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听书《复活》导读.docx
每日听书I复活文学经典,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总结它们集中表达在聂赫留多夫这个人物身上。首先来看"不以暴力抗恶”这个原那么。小说的最后一章,聂赫留多夫翻开了福音书, 想明白了,要想把人们从惨不忍睹的罪恶中拯救出来,"既不能惩罚别人,也不能使别人改 邪归正"。这是为什么?在聂赫留多夫看来,惩罚有罪的人,不仅没有减少罪犯数量,反而 还会增多。因为除了犯罪的人,还多了一批审判、惩罚别人的罪犯,”就是那些审判官、检 察官、侦讯官和狱吏”。这也表达了托尔斯泰对暴力的思考。他认为,暴力是最主要的恶, 用暴力来对抗暴力,相当于用恶抗恶,这样是无法消除恶的。那么,怎么才能对抗恶呢?靠"道德自我完善"。聂赫留多夫的“复活",充分表达了"道德 自我完善”这个原那么。他从一开始的放纵情欲、享乐堕落,到认清自己的罪恶。替玛斯洛娃 奔波时,他又看清了贵族阶级的罪恶。最后,他通过福音书懂得了,世界上没有无罪的 人,真正的救赎之道就是要"永远地、无数次地饶恕一切人"。由此,聂赫留多夫不仅由恶向 善,他也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走向了博爱。博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爱自己,爱别人, 爱仇敌,爱一切人。在托尔斯泰看来,爱是人生的唯一的、最高的法那么。只要所有人都相亲 相爱,一个道德完善,没有暴力的大同世界就会出现。聂赫留多夫的心路历程,几乎就是托尔斯泰晚年痛苦思索的投影。聂赫留多夫精神复活 的过程,也是托尔斯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要求自己实现道德完善的过程。与聂赫留多夫一样,托尔斯泰也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父亲过世时,给他留下了房产和 几千英亩土地,几百个农奴。托尔斯泰从小就习惯了庄园主式的生活,他也喜欢这种养尊处 优的生活。青年时代,他一边过着俄国上流社会奢侈放纵的生活,一边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真 实的言行,进行自我剖析。托尔斯泰一度沉迷赌博,欠下了大量赌债。1855年时,他输掉了自己最心爱的房子。 他在日记中说:"我觉得写作毫无意义,我对自己感到恶心,我想忘了我的存在。"他开始厌 恶自己过去的生活,那些吃喝嫖赌宴乐无度的日子。随着年龄增长,他看到自己的生活与底 层农民的生活之间强烈的反差,良心备受折磨,良知开始苏醒。到了 19世纪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精神危机。根据他在忏 悔录中的记述,他发现,过去为他的生活提供价值支撑的事物,比方,家庭幸福和艺术创 作,突然间变得毫无意义。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无法给他带来慰藉,东正教的压迫性让他完全 无法接受。在困惑和迷茫中,托尔斯泰突然间意识到,他可以在贫穷却质朴的俄国农民那里 安放自己的信仰。他想要走到农民中,放弃自己的特权,像农民一样,过着一种基于农事劳 作、友爱,充满道德真理的生活。晚年时的托尔斯泰,曾经把自己的一生,划分成三个时期:34岁之前,他只为自己的 欲望活着,这些欲望包括吃喝、狩猎、虚荣;此后,他开始关注他人以及人类的福利,但这 种关注一度寂静;在最后的一个时期,他开始关心整个人类的命运,主张不要用暴力来抵抗 邪恶,要实现道德自我完善,要以博爱精神来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友爱。从艺术角度来看,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大量引用福音书,借聂赫留多夫之口进行道德 说教,这样的做法有点生硬。不少评论者都因此认为,这让复活本身降低了艺术性,不 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水平高。但是,不管复活中有多少瑕疵, 都无法掩盖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的伟大。托尔斯泰用精细入微的手法,描绘了聂赫留多夫看到、 接触到的人物,这些人的样子,反而构成这部作品中最有生命力的局部。聂赫留多夫遇到的那些罪犯、狱卒、法官、将军、贵族,他们的行为、语言汇集成了一 幅关于当时俄国社会的全景图,他们所反映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远远超过了一个堕落 贵族的精神"复活”的故事本身。比方,聂赫留多夫为了玛斯洛娃和其他犯人奔波时,他的视 线,能够让我们看到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政府各级行政官员的样子。上至直辖一方的将军, 下至看守监狱的狱吏,几乎个个麻木不仁、冷酷无情,他们都已丧失了仁爱和同情,让人不 寒而栗。除了反映俄国社会环境,复活中关于人性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巨大的 思想张力。这样的思想张力除了来自托尔斯泰对俄国社会问题的痛心疾首,更主要的是来自 他对自己的质疑。托尔斯泰曾在忏悔录中表示,虽然他的生活在普通人眼中堪称完美,但在他心中一 直有个难解之题。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他得出的结论很绝望:"生命 是邪恶而毫无意义的。"他观察发现,跟自己处境相同的人,都得出了类似的答案,也同样 感到绝望。他还发现,同样认为"生是恶”的人,会用4种不同方式逃避问题。有的人会用无知逃避 绝望,就像被抛弃后走投无路的玛斯洛娃一样,既然无法理解当下的生活,那就干脆视而不 见。