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刑事心理学笔记.docx

    • 资源ID:72712189       资源大小:80.66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刑事心理学笔记.docx

    刑事心理学笔记教师:陈和华前言中国人有两套文化传统:威武不能反一一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兼爱天下独善其身考试相关一一闭卷1 2 0分钟期末考试题型:题型所设题数共计总分备注单选题1 01 0名词解释412不同犯罪人的心理特性、变态人格。 惊吓效应、激情犯罪辨析题1040命题是否对的并说明理由简答题318论述题11 0案例分析110什么案件心理动机对立认知f寻求解决一改变认知T人有基本认知一改变另一种行为的见解一对其犯罪行为影响产生 作用。2、不良行为习惯3、社会学习二、外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犯,如师涛)2、经济因素1)绝对剥夺2)相对剥夺如何防止由贫富差距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增强乃至犯罪?一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可学习那些均贫富的高福利国家【如欧洲与日本】;二是提高社会成员容忍 贫富差距的能力【如美国】。美国人可以容忍贫富差距的因素: 美国人相信美国人给个人提供了机会,而不是现成的果实,这是“美国精神”的核心;美国人之所以能保持他们对自己的社会的这种信念,一大因素是他们可以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美国的富人在这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中获胜后,自然赢得了机会的尊重,而他们也将一些 财富回报社会。3、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因素不良社会风气的大影响:没有良好的分派机制与预期机制破窗理论 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了 假如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有也许受到某 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 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护花原理 心理学家威尔逊提出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专心灵的美丽去维护,你欣赏了别人品格的美丽和高贵,他必然就会以等价 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4、刑罚效应因素犯罪人是“法盲”吗?任何人,只要其神智正常,必知道犯罪的法律后果,必知道别人的生命是不可以随意剥夺的,别人 的钱财是不可随意“拿取”的。关于“次道德”问题:【现在忽略了对其的宣传力度】(1)次道德:违法者在实行不合法行为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别人减少损失的“行为准则”。(2)从维护人民利益出发,对“次道德”不应采用否认态度。应当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在特定人群中提倡(3)提倡“次道德”。会使伤害无辜的恶性案件大大减少,有助于社会稳定(4)提倡次道德与现行法律完全一致(5)提倡次道德,并不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可,丝亳不影响法律对犯罪行为的打击,但是却能让整个社会大受其益5、家庭因素、2)教育方式不妥A.溺爱纵容;B.专横虐待;C.规定不一致。2)教育方式不妥A.溺爱纵容;B.专横虐待;C.规定不一致。1)教育思想错误A.不能吃亏,不用诚实;B.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C.努力就会成功。3)家庭残缺,缺少温暖易导致孩子犯罪的三点:、 创伤(苦难):如“家庭结构不全”=家庭功能不正常n缺少温暖n恐惊不安、自卑二过度补偿=精神失常、社会抵抗;失败:盼望不妥=压力大=挫败感=愤怒、怨恨=袭击;人际关系。6、学校因素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甚至故意无意地教学生撒谎;教育制度和方法上:使学生缺少尊严,令学生的学校生活痛苦不堪,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心态就此形 成:A:制度设计上的偏向B:教师爱心局限性C:教师缺少使学生快乐、使学生纠正错误、缺陷的手段和方法。火罗森塔尔效应:随机抽取的人被贴上标签,其思维定势,让人自认为真的很灵,所以要好的心态。7、工作环境因素 8、居住环境因素9、人际交往因素I 0、职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1、地区因素2、季节因素3、时间因素 4、自然灾害因素(三)情境因素1、侵害对象(1)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受犯罪侵害的也许,但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又不同。这与犯罪人选择作案 的对象有关:犯罪诱惑性和犯罪安全感。【当一个人算计犯罪成本的收益问题时,有风险存在他还去,其在理性选择时,只能说明其自控力不强,并非说明其非理性,其侥幸心理来自自控力的局限性,反复被害的因素:“又有诱惑又安全”】(2)有两类人相对更易受到犯罪侵害:有特定服务和职责以及特定身心特点者有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以及轻率不谨慎表现者2、现场其别人3、现场条件和气氛4、犯罪机遇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学说)(三)体格类型论(四)血型说(五)染色体说(六)内分泌说(七)脑电波说二、社会学理论(学说)一、生物学理论(学说)(一)颅相学和骨相学(二)遗传说家族史研究分开抚养的双生子研究收养子女研究(五)条件反射论(六)社会学习论(七)标签论(五)条件反射论(六)社会学习论(七)标签论(一)文化冲突论P48(二)亚文化群论(三)不同联系论(四)模仿论三、心理学理论(学说)(一)挫折一一袭击理论1、关于挫折和袭击【美】耶鲁大学心理学家道拉德和米勒于193 9年提出。2、理论的重要内容任何挫折必然导致袭击行为。袭击是挫折后最原始、最简朴的反映。“侵犯永远是挫折后的一种后 果”,“侵犯的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 侵犯。