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代诗歌阅读-2023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资源ID:72688749
资源大小:24.2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4古代诗歌阅读-2023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典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宿青草湖杜甫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宿桨依农事,邮签3报水程。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注】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应该写于登岳阳楼之后,系杜甫在晚年漂泊湖湘时所作。B.首联先“洞庭”后“青草”,点明了诗人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C.颔联写诗人停桨夜宿,驿馆报更之声清晰可闻,烘托出环境的寂静D.颈联写薄冰凌寒,冷气逼人,诗人望云月依稀,不知不觉已至天明。2 .王弼在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尾联中湖雁之“象”蕴意丰富,请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越中览古李白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注】,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1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托物言志,以墙头一枝独自盛开的红杏,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B.诗人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不免生出些许伤感和遗憾。C.尾联诗人联想到长安的杏花,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D.诗篇从眼前的杏花写到往年长安的千万树红杏,两相对比,更显今日凄凉。2 .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归燕词辞工部侍郎早季林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注】一作”下第后献主司”。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 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B. “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D.这两首都在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惭愧和失望,表现了无数士人 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2.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戎葵:即蜀葵,夏日开 花,有向阳特性。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体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时的感伤,所以他只能用高声吟咏楚辞来庆祝端午节。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2. “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 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鹃坞飞。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抒发了对古盛今衰的唱叹。B.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C.越中览古描绘了吴越战争的场景,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D.两首诗分别以“西江月”“鹏鸽飞”等亘古不变的景物来对照变化的人事。2 .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但写法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提分秘籍】1 .分析景物形象,描摹图景。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 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概述画面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清新秀 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根据诗歌的特点,其中的修饰语往往包括“时间(如初 春)”“地点(如江南乡村)”“景物特点(如清新秀丽)”等。2 .概括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见的氛围特点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 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答题时不仅要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 感产生的原因。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当然,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 要提炼出具体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懈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渤潴:渤海的古称。3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 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B.第一联先声夺人,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写“鸣弦辍弹”,巧妙地以弦 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C.第二联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D.第三联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 海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4 .本诗与宋代潘阖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 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徐。飞莲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释:此诗写于745年,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泗水: 水名。徂徒:山名。此诗是746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 指鲍照,均为南北朝文学家,世人并称“鲍庾”。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登临遍池台”的“遍”字可见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李杜二人结伴同游的足迹。B.李诗颈联不直接描写徂徒山色,而说海水有意映照衬托徂徐山,从侧面落笔更显生动。C.李白说“重有金樽开”,而杜甫却说“重与细论文”,可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D.杜诗颈联写的是二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却蕴含了二人彼此挂念之情,语言朴素隽永。2.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往来密切,感情深厚,这两首诗歌中体现出的对对方的情 感,同中有异。请对此进行分析。吸&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2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喷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g模拟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杨万里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眼边俗物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耀?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注】三吾:永州有涪溪、唔台和唔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 县丞。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 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曜:消瘦。爬沙:形容螃蟹行走 很迟钝。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依友人前作原韵所写,首句点明写作缘由,诗人在湘江月夜送别友人,渲染了离 别时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车马扬尘的细节真实可感,送别时间虽不长,却可见二人 友情之深厚。C.第三句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突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第四句表达对友 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D.颈联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反衬出友人高洁风雅;“何似耀”传 达出对朋友的关切。2 .南宋张镒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 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二、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宋刘辰翁轻衫倚望春晴稳。雨压青梅损。皱绡池影泛红着。看取断云来去,似炉烟。愁春来暮仍愁暮。受却寒无数。年来无地买花栽。向道明年花信,莫须来。注释:刘辰翁:南宋末年爱国词人。他对专权的朝中贵权不满。宋亡后,他矢志不仕,回 乡隐居。皱绡:有轻微纹理的丝织品,此处指水纹。明年花信:来年花开时,春风先传 递来的消息。1 .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着轻薄的衣衫倚楼而亡,看雨后放晴的春景。枝头上的雨水将青梅压得低垂。B.略有涟漪的池水中倒映出被雨水打蕉了的红花。天上片片流云飞过,好似炉中升起的轻 烟。C.春天来了,愁;春天要走,仍愁。心中的苦寒难以道尽。D.近来窘迫,没有种花之地。还是跟东风打个招呼吧,明年就不要来了,免得知道花期将 近,自己也无花可赏。2 .本词上片写实景,下片入虚,由景到情,错落有致。请结合全词赏析。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趣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膻魅:泛指鬼怪。1 .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B.两首诗都以“水”寄情。C.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D.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2 .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1 .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 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A. “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 呼唤春归大地。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不 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 羡慕。D. “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送别 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E.春夜闻笛中一、二句写寒山笛声,三、四句写大雁北飞,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以人唤春归开始,以雁尽北飞作结,形象跳跃,寄寓得体,委婉而有新意。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 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张谷田舍储光羲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注】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碓(dui):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3n):庄稼 成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出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C.尾联的“自说”即“作者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富足安乐的生活。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喧” “倚”二字的妙处。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途中见杏花吴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