有的人,那么会用享乐主义来逃避绝望,就像觉醒前的聂赫留多夫,发现追寻生命意义无 果,那就干脆堕入享乐主义中。还有的人,采取的逃避方式是摧毁生命。托尔斯泰一度认为, 这是最有价值的逃避方式,还企图模仿。最后一种逃避方式是软弱,就是意识到了生命没有 意义,可又不敢自杀,紧紧抓住生命不肯放手。托尔斯泰说,自己就是用软弱来逃避的那类 人。但他最终醒悟,只有依靠某种超越理性的信念,"生”才有了真正的意义而在托尔 斯泰看来这就是宗教。这个思想反映在托尔斯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创作,所以, 在复活中,聂赫留多夫最终通过福音书彻底实现了精神"复活”。虽然托尔斯泰最终依靠宗教走出了"生是恶"这个困境,但是,我们把宗教换成其他可以 称之为“信仰"的事物,或许都能成为"生命到底有何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复活这个在 一百多年前带有说教意味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会被人不断地讨论和解 读。因为它不仅仅在呼唤人们回归人性和道德,更多的还在引发人们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社 会生活中,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自己的信仰。结语复活这部小说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但他晚年时,选择成为布道者,而不再是文学 家。因为,他经历了世界观转型,所有的创作都要用来宣扬他的托尔斯泰主义。这个理论的 主要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自我道德完善""博爱"。能够集中表达托尔斯泰主义的作品,就 是三大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复活。复活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佳作,它的主题是: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 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小说的两位主人公,玛斯洛娃和聂赫留多夫,都在精神世界重获新 生。玛斯洛娃因为被聂赫留多夫勾弓I,被迫陷入堕落的生活,还被人诬告成杀人凶手,但她 在监狱生活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念,她从革命政治犯的身上看到,原来生命的意义不只 在于个人的享乐。聂赫留多夫被玛斯洛娃的冤案震慑,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恶,在帮助玛斯洛 娃和其他犯人翻案时,聂赫留多夫看到了底层人民遭受的苦难、贵族官僚的冷漠和罪恶,他 最终在福音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道。聂赫留多夫的精神"复活”过程,不仅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也让我们看到了晚年 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他出身于俄国贵族阶级,一度被自己的欲望支配,但后来,他开始走 出贵族阶级的圈子,走进普通农民生活,关注其他人乃至全人类的福利。他原本认为"生命 是邪恶而毫无意义的",但他没有被这个答案困住,而是通过继续思考,走出了这个困境, 领悟到:只有依靠某种超越理性的信念,"生"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希望今天这部作品,以及 托尔斯泰的思考,对你能有启发,帮你更好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撰稿:黄昱宁工作室转述:杰克糖脑图:刘艳导图工坊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这本书能为你1、拓展视野。带你了解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创作特色,为什么他的创作被称为"最清醒的现实 主义?2、引发思考。人类的生存意义是什么?这道难题困扰了列尔斯泰的一生,但他找到了自己 的终极答案。他的答案,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启发。适合谁听1、对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感兴趣的人。2、想要了解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思想、世界观的人。书籍信息:书名:复活原作名:BocKpeceHuie 俄列夫托尔斯泰译者:安东、南风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2011-1-1页数:516定价:25.00元装帧:平装丛书:译文名著精选ISBN : 9787532752409内容简介本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斯洛娃,使 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 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波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 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 