禀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 春'二字J崔道融春闺写道:“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 望寄征袍J宋代王安石次韵冲卿除日立春:“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 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今天的立春习俗和传统的立春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吃春饼、吃春盘、吃春 卷等,我们叫咬春。光绪寿阳县志有“正月元旦:贴宜春字”的记载。陕西米脂县志记 载:“除日:贴宜春字,以花炮代爆竹辟邪祟J这些记载将“春”与除夕、元旦 有机结合,显然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除夕”“元旦”与“春”的联系。从上面的描述来看,中国人十分重视立春习俗。立春,不仅作为春天到来的 时间标志,也是农民在新的一年农耕生产活动的开始。因此,立春中的祭祀春神、 吃春饼、贴宜春等,无不包含了中国人对春天到来的祈愿。立春在春节或前或后,也会相遇。立春的习俗与今天的春节习俗有许多相似 之处,然而,今天的立春并不是春节。那么,立春作为春节的传统是何时被丢掉 的呢?农历新年又是何时成为春节的呢?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 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铃为顺从民 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经袁世凯 批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元旦就是阳历新年,而春节则固定为农历新年。二、元日、年和春节元日、年和春节的发展十分明晰,而“年”是具有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符号。(一)在中国历史上,元日、元旦是农历新年说到农历新年,那么“年”是什么?在中国流传许多关于“年”的来历的传 说,认为“年”是一种怪兽,危害人间。人们以燃烧竹子,通过爆炸声响驱赶“年二 后来逐渐就变成一种固定的仪式性的节日了。当然这是传说,显然是虚构的年” 不是什么怪兽,只不过是生活在蛮荒时期的人们对于威胁人类生活的野兽的想象 性建构,是带有真实生活记忆的。如果从“年”的字形结构来看,甲骨文中的“年”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 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象形,下部是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东汉许慎 的说文解字沿用了小篆的写法,释义为:“年,谷熟也J显然,“年”与农 业生产实践有关,“年”的内涵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仪式活动,其举办时间 是在稻谷成熟的时候。在汉武帝时期,“年”作为节庆仪式的习俗已经形成至于“新年”的具体时间,尚书舜典中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的记载;后汉书曰“春正月元日”的“元日”,古人又称为“元旦”。两汉时 期,“新年”更多叫“正日”或“正旦”“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把过年叫“元 日”或“元首”,这里的“元首”是指新的一年的首日。宋人吴自牧梦粱录 日:“正月朔日(即初一),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年节序,以此为首J就是 说,元日、元旦在历史上都称“新年”。(二)农历新年是春节农历新年被规定为正月初一,延续了中华民族新年的传统。然而,新年的传 统形成是一个长时段的时间体系的实践活动,包含了仪式性、娱乐性、节奏感的 实践与空间凝聚的文化生活。老百姓将春节视为农历新年是基于中华民族关于“年”的生活传统的传承和 发展。从规定“正月初一”为农历新年、春节,发展延长到“年”的长时段仪式 生活,于是“年”显然包含了 “新年”之前的“旧年”末尾。从这个角度来看, 春节包含了 “辞旧”与“迎新”,“新”与“旧”在这个时段构成有意义、有内涵、 有价值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实践。(三)“年”是中华民族的时间制度和有节奏的生活韵律“年”是时间制度,也是生活实践。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在不 同区域,每个民族均有各自“年”的习俗。生活实践和时间制度与民众生活的自 然生态有关,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有关,我国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 时间体验和生活节奏,有的民族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法体系,形成了属于自己 的“年”的体系,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在每年的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不同民族 的“年”就是自己民族生活中最隆重的节庆活动。