(1)侵犯强度与目的的受阻(受挫)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受挫的强度越大,受挫驱力也越强,因而袭击 和侵犯的强度也就越大。与受挫强度,受挫驱力强弱有关的因素涉及:受挫是人为的还是情景的、当事 人认为受挫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盼望值的大小等。(2)克制侵犯的力量和该侵犯也许受到的预期处罚的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 处罚越大,侵犯发生的也许性越小;假如预期处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也许发生。(3)疏通、发泄对减弱挫折驱力、袭击力有作用。(4)米勒于194 1年提出了修正观点: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并且,侵犯与挫折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3、此理论的意义(1)有助于分析一些犯罪行为;(2)有助于做好防止犯罪的工作A尽也许减少挫折的发生。社会为每一个成员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培养每个社会成员对的对 待人生目的,有合理的盼望值B培养容忍力C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与对的思绪。4、此理论的局限(二)精神分析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简介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的本能与早年经历。2、精神分析理论关于犯罪方面的重要观点(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犯罪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随从减弱,趋向本我的倾向增强所致。(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通过一系列心理发展阶段,分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 岁)、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孩子是作为犯罪者而出生的。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儿童期的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冲动复活 的结果,是幼稚性的冲动(本我)与超我控制之间不均衡的表现。邪恶的人就是厉害起来的幼儿。罪犯是这 样一种人,他们不能使眼前的快乐延迟到未来更大的奖赏,罪犯没法调节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现实原则。(3)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行为的推动或起动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能量。分生存本能与死亡 本能。力必多是生存本能借以表现能量形式,是人格中的重要力量。 犯罪非习得,而是来自于父母对儿童初期本能表现的情绪态度。犯罪素质不是学来的态度和技 巧,而是从小就有的根深蒂固的情感和冲突,对这种素质应负责任的人是父母,特别是母亲对他初期本能 表现形式的情绪态度。这里,重要犯罪素质就是不能控制冲动。(4)焦急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急是引起个人行为中的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 动力。人的自我可以建立起许多抵抗性的防御,如自居作用的机制,升华机制等等。 犯罪是一种保护精神平衡或作为一种努力纠正已被破坏的精神平衡而实行的行为。3、此理论的价值和局限(1)价值:将犯罪行为的动力当作是本我,将犯罪行为的因素当作是本我与有缺陷的自我、超我互相作用的结果,而超我是社会化作用的产物,即社会法律规范在人脑中作用的结果。这种兼顾主客观因 素的结识有其合理性。(2)局限:研究方法缺少严格的科学性,并带有神秘的色彩,实质是一种性恶论。4、此理论的新发展(1)荣格的外倾性与内倾性理论(2)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3)希利和布朗纳的情绪障碍理论(三)精神病态说1、病态人格说2、低能说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第一节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一、需要和动机概述(一)需要概述1、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的心理平衡规定和社会性规定在人脑中的反映。2、需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主观状态,也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同时,它也是行为的原动力。3、形成它需要必备的条件:个体感到缺少什么东西,有局限性的感觉;个体盼望得到什麽东西,有求足的感觉。4、需要的结构层次人的需要是一个系统、有其结构层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生理的=> 安全的=> 社会的=> 尊重的=> 自我实现的。(二)动机概述1、动机的定义凡是引起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与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联系:人的动机由其需要所激发。需要驱使个体趋向某个目的,变为动机。没有需要就不也许 有动机。可以说,需要时动机之源。(2 )区别:1)从本原角度看,需要是(匮乏)状态,动机是(驱力)倾向;2)从结构角度看,动机带来明确指向性,有具体目的并且满足需要的行为手段相联系。需要有好坏之分吗? 需要无所谓好坏。需要是欲望,是类似于本能的东西,而人的欲望和本能无所谓好坏;从人的需要 类型与层次上看,需要也无所谓好坏。 通常所谓的不良需要其实是一种不良的动机。作为人的需要。对金钱和尊严的追求无所谓好与坏, 当人想到要采用某种手段去追求金钱与尊严时才会有好坏之分,而这时已经发展为动机了。 因此,关于犯罪人有不良需要甚至违法犯罪的需要的说法是不对的的。确认人没有违法犯罪需要的实践意义。(1)在犯罪防止中,重要的是消除人的违法犯罪的动机,而非消除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无法消除的。 