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 ,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 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 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 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 1855年参加 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 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 作:自传体小说童年( 1855 ),少年( 1857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 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 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 1857 ) 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 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 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表达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 18521862 ) 之中。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 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 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 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 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 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 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1879 1882 )。80年 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 )、教育的果实(1891 ),中篇小说魔鬼(1911 )、 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 )、克莱采奏鸣曲(1891 )、哈泽穆拉特( 18861904); 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 ),特别是1889 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 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 学不朽名著之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 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复活陪审员玛斯洛娃 罐号聂赫留多夫被审判嗜押复足靖神“复活” 被玛斯洛娃冤案震慑牢狱生活让玛斯洛娃 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恢复对生活的信念从福音书中找到和政治犯西蒙松结合 自己的救赎之道表达了托尔斯泰对腐朽的社会“复活”的希望“未来会给出结论的”揭露社会现实俄国法制社会背后的现实情况佻国代用员制度:人人有权做陪审员产陪审员并不了解自己肩负的职责< 法官的主观意见会影响审问1法律工作者利用法律漏洞钻营,获取大量财富俄国东正教会的虚伪监狱的礼拜仪式俄国贵族阶级的虚伪通过聂赫留多夫 视角展现不以暴力抗恶暴力是最主要的恶¥惩罚有罪的人,并不能减少罪犯数量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道德自我完善“永远地、无数次地饶恕一切人”>博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一切人聂赫留多夫的心路历程托尔斯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要求自己实现道德完善的过程J引发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自己的信仰只有依靠某种超越理性的信念, “生”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长篇小说复活,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 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 今天解读的复活。他不仅用这三部长篇小说把俄国文学推向了新的巅峰,也征服了全世 界。1899年出版的复活,通常被认为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誉为19世纪 现实主义小说的佳作。它是晚年的托尔斯泰,经历了世界观转型后,创作出来的部头最大的 作品。这部小说表达了晚年托尔斯泰最重要的理论托尔斯泰主义,概括来说,这个理 论主要有"勿以暴力抗恶""自我道德完善""博爱"这些原那么。