春节与“年”的合一,主要是汉族的“年二汉族的“年”从汉代开始就定 型了,在我国多民族共同生活、交流交往交融中融合了多民族生活智慧,包含了 多民族的仪式习俗。因此,汉族的“年”绝非单一汉族的年节,而是包含了多民 族生活实践和生活情感,这就使得以汉族“年”为核心的春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 并且始终是多民族共享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年”包含了汉族的“年”和其他民族的“年”,是 以春节为核心的“年”的体系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时间制度和有节奏的生活韵 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摘要: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传统节日风俗的传 承也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春节更具民族 特色,在各地风俗千差万别的中华大地,春节习俗在不同地区的却有异曲同工之 妙。现以安徽阜阳农村的春节习俗为例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关键词:传统节日阜阳春节习俗 春节的文化意义和功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 民族文化特点的展现具有突出作用。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传承历史最悠 久,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作为民族节日的代表,春节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思 想情感并且彰显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一、春节的起源关于春节的起源,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版本传说,李翠华的春节文化研究 综述(2014)认为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上形成了三种较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即 腊(蜡)祭说、巫术仪式说、鬼节说。在众多关于春节习俗文化的研究中,“腊祭”说是较能得到认可的。孔子曾有 “百日之腊,一日之泽”的言论,说到“腊祭呻寸人们的庆祝活动,孔子也有以下说 法来表达其观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而不驰,文武不能也。驰而不张, 文武不为也。”也就是说要注意劳逸结合,人们在春节能痛痛快快地休息,轻松 愉快地庆祝,是为了犒劳一年来辛苦不易、殷勤工作的自己,也是为了来年取得 更大的丰收做准备。春节所以能在中华民族兴起并且能够薪火相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年终岁 末是农业闲暇时期,人们有时间筹备各样的庆祝活动。二是寒冬腊月时节的气候 条件不适宜生活,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很担心过不了腊月的坎儿,因此,人们热情 为春节筹备各样活动能为老年人带来喜乐和增添一份暧意。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在人们心中备受重视。在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的中国,各地的生活习惯有所区别,因此,各地的节日习俗自然也带有独特的地 域色彩。安徽阜阳地处江淮平原,紧邻并且位于淮河以北,属于狭义的北方地区, 阜阳地区的广大农村还保留着浓厚的春节文化和习俗,下文将以这片地域上的春 节习俗为例进而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二、安徽阜阳农村的生活状态(一)春节习俗得以传承的条件春节在中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可谓是普天同庆的日子,不管是大人小 孩还是富商贫民,春节总是能带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我的家乡坐落在江淮地区的平原上,这片土地上没有高山矿产,也没有名胜 古迹,它却养育了一代代靠种地为生的淳朴的父老乡亲。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 善家庭生活状况,很多人选择在农忙之后去外地打工,年轻夫妻多外出务工,一 年最多回家一两次,分隔两地的父母和孩子难免要忍受思念之苦,而春节恰好为 家人团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乡亲们习惯称春节为“过年、因此,人们也总 是盼望着早点过年。传统节日的习俗往往在民风淳朴的地方更能得以保持。我的老家交通闭塞, 人们一直过着朴实简单的务农生活,尽管不少年轻人在外务工,但是,春节将近 之时,人们一回到家乡就能立刻切换模式,一身棉衣棉裤和草鞋的标配,一口地 道的乡音,总能拉近人们之间的亲切感。安徽人大多勤劳朴实,这点在徽商的特质上已经有切实的体现。生活在农村 的安徽人更是一辈子辛苦操劳,祖辈老人的经历是典型的安徽农村人们一生的生 活写照。