要通过宣传教育,告诫社会大众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尽也许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实现需要的满 足,而不是消除自己的需要。这才是防止犯罪的良方。否则,犯罪的防止将和需要的消灭划上等号。这 将导致犯罪防止的虚无主义。(2)在犯罪的侦破中,重要的是去分析犯罪人采用某种手段去实现某种目的的因素,而不是无分析人为 什么会有物质的与精神的需要。3、动机的作用4、动机的发生5、动机的复杂性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6、动机斗争(心理冲突)一个人同时具有和不可兼得、互相抵触、不能同时得到的动机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称动机 斗争或心理冲突。不可兼得:A.故意义B.对等性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动机斗争(心理冲突)分为三种类型:(1) “接近一一接近”型(“双趋冲突”)指个体在碰到或存在两个都具吸引力的目的时只能选择其一而感困惑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人而 言,其双趋冲突重要有良知冲突(不甘心堕落、怜悯心同情心与不愿放弃满足私欲的机会)和利益冲突 (犯罪过程中不能同时满足性欲和利欲)。(2) “回避一一回避"型(“双避冲突”)指个体对两个都不愿接受、竭力回避的目的,必须选择其一而感困惑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人而 言,其双避冲突重要有实行犯罪时的双避冲突(盗窃时被发现,要么束手就擒,要么杀人灭口)和犯罪后 的双避冲突(在遭通缉后既不想被严惩又不想自动归案,投案自首)。(3) “接近一一回避”型(“趋避冲突”)指同一目的同时对个体具有正负两种吸引力,即若要达成有正吸引力的目的,必须通过有负吸引力 的领域,使之同时既想趋近乂想规避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人而言,其趋避冲突最为常见。对犯罪人 来说,作案既具不劳而获取不义之财的快乐又具被捕受惩的风险或有违自己良心的痛苦。7、动机的类别二、犯罪动机概述(一)概念(考名词解释)是推动行为人实行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活动由犯罪动机所驱使。是犯罪心理的核心内容,也 是其一个重要的标志。(二)特性见课本P65(三)类别利欲型、性欲型、情绪型、信仰型三、犯罪动机的形成(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4) 要的多样性(范围);(5) 要的无极限性(限度);3、需要满足的限制性(社会规范和条件、个人条件与能力);4、欲求不满的普遍性;5、挫折与挫折感。(二)缺少调节能力与道德和法律素质有关,也与心理素质有关,即品德缺陷与克制力缺少。若有上述素质,有调节(自我控制)能力,则:1、需要的克制2、需要的代替(补偿)3、以合理的途径满足需要4、采用妥协性措施5、减少盼望值(三)采用反社会的违法犯罪手段只有当一个人决定采用反社会的违法犯罪手段才干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才干说犯罪动机形成了。四、犯罪动机的变化()犯罪动机的派生和转移(恶性限度差不多)1、犯罪动机的派生指犯罪人在实行某一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碰到新的刺激与情境,产生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出于同一 犯罪目的)的新的犯罪动机。2、犯罪动机的转移指犯罪人在实行某一行为的过程中,碰到新的刺激与情境,产生与无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二)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和良性转化(恶性限度有变化)1、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1)什么是恶性转化(2)为什么会恶性转化(3)恶性转化的条件A:犯罪人的社会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B :犯罪现场的客观条件与犯罪人的犯罪经验使犯罪人不能摆脱这种威胁。2、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1)什么是良性转化(2)为什么会良性转化(3)良性转化的条件A:客观刺激B:主观良心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一、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一)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1、一般行为发生。华生:刺激(S)反映(R);托尔曼:刺激一一中介变量(0)反映;勒温: 人的行为是个体及其环境的函数,B=f (P-E) o2、犯罪行为发生。也符合这一规律,即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因素和犯罪行为情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 果。被动的需要分化和积极的方向选择过程。(二)有助于犯罪行为发生的外部刺激与情境1、适宜于犯罪的条件2、萌发犯罪意向的情境与气氛3、欲求指向对象的诱引4、着手犯罪的机遇(三)犯罪行为发生过程的三种类型1、积极寻找或制造犯罪行为情境2、等待犯罪机遇出现3、在犯罪过程中,产生新的情境并作用于犯罪人(四)犯罪行为发生中的动机斗争二、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一)渐变模式1、原发性渐变模式2、继发性渐变模式正文刑事心理学教案第一章 刑事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作用一、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刑事心理学是一门运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 理学问题(防止、惩办犯罪的心理对策)的一门学科。关于刑事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一)关于“犯罪”和“犯罪人”1、关于“犯罪”概念的使用问题1)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的认定具有时间性、地区性、情景性)2)刑事心理学强调犯罪概念时更注重:主观恶意和社会危害性(行为、手段)2、关于“犯罪人”刑事心理学除了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之外,还应把其他与犯罪有关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 对象。