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习惯与安全行车.docx
汽车驾驶习惯与安全行车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 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承受,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驾驶习惯就是机动驾驶人在 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 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形成了驾驶习惯。笔者就 驾驶习惯与行车安全谈点自己的看法。一、不良驾驶习惯的主要表现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比较 严峻。近些年来,属于机动车驾驶人不良的行车习惯发生事 故所占的比例较大,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不重视养成出车前“三准备”(指身体、技术、 思想)的习惯。诸如体力、精力不充分,注意力难以集中; 对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与该次行车应注意的事项,不善进入 “驾驶角色二(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越线超车、钻来钻去; 占道、逆向行驶、不循规让行等等,即以自我的需要为前提。 这种状况反映出有些机动车驾驶人缺乏责任心与法制观念, 与其人格气质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三)粗心大意的习惯。观察道路、行人和环境因素不 细致,判断情况不准确,从而导致看错或未能看清路面宽窄、 道路标志、信号转换、车辆和行人的真正动态,即满足于“大 概二(四)凡事凭估计的习惯。没有养成确实掌握各种运动 要素的习惯,常以主观愿望或侥幸心理驾驶车辆,如车速控 制、跟车、会车、超车、转弯等,凭自己的感觉或片面的经 验,缺乏人、车、环境都在运动变化的概念和应采取的相应 安全操作的措施,驾驶规范意识薄弱。(五)行车图快、遇事急躁的习惯。为图省事跑过线、 走捷径;不愿多想已方与彼方不同的处境与困难,缺乏“主 动避让”的精神;凭自己的直觉,因而经不起意外事件的“刺 激“,易冲动急躁。(六)容易分心的习惯。如爱聊天,爱回味那些让自己 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的生活事件,容易被一些与驾驶信息无 关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心神分散,注意力难于集中等。以上 所列的六种不良行车习惯,是对安全驾驶具有严重影响的不 良习惯。二、良好驾驶习惯的特征良好的驾驶习惯,是在一系列与道路交通法规、职业道 德和驾驶操作规范相适应的协调机制作用下形成条件反射 才养成的。具有六种良好的驾驶习惯,其基本特征是:(一)忠诚于驾驶安全责任的特征。即以确保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为已任,面对人、车、路、环境各种矛盾与冲突, 能够泰然处之,做到不争不抢,预控在先,主动避让,甚至 忍辱负重,顾全行车安全。(二)保持人体良好机能水平的特征。实践证明,人在 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是不易出错的,但如果人的机能水平低下, 诸如疲劳瞌睡、情绪失控,人体正常的机能变形变态,则有 可能付出血的代价。对此,机动车驾驶人行车前必须重视和 保持自身良好的机能水平,有充分的体力和精力,善于进入 驾驶角色,保持平稳的驾驶心态,经常性地自我提醒,控制 自己的情绪与无名火,任凭风浪起,稳坐驾驶台。(三)善于识别各类驾驶信息的特征。1 .善于及时发现需要的驾驶信息,正确处理注意集中与 转移的协调性,即注意力既要围绕道路前方的道路情况,又 要顾及其它方位一些重要的驾驶信息。所谓需要的驾驶信息, 包括驾驶节奏的调控、操作程序的变更、避碰预控措施的选 择等所需要的驾驶信息。例如驶经视盲区、转暗弯、会车、 交叉对遇、混合交通等复杂路段,必须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 以防意外发生时而措手不及。2 .善于识别一般与特殊的驾驶信息,同一种驾驶信息的 出现,可能源于不同的性质,因而对其处置也不同。例如“跑 偏”的成因,就有前轮侧滑、后轮侧滑、制动时四轮的制动 力或阻力不平衡、重心偏向一侧、转向系统有故障等,切忌 凭直觉盲目打方向,必须具备相应的特殊思维智慧和特殊处 置技巧。只有充分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运用一般 的规律。3 .善于把握驾驶信息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机动车驾驶人 面对人、车、路和环境等各种比较复杂、多变的交通信息, 就需要在大脑储存、建立相应的处理这些信息的意象、意念 和它的联系网络,任何一种意象、意念的再现,都要依靠相 应联系网络信息渠道的接通,以防丧失处置时机;其次,对 交通信息的认知,要到达整体性的境界。也是驾驶人能否摆 脱单凭直观思维的局限与束缚的标志。比方,行人违章横穿道路,无非存在三种情况:突然横穿、突然站住、突然后退。 这就是对避碰行人横穿马路的一个整体性交通信息。(四)、具备反应动作恰到好处的能力。所谓“恰到好 处”,是指人体视觉、听觉等“感受器”与四肢运动器官的 肌肉、腺体等已建立了良好的协调机制:反应动作迅速,大 脑皮层一旦确认某种交通信息,系列的反应动作便已至U位, 能够迅速执行大脑皮层处理某种交通信息的指令;反应动作 准确,诸如转向提前量或回程量时机适宜,档位操作的柔和 感和连贯性比较顺畅;操纵动作不过量,充分表达了操作的 果断性与自如性;人体反应动作的反应机制比较完善。对某 种驾驶信息或意外事件的处置,此一时处理准确,但彼一时 则有可能出现意外。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应变操作能力,留 有应变处置的余地,确保关键时刻一步到位,做到万无一失。(五)保持驾驶思维双重性的特征。机动车驾驶人应在 目标识别、判断、应变等环节都应具备双重性思维,防止单 重性决策,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 .凡事多想万一的能力。行车过程中不怕一万,就怕万 一。“万一”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使人出乎意料、措手不 及、六神无主、忙中出错,要求机动车驾驶人在选择较佳操 作方案的同时,还要有防患意外事件发生的应变对策,即使 多次没有遇到“万一”,也应有两手准备,防患于未然。2 .防范在先的能力。一些经验丰富的驾驶人,并非没有 遇到那些意外事件,这并不是他们的运气好,而在于他们能 预控在先,防患能力强,有效地处置或防止了事故的发生。3 .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经验的能力。当前车祸猛于虎,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与人的思维方式有 关:单重性思维者唯我独尊;双重性思维者知己知彼。只有 不断地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才能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有位名人说过“世上有三种人:不走弯路,不交学费的是第 一种人;吃一堑,长一智的是第二种人;吃一堑也不能长一 智的是第三种人”。总之,不良的驾驶习惯,是安全行车的大敌。只有经过 不断的锤炼,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才能减少和杜绝道路交 通事故的发生,确保行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