他们早已习惯性地去扛起生活的重担,只是为了能给儿孙盖房娶妻,常 常粗茶淡饭,过着清苦的生活。然而,春节的到来则一改人们平常节俭的生活, 临近腊月,一股隐秘的兴奋与喜悦就已经开始酝酿,人们的脸上有微笑和轻松, 眼睛里也充满希望。平常沉静荒凉的小村庄也开始重焕生机,似乎在为年节的庆 祝蓄势待发。(二)踏上归程为团圆农历十一月份,人们就在筹划着买过年回家的车票,“春运”也是中国的特色 现象,临近春节必定会兴起返乡热,这足以显示出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占据的 重要地位。“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很多中国人身体 力行的观念,辛辛苦苦打拼一年,不管有多少收获,人们都会做好准备回家过年, 即使摩肩接踵、在人海里摸索前行,那份回家团圆的切切赤子心也会驱使人们克 服各种困难,奔着一个目标坚持前行,因为只有回家同祖先与亲人一起过年,人 们才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坚固的精神依靠。三、阜阳春节习俗概要(一)风风火火迎新年十二月份也就是腊月,这时才真正进入了春节的筹备阶段,“年味儿”也越来 越浓。古代会有隆重的“腊祭,要论逢年过节的主要庆祝形式,美食佳肴定然是 必不可少的。(二)美食佳肴的准备1 .以“炸”为主的年货皖北的乡村因是旱田,主要种植小麦,食物也以面食为主。春节前每家每户 都要炸“麻货儿,炸鱼、肉和糖糕。人们之所以不辞辛苦地准备很多年货,其一 是因为人们想借着过年的机会多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辛苦一年的一家人。另一个 原因则带有一点神秘色彩,据老辈人说在腊月里准备的东西不会像平常的东西那 么容易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较“主贵”,这也足以显示出春节的独特之处。“麻 货儿”是我们家乡为过年而准备的独特美食,每家每户都会在腊月炸几十斤面的 “麻货儿,炸“麻货儿”的工序比较繁琐,常常需要三四个人一起完成。第一步: 和面。这个过程是要求体力和技术兼备。因为要和几十斤面,所以,即使在零下 几度的冬天,也会让人累到出汗,同时,面的软硬程度和咸淡也要求和面者准确 把握,它会影响到“麻货儿”的最终成色。为了让它的口感更佳,人们会在面里放 上鸡蛋和芝麻。和好的面要等它慢慢长开,中间可能还需要接面。第二步:盘条。 这道工序至少需要两个人。一般会先准备好一个大盆,里面倒上油。一个人把之 前和的面搓成细房的条状,另一个人则把面条一圈圈盘起放在油里面养着,为了 尽快完成工作通常是两个人搓面。冰凉的面在手里面揉捏穿梭的感觉也很奇特, 为了防止面断开,手的力度也要很好地控制。第三步:炸“麻货儿”。这才是真正 的重头戏。这道工序至少需要三个人。一个人负责烧锅,一个人“逛面”,第三个 人则负责炸。大家都喜欢烧锅的活儿,因为冬天能靠近温暖的火是件幸福的事, 遗憾的是小孩子们是不能胜任的,因为火候的大小直接关乎到成品的色泽。“逛 面”也是个技术活儿,有经验的人都能自制工具,把在油里养好的面一圈圈逛起 拉直,然后交给炸的那个人。看着在油锅里翻腾的面,总是很期待它以“高颜值” 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工序虽然繁琐,勤劳的家庭主妇总能一个人胜任所有的过 程。尽管每家都会炸,人们还是会送给左邻右舍让大家品尝,为的是能让彼此尝 尝鲜或者相互学习改进。从小到大,我们几乎每年都能品尝到不同粗细和口味的 麻货儿。另外,为了图吉利,炸“麻货儿”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小孩子在旁边走 动说话的,小孩子的一句“我渴了”或者“我饿了,想吃麻货儿”从大人那里得到的 回应总是不受待见的,结果是毫无疑问地被赶出来。农村人们的忌讳和规矩总是 很多,做出来的美食要先敬灶神爷,并且要家里的年长者拿着许愿。这一切的事 情完成后,孩子们才被允许进屋品尝。2 .甜到心里的糕点“麻货儿”的口味一般是咸的,“糖糕”顾名思义是由糖做成的甜品,它的形状 是圆的,咬上一口外焦里嫩的“糖糕。嘴巴里顿时香甜生津,自然是很多孩子的 最爱。因此,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巴巴地等待着“糖糕”的出炉。在过年时,人们一 起吃圆圆的“糖糕”也正好映衬了的一家团圆、甜蜜的美好寓意。3 .“热情洋溢,的馒头临近过年,人们还会蒸很多馒头、糖包儿和包子,为了过年和年后待客吃, 因为乡下的集市会在过年期间停业休息,在这期间如有客人来拜访一时拿不出东 西来招待,所以,人们会在年前的筹备工作中预备充足的待客食物。人们会自己 做或者买来很大的蒸笼,蒸的数量很多,一般要蒸一天才能结束的。如果和的面 过硬,蒸出来的馒头很可能会裂开,人们也会说“我家的馒头太高兴了,都笑裂 开了“。蒸的馒头太多,一时半会儿肯定吃不完,人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存储 方法,把馒头放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同时放进一块燃着的磺在里面熏着。 看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馒头在那安静地睡着,人们愈发感到生活变好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小年,这一天会有人挨家挨户地送“糖坨”,人们希 望用甜到腻的“糖坨”给灶神的嘴抹上糖,能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以求 来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这也正映照了灶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和人们 “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美好愿望。