托尔斯泰是贵族家庭出身,生活养尊处优,到了晚年,他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甚至表 示,之前为自己赢来声名的作品都是不道德的。他决定放弃所有纯艺术意义的创作,此后的 作品都要用来宣扬托尔斯泰主义。换句话说,晚年的托尔斯泰从一个文学家变成了布道者。复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小说的标题点明了它的主题: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 力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小说的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案例:一个佃农的女儿在父亲死后, 被女地主收养。少女十六岁那年,被一个贵族青年勾弓I、抛弃。少女怀孕、生下了一个婴儿, 而后被赶出家门,孩子送去了育婴堂。少女被迫沦为娼妓。后来,她因为偷窃嫖客的钱物被 送上法庭,而当初勾引她的贵族青年,正是陪审员之一。贵族青年看到被告,受到强烈的震 撼,为了赎罪,他决定娶她为妻。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履行承诺,少女就因为感染伤寒病去 世。在复活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关系与真实案例基本一致,女主人公叫玛斯洛娃,男 主人公叫聂赫留多夫。托尔斯泰围绕着"复活”这个主题,讲述了这两个人在精神世界重获新 生的故事。不过,与原型故事不一样的是,玛斯洛娃并没有偷嫖客的钱,而是被人诬告为杀 人犯;托尔斯泰也没有让故事止步于审判结束,而是拓展了故事,在审判之后的情节加入了 一些戏剧性冲突。被人勾引而堕落的少女、突然良心发现的贵族,这样的设定,哪怕在1899年都不算新 鲜了。可托尔斯泰恰恰就是用这样老套的情节,借着男主人公聂赫留多夫的视角,他与社会 各个层面的复杂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事件,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积弊,让复 活成为公认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在解读中,我们会具体看到,托尔斯泰作了哪些揭露和 批判。创作复活,托尔斯泰花了十年时间,然而,他却不太满意。他曾对出版商说:"如 果把它修改到我能满意的程度,我或许永远也写不完;我必须将它交给出版者,只能让它这 个样子了。"文学界对复活的态度也比拟复杂,人们认可它的伟大,但也看到了不少瑕 疵。比方,小说中有些宣扬福音书的言论,没有和故事有机地融合起来,看上去会给人 一种生硬的说教感。托尔斯泰已经花了十年时间创作,为什么不多花一点时间修改,堵上那些"漏洞”呢?他 发表复活是想赚钱,他要钱有急用。当时,俄国有一群农民因为拒绝服兵役,遭到政府 迫害。加拿大愿意接纳他们,但是人数众多,缺少路费。托尔斯泰决定把正在创作的作品尽 快交稿,把稿费用来筹措款项。最终,这些农民成功到达加拿大。可以说,书名中的"复活”, 除了与故事情节有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意义。托尔斯泰帮助这些农民,不仅仅出于同情, 也和当时俄国东正教的高压垄断有关,相关情况也反映在小说中,我们稍后就会说到。好,今天的解读有三局部。第一局部,我们了解下复活的故事情节,两位主人公经 历了怎样的复活。第二局部,来看看,托尔斯泰在这部现实主义佳作中,揭露了怎样的社会 现实。第三局部,我们来看看,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 为什么会发生改变。第一局部接下来,我们进入复活的故事。复活的开头局部,被公认是全书中最好的片段之一。托尔斯泰用女主人公玛斯洛娃 被审判作为叙事的起点,比照了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展示了俄国不同阶层生活的巨大落差。故事一开始,玛斯洛娃穿着囚服被狱卒押解出来,她要赶很远的路去接受审判。而此时 的聂赫留多夫才刚起床,他穿着舒适的睡衣,想着自己复杂混乱的私生活。他准备以陪审员 的身份参加一场开庭。审判开始的过程非常拖沓。陪审员们大都心不在焉,他们并不了解自己肩负了什么职责。 庭长事前也没有仔细了解案情,他只想快点结案,好赶紧去和情妇幽会。审判开始后,聂赫 留多夫认出了玛斯洛娃,可后者却完全没有认出他。接着,托尔斯泰通过一段倒叙,交代了两位主人公过往的故事。原来,玛斯洛娃落到今天的地步,和聂赫留多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玛斯洛娃原本是农 奴的私生女,机缘巧合下,成为两位女地主的养女。在两位养母的教育下,玛斯洛娃有着虔诚的信仰。在东正教的节日复活节,她不仅祝福 了浑身癞痢的乞丐,还按照习俗和他互吻三下。这个情节,是全书中最有光彩的描写之一。 然而,聂赫留多夫的出现改变了玛斯洛娃的命运。聂赫留多夫是女地主的亲戚,原本是个淳朴善良的贵族青年。在女地主家留宿时,他在 欲望的支配下诱奸了玛斯洛娃。第二天,他丢下一百卢布,抛弃了玛斯洛娃。可他没想到的 是,玛斯洛娃怀孕了,还因此被赶了出去。玛斯洛娃的孩子,在被送往育婴堂的路上就死了, 而她在经受了很多凌辱和调戏后,流落到彼得堡,被迫以卖淫为生。一位客人被人谋害,玛 斯洛娃被牵连,成了杀人嫌疑人。而害她遭受这一切折磨的罪魁祸首聂赫留多夫,竟 然成了审判她的陪审员。很多往事都是通过聂赫留多夫的回忆来展开,他意识到,玛斯洛娃的堕落是自己一手造 成的。在小说中,托尔斯泰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展现聂赫留多夫的心理状态,他写道:"如 同一只在房间里做了坏事的小狗,主人揪住它的项圈,让它的鼻子去闻它的排泄物,小狗汪 汪叫,拼命后退,想尽量远离自己造成的后果,并将其忘掉,可不屈不挠的主人就是不肯放 开它。"