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上好课】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docx
-
资源ID:72691669
资源大小:24.0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上好课】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docx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学习目标】L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2 .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3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1 .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2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过程】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以下任务。1 .了解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 历访道时足迹普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 称其为“山中宰相”。2 .掌握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 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3 ,了解背景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 谢中书。南北朝时,政局动乱,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 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说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抚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4 .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i),沉鳞(lin)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u)其奇者。5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夕日欲颓颓:*(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 (3)晓雾将歇歇:(4)沉鳞竞跃竞跃: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探究案阅读答谢中书书,探究以下问题。1 .梳理文章结构。答 谢中 书 书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热爱自然沉醉山水具体描绘山林之景仰视:俯视:清流见底平视:,晨昏之景早晨:,猿鸟乱鸣黄昏:,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2 .请简要概括文中的山川之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质疑案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 标注在课本上。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以下任务。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 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 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2 .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 诗案二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 “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 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 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3 .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相与步于中庭相与:(2)念无与为乐者念:(3)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4)水中藻、存交横交横:(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探究案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探究以下问题。1 .梳理文章结构记 承 天 寺 夜 游记叙中庭赏月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达观处世惆怅悲凉地点:起因:描写庭下月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抒情月下感叹?O2 .分析本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说说带给你怎样的美感。3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 人”的理解。三、质疑案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 标注在课本上。点拨要点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预习案5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颓:坠落(2)交辉:交相辉映(3)歇:消散(4)竞跃:竞相跳跃(5)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6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 底。(2)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 水面。(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二、探究案阅读答谢中书书,探究以下问题。1 .梳理文章结构答 谢 中 书 书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热爱自然沉醉山水具体描绘山林之景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晨昏之景早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黄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缤纷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3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一、预习案4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相与:共同,一起(2)念:考虑,想到(3)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交横:纵横交错(5)盖:大概是(6)但:只是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3)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二、探究案1 .梳理文章结构记 承 天 寺 夜 游记叙中庭赏月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达观处世惆怅悲凉地点:承天寺起因:月色入户描写庭下月景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抒情月下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 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3 .“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 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一一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黄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一一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 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