过了小年,离除夕夜就更近了。年前的时间大多是按天计算的,人们甚至会奢侈到一天只忙一件事,把全部 的心思和兴奋都投入到筹备工作中,认真中满是快乐和满足。热情友好的乡亲们 会关心彼此的进度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淳朴的乡邻会趁着过年的空闲时间絮絮家 常,感谢大家这一年来的帮助,“远亲不如近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确实得到了完 美印证。在这样悠闲而又充实的时光中,仿佛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三十这一天。(三)贴春联、团圆守岁小镇集市是乡村生活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大年三十的集市一般是年前的最 后一个集,也叫“轰隆集' 人们会在这最后一个集上买些补充的年货。虽然整个 腊月几乎都在赶集,最后一个集一般也不会错过,总要去“扫荡”一番的,比如再 给孩子们买些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热闹的小镇集市上有闲逛的人们,也有开着 自家的电瓶车缓慢前行的。回到家就要准备贴春联了,贴春联的时候要保证家里 人都在家,不然就会被“贴门外”了。大家一起动手抹浆糊,贴春联,用“新桃”换 下“旧符”。长大后的我们会用老师教的对联"仄起平收”的知识装成懂得的样子来 帮忙贴春联,着实小小地神气了一把。春联是有讲究的,平常人家的春联都是大 红色很喜庆的,如果是不久前家里有人去世了,就要连续三年用水红色的春联, 这就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一个体现。另外,家里的男丁会在三十这一天带着纸和祭 物去“请”已故的先人回家过年,可见“团圆”的观念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关起门来一起守岁,有聊天的,有打扑克的,有看春晚的, 也有等着放鞭炮的。等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大家仿佛在比谁家先放鞭炮、起得早, 鞭炮声一个响过一个,小狗们也吓得无处躲藏,少数睡觉的人家也会被叫醒。大 年初一最妙的是下场雪,红色的鞭炮外衣落在雪白的地面上、树枝上、房顶上, 俨然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四)孩子“离家”过新年小孩子们总是还在不太懂事的时候就被“送给”了“干爸干妈,除夕夜从温暖 的被窝里被叫醒,然后在“好吃的”面前“投降”去别人家过年,小小的脚板踩在松 软的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是很多孩子儿时过年的深刻记忆,那种质感 往往会唤起孩子们的兴趣,如梦初醒般顿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说到过年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小孩子,每逢过年压岁钱是少不了的,还有新 衣服可以炫耀。口袋里装满了各样的瓜子花生糖果,就算不是小吃货也要“满载 而归: 如果是跟别人家过年的第三年,干爸干妈会给买一套新衣服,还会送一 副碗筷,意味着期限已满,以后可以不用去他们家过年了。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 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也要在以后的每年春节给干爸干妈送礼物。(五)走亲访友齐拜年吃过年夜饭就是大年初一了,人们会去给长辈拜年,常年在家的“空巢老人” 终于在这一天能有充足的时间得到儿女的陪伴。大年初一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 人们聊天谈笑时就匆匆溜走,这一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吃了四顿饭。年初二的“回门”算是一个特别的习俗,年前出嫁的姑娘要在初二回到娘家办 酒席。遇到姑娘们出嫁集中的年份,一家人可能是分身乏术的,有的需要别人帮 忙把份子钱带去。过年前后的酒席是很多的,人们喜欢把婚事安排在年前的好日 子图热闹,我们总能在新年期间吃到各种好吃的酒席。初三、初四才真正开始了走亲访友的征程,一年见不到一面的远房亲戚很可 能在几天内见了个遍。大人们会聚在一起谈一年的经历,孩子们则又开始了从陌 生到熟悉的玩耍。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要做“面叶子、为的是补“破五”,另一个特别 之处是:从年初一开始不能往外扫的屋里的垃圾,在初五这一天可以清扫出去了。(六)欢欢喜喜闹元宵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新年也一天天渐行渐远,如果把春节的范围说得广泛 一些,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是春节期间值得期待的。元宵节的习俗是老人给孩子 蒸“布袋,”刺猬”和"癞蛤蟆、出嫁的女儿会给父母蒸"老雁' 为了告诉人们父 母已经像暮年的“老雁”需要关心,也是中华民族敬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彰显和传 承。