不仅如此,聂赫留多夫还意识到,自己此前放纵、残暴、得意的生活,是卑劣、下 流的。在后续的庭审中,庭长极力卖弄小聪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拼命找存在感,导致原本就 不太清醒的陪审员们,更加无心审案。在聂赫留多夫的努力下,陪审员们一致同意,玛斯洛 娃是被冤枉的,但是到结案时,荒唐的一幕出现了。陪审员们只说,玛斯洛娃没有盗窃嫖客 的财物,却忘记声明玛斯洛娃没有杀人,于是,玛斯洛娃被判处杀人罪,将被流放到西伯利 亚,进行为期十五年的苦役。庭审过后,聂赫留多夫陷入忏悔中。玛斯洛娃的冤案震慑了他,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行, 精神开始"复活",下决心用行动来赎罪。他决定娶玛斯洛娃为妻,还要努力帮她翻案。如果 不成功,他就要陪她一同去西伯利亚服役。为什么聂赫留多夫会突然良心发现?他并不是天生的花花公子,他与玛斯洛娃相识时, 还是个纯洁的大学生。他离开玛斯洛娃,去部队服役时,因为受到其他纨绮子弟的影响,才 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堕落的聂赫留多夫发现,放弃道德约束以后,不仅日子过得更舒服, 他需要思索解决的困难也更少了,而且,他居然还会因此受到周围人的赞扬。但是,当他在法庭遇到玛斯洛娃之后,那些已经被他放弃的道德约束,重新回到了他身 ±o除此之外,聂赫留多夫也对自己生活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他看到了底层群众的悲惨处 境,认识到了自己所在阶级的罪恶。他决定在帮助玛斯洛娃之前,先把自己的土地全部还给 农民。但事情没有他想得那样简单。他费尽了唇舌才说服了农民们,把土地还给他们。归还 土地为什么还需要费尽唇舌呢?因为那时的俄国刚刚经历了农奴制改革农民是自由人了, 可土地却依然掌握在封建贵族或者新兴大地主手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变本加厉,这就导 致农民完全不信任地主阶层,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人平白无故给自己好处。想方法把土地 归还给农民后,聂赫留多夫不但没有因失掉财产而惋惜,反而感到摆脱了巨大的精神负担。之后,聂赫留多夫来到监狱与玛斯洛娃相认,向她忏悔,表示要帮她翻案,要娶她为妻。 可是,玛斯洛娃却显得有些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在聂赫留多夫一开始的忏悔中,都是以我" 为出发点,这样自我感动式的牺牲,虽然真诚,却无法让人感动。我们再来看玛斯洛娃的精神世界发生了什么转变。她一度对人生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 上帝、善良和爱情。然而,牢狱生活却让玛斯洛娃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念,恢复了内心原本的 纯粹,她的精神开始"复活”了。因为她在这里接触了一些政治犯,她发现,这些人中也有贵 族,他们为革命卖命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拯救被压迫的底层人民。她突然明白,生命 的意义不只在于个人的享乐。在与聂赫留多夫的接触中,玛斯洛娃也逐渐感受到了对方的虔 诚和善良。每次与聂赫留多夫见面时,她还会帮一些狱友向聂赫留多夫提出请求。完成玛斯洛娃的 托付时,聂赫留多夫这才发现,原来冤狱并不是个别现象。比方,一个年轻农民的妻子被地 主霸占,地主不仅把来寻找妻子的农民打了一顿,第二天还放火烧了自己家,把年轻的农民 诬陷成带有政治目的的纵火犯。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因为聚在一起读福音书时谴责了教 会,就被判了流放和苦役。为了帮玛斯洛娃翻案,完成其他犯人的请求,聂赫留多夫不断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行 活动,但是事情越有进展,他却越感到郁闷。修正一个明白无误的错误,明明是一件正当的 事,他却不得不通过走后门、托关系这样不正当的途径来实现,否那么哪怕当事人再有道理也 没人理会。如果没有贵族帮助,这些遭受冤屈的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奔波得越多,聂赫留 多夫越是清楚看到,俄国贵族阶层的丑恶嘴脸。这些贵族阶层,有一局部已经衰落,有一局部还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肆意放纵自 己的欲望,践踏道德仿佛是一种值得炫耀的特权。他们就像"一杯毒药,这毒药会令人难以 发觉地毒害周围的一切"。这样的生活,其实也正是聂赫留多夫之前乐在其中的。尽管聂赫留多夫四处活动,他所托的每一个人都成认,玛斯洛娃遭受了冤屈,但是依旧 没能翻案,玛斯洛娃将如期前往西伯利亚服役。聂赫留多夫决定放下一切,陪玛斯洛娃去西 伯利亚。如果说,聂赫留多夫一开始是为了赎罪才决定和玛斯洛娃结婚,这时,他已经再次 爱上了精神上重生的玛斯洛娃。在流放途中,有不少犯人因为不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倒毙身亡, 负责押送的狱卒,以及他所遇到的贵族的冷漠态度,都让聂赫留多夫对统治阶层和制度彻底 失望。随着流放队伍的行进,故事也迎来了尾声。在小说的第一稿,原本的设定是聂赫留多夫 和玛斯洛娃结婚,聂赫留多夫跟随玛斯洛娃定居西伯利亚,开始写书。但托尔斯泰放弃了这 样时'大团圆",改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结局:玛斯洛娃没有嫁给聂赫留多夫,而是和政治犯 西蒙松结合,与那些为被压迫人民斗争的人站在一起。