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猫(第2课时).docx
-
资源ID:72700629
资源大小:11.6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猫(第2课时).docx
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继续学习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的方法。2 .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合作探究】一、细读课文,定焦第三只猫1 .默读第15、16段。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儿 块” “忧郁”“懒惰”。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 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 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 厌恶的程度。2 .学生自由诵读第1729段。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 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 “蒙冤”“受 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 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 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3 .学生齐读第3034段。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 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用了 “难过” 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 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 “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二、精读课文,品味体验情感4 .找出自己认为作者情感浓厚的句子,体会“我”的情感。按照理解填充句子:“读,我体味到"5 .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 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于课文的主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6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 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 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 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7 .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 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 点。师小结: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 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 严丝合缝.条理清晰。三、联系生活,诗意表达以“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为题,谈谈能否从中受到某种生活的启示,口头 作文。【课堂展示】合作探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