元宵节自然少不了灯笼,现在的孩子们会收到各种好看又好玩的灯笼,上一 辈的人曾自己动手用油纸做灯笼,那应该是一种有趣又难忘的记忆吧。元宵节过 后真的要跟春节说再见了,毕竟人们常说“过了十五,年就跑得远啦! ”,一家人 也就各回本位了,一年很长,在新年结束的那一刻又开始了对下一个新年的期盼。四、春节的文化意义与功能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彰显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中 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自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对春 节习俗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简要概括如下:第一,春节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契机。辛苦打拼一年的人们,在工 作和生活中会遇到不如意的地方,但总能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中淡忘一切的悲喜荣 辱,所以,就算是挤着“春运”的大潮,克服天气的阻碍也要回去和家人吃一顿“团 圆饭,亲情总能带给人温暖和拼搏的动力,家人的几句问候,甚至一个拥抱都 能为彼此蓄满未来一年努力奋斗的能量。第二,春节是辞旧迎新、除旧布新,寄予美好希冀的真情表达。春节年年有,关键在“新,字,新的一年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为了开启新 年生活做好心态上的预备。为了营造万象更新的气氛,人们总会添置新衣新物, 这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也是这一意义。唐朝小儿新年要 穿上艳丽的新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了这一情景:“燎火委虚烬,儿童炫 彩衣。”宋代,“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此外,年前的清扫 房屋、张贴春联,年后的祝福语吉祥话也是同样的目的,希望人们开启新年的好 彩头。/第三,春节是孝亲敬长、兄友弟恭传统美德得以呈现的契机。在当今中国社 会普遍存在儿女在外打拼,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的现象。年迈的父母虽能体恤儿 女生活不易,一般不会强迫儿女必须待在身边尽孝道,然而,老人们却不得不忍 受着挂念儿女的忧心和独自承担生活不便的双重苦楚。春节是难得的闲暇时光, 人们回到父母身边唠唠家常,说说知心话确实能给老人们心理带来些许慰藉。春 节期间陪伴老人、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是人们追求人文关怀的体现。第四,春节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助力。春节是中华民族重 要的文化标志和象征,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远在海外 的中华儿女也会心怀祖国、思念亲人,并且相约准时观看春晚节目。这是全球中 华儿女共同期待、共享欢乐的节日,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的特有形 式。春节期间的各种祭祀、娱乐和拜年活动等,是一个与神灵、亲友分享喜悦与 美好,普天同庆民族文化盛宴,春节被赋予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必须薪火相传 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风俗也千差万 别,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更是具有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功能,其在发扬民族 精神和增进民族情感方面作用尤为突出。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古老而 悠久的特色文明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 春节习俗在传承中也有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时俱进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机的动 力。因此,对待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我们采取加强对其优良习俗的研究和 继承的态度是可取的,这也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文化竞 争力。参考文献:口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 .石家庄经济学院 学报,2008 (4)2李翠华,春节文化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文化论坛,2014 (7)3段宝林,春节文化与民族精神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