聂赫留多夫那么是从福音书中,找 到了自己的救赎之道:”要永远地、无数次地饶恕一切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罪的人,因此 也就不可能去惩罚别人和改造别人。”这样的结尾,其实也表达了托尔斯泰对腐朽的社会"复活”的希望。复活的方法,就是把 聂赫留多夫的领悟推广到每一个人,不过这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方法,托尔斯泰也在故事的最 后一句指出:"未来会给出结论的"。第二局部我们刚才一起了解了复活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托尔斯泰的创作被视为"最清醒的 现实主义",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尔斯泰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以及,他在 小说中作了哪些批判。我们知道,托尔斯泰在1889年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在19世纪80年代初,激进的革 命派,认为沙皇在推行农奴制改革时还不够坚决,就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可是,沙皇 统治阶级并没有因为这次刺杀行动而土崩瓦解,也没有因此妥协从而加大改革力度,导致许 多进行到一半的社会改革大幅度倒退。亚历山大三世继任沙皇后,开始在全俄范围内安插密 探,以各种理由大肆搜捕革命人士,加速了后来革命的爆发。可以说,复活的故事背景, 正是沙皇统治阶级对底层百姓压迫最重的时候。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的见闻,以白描般的手法,展示了当时俄国法制社会背后 的现实情况、东正教会的虚伪以及俄国贵族的虚伪。先来看,俄国法制社会背后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拿玛斯洛娃庭审时被错判来说,整件 事可悲又可耻。这一幕法庭闹剧,能让我们看到当时俄国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俄国在结合了许多国家法律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俄国陪审员制度。法庭上一共有三位 法官,其中有一位是庭长,法官不仅要负责维持法庭秩序,还要直接负责审理案件。另外, 还有十二名与原被告无关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所有人不管出身,都有资格成为陪审员。不 管是农民还是贵族,都有权利去评判一个人是否有罪。在当时的俄国,能有这样的陪审团,是值得肯定的进步。然而,其中也有很多弊端。一个是,陪审员并不了解自己肩负了什么职责。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很可能不清楚自 己的职责,甚至还有人搞不懂,法官在审问嫌疑人时说了些什么。而受过教育的贵族来参加 庭审,只是因为不履职就会被罚款,他们只希望快点结案,丝毫不关心事实究竟如何。还有,法庭上的审问完全由法官主导,可法官又不参与判决,这就让法官的主观意见, 成为审问的关键影响因素。举个最夸张的情况,如果法官觉得案情很清晰,他甚至可以不审 问,在公诉人陈述之后,就直接让陪审员作出判决。另外,俄国出现了一批通过利用法律漏 洞钻营的法律工作者,他们利用群众对法律的无知,获取了大量财富,受害者里除了农民, 还有不懂法律的贵族。这些人把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中,用法律为自己的私利服务,他们甚至 以此为荣,认为钱和地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玛斯洛娃在监狱生活时,看到了为罪犯举行的例行礼拜仪式。这一段描写,展现了俄国 当时东正教会的虚伪。监狱的礼拜仪式每周日都要举行,整个过程就像一场闹剧。教堂修建 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而犯人们却衣不蔽体、身上的锁链叮当作响。司祭想要抚慰囚犯的心灵,就用古怪的假嗓子机械地重复赞美词,声嘶力竭却毫无慈悲 的胸怀。他并不相信那些赞美词会对犯人的灵魂有益,他相信的只是他必须相信这个信仰。 而大局部犯人明明不理解司祭的话,却认为自己听了司祭的赞美词能让自己在今生和来世都 能获得好处。至于俄国贵族阶级的虚伪,更多是通过聂赫留多夫的视角展现。比方,他见到了一个管 理彼得堡监狱的老将军,这个将军"把男女政治犯关进单人牢房,要让这些人在十年之内死 掉一半,一局部精神失常,一局部得肺结核病死,一局部自杀"谈话中,聂赫留多夫提到, 政治犯们在监狱里的处境十分艰难。老将军却说,自己为犯人提供的条件很舒适,是其他监 狱里少有的。还有,聂赫留多夫觉得姐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去西伯利亚之前,他对姐姐说,要 把除了土地之外的其余财产留给姐姐的孩子继承。姐姐嘴上说着"请你别说这样的话",但是 聂赫留多夫却发现,姐姐其实很是开心。其实,托尔斯泰并无意夸大事实或是追求喜剧效果,但是俄国社会现实的荒诞实质,让 真实描写产生了挖苦效果。正是这些挖苦所产生的力量,让聂赫留多夫在内心开始怀疑自己 所属的贵族阶层,乃至整个俄国的统治制度。第三局部晚年时的托尔斯泰,从文学家变成了布道者,他要用作品宣扬托尔斯泰主义。第三局部, 我们就结合复活来具体看看,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这位文学大师的 世界观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前面说到,托尔斯泰主义想要传达三个理念,"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