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屈原(节选)(第1课时).docx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 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 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 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 与追求。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 要求和同仇敌性的民族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 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2 .反复吟诵,体味戏剧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3 .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过程与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 味、理解文章内容。2 .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3 .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 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 .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2 .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 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 虑。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 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 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国殛(shGng)瘦削(xue) 稽首(qi)诡遹(juC)收揽(1加)景仰(ydng)伫立(zhu)睥睨(pi ni)非难(ndm)雷霆(ting)鞠躬(jU gong)唯众取宠(hud)2 .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收揽:招收延揽;笼络。非难:指摘和责问。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现代文 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 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面 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 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 起到了 “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三)了解屈原。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 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 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 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 传统节日端午节。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 响极大。(四)屈原剧情背景。战国当时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 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地要拆散两国联盟。秦国丞相张仪扬言要送美女给 楚怀王,人老珠黄的南后(郑袖)担心自己失宠,张仪趁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 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于是,南后(郑袖)伙同楚怀王侍臣靳尚设计,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致使楚怀 王大怒,将屈原免职。三、学习新课(一)认识戏剧。1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 式达到叙事目的。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音 乐剧、木偶戏等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 本。2 .戏剧的特点。(1)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 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 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 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 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 里反映出的矛盾冲突要更加尖锐突出。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 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 能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台词,是剧本的主要语言,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或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 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通过台词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 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 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 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 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 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明扼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 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3 .戏剧文学的分类。(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 相声剧。(2)按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5)按地域色彩不同,可分为京居U(北京)、沪居U(上海)、豫居IJ(河南)、吕居U(山 东、江苏)、川剧(四川)、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安 徽)等。(6)按演出形式不同,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明确: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对话:南后指使设计陷害屈原。第二部分: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 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借斥责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 的当权者。2 .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分别概括其作用。明确:第一处舞台说明: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与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为下文写靳尚和郑詹尹的丑恶行径和屈原对风、雨、雷、电的呼唤作铺垫。第二处舞台说明:交代人物出场。第三处舞台说明:暗示郑詹尹的心理变化,表现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第四处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 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受到 奸佞残酷迫害,但仍坚持真理的爱国者的形象。(三)诵读课文,感受形象。小组合作诵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结合相关语句,分析靳尚、郑詹尹和南后的 形象,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明确:靳尚、郑詹尹和南后三人的共同特点是邪恶、阴险、贪富求荣,他们 又各有特点:靳尚狡诈、郑詹尹伪善、南后狠毒。四、布置作业分角色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