具体来说,还应涉及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一般违法者(2 )虞犯(暂无明显犯罪行为,有也许犯罪的人)(3)刑释解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4)揭露、惩办犯罪的有关人员(涉及刑事司法人员、被害人和证人等)*虞犯:最有也许犯罪的人,通常根据某个人的品行利所处环境预测某人将来是否有触犯刑法 之虞。一般指: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合者(黄、赌、毒等)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 )参与不良组织者5)无合法理由经常携带凶器者(管制刀具)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1、由人际冲突引起的突变模式2、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模式3、由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模式(三)机遇性模式I、机会性模式(四)无意识模式1、由定势引起的无意识模式3、由次要动机引起的无意识模式5、由变态心理引起的无意识模式三、犯罪行为发生对犯罪心理的强化作用2、境遇性模式1 )刺激型2)胁迫型3)从众型2、由习惯引起的无意识模式4、由冲动引起的无意识模式假如犯罪行为的发生得不到有效控制,犯罪心理就会恶性发展。(一)恶性发展的特性I、犯罪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2、非法欲望更为强烈3、作案经验更加丰富4、犯罪活动向多方面发展5、反社会心理增强6、形成顽固的犯罪定型(犯罪人格)(二)恶性发展深度的理论安倍淳吉的二阶段四深度理论。(三)恶性发展的阶段1、定型化阶段 2、个性化阶段3、职业化阶段第三节犯罪人在不同阶段中的心理状态一、犯罪前的心理状态(一)动机斗争重要表现为解决犯罪诱惑与犯罪风险之间的矛盾冲突,即为避免外在处罚。重要表现为解决犯罪诱惑与良心受折磨之间的矛盾冲突,即为避免内在处罚。自我辩解往往从两方面进行:1、针对事,即针对犯罪自身。1)对犯罪行为作出非犯罪的认定(否认、比拟);2)认为犯罪是合理的(文饰、补偿);3)认为任何人都会这样做或处在其他地位上只能这么做(投射)。2、针对人,即针对被害人。具体就是贬低对方。通过自我辩解,使其内心得到安宁,便于肆无忌惮地实行犯罪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一)兴奋1、什么是兴奋3、为什么会兴奋2、兴奋的表现(-)紧张1、什么是紧张2、紧张的表现(三)恐惊1、什么是恐惊2、恐惊的表现三、犯罪后的心理状态(一)满足(二)麻木(三)惊恐(四)心虚(五)罪责感4、兴奋的后果。3、为什么会紧张4、紧张的后果3、为什么会恐惊4、恐惊的后果第四章犯罪人的一般个性特性第一节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一、个性倾向性概述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积极特性,由较低层次的需要、动机、爱好和较高层次的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因素)所组成。二、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强烈的、畸变的需要(二)犯罪动机(三)不良爱好(四)反社会意识1、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意识)2、扭曲的道德观(意识)3、错误的法律观(意识)第二节犯罪人的气质和性格特性一、犯罪人的气质特性(一)什么是气质1、概念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强弱、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是人典型的稳定性的心理特点)。2、分类及特点外向:多面质、胆汁质内向:粘液质(耐久力、牛皮糖)、抑郁质(多愁善感)3、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4、与各种心理特性的关系(-)犯罪人的气质特性国外的相应研究。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有犯罪也许,但气质对于人接受外界不良因素的类型和方式会产生影响,并使其在各自的犯罪类型和方式上反映出气质的特性。相对来说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中犯罪者较多。二、犯罪人的性格特性(一)什么是性格1、概念: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得行为方式方面的 个性心理特性。2、性格特性的分解(四方面)3、类型4、影响性格的因素5、性格的鉴定(二)犯罪人的性格特性1、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性(1)对社会、集体、别人(2)对工作、生活、学习(3)对自己既自私又不自我爱惜2、情绪特性1)情绪的非社会性和不完整社会性缺少共鸣和感情移入能力(同情心与同理心【互换位置的理解】也就是社会性)2)情绪的冲动性与爆发性3)情绪的不稳定性与易变性4)情绪的悲观与积累性人对于小动物的态度可成为人情绪的测量标准。3、意志特性1)意志品质的薄弱性;2)犯罪意志的顽固性。4、理智特性1 )思维粗糙简朴,做事不考虑后果;2)思维偏激极端,做事不讲分寸、不讲度,相对剥夺感强。从以上犯罪人的性格特性,我们可以明确防止犯罪的方向:(1)教育社会每一个成员既爱惜、尊重别人,又尊重、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前程与生命;(2)培养每个社会成员在情绪体验上有共鸣的感情移入的素质与能力;(3)培养每个社会成员抵御诱惑的心态与能力;(4)教育每一位社会成员对的分析事实,理智对待事实。第五章 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第一节 不同犯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物欲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结识方面:崇尚暴力与金钱2、性格方面:兴奋性较高,外倾型特性明显,需要的既可满足性规定强烈3、能力方面:通常无其他犯罪能力与条件,以其他非法手段去谋取不义之财的能力低下 (二)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扒窃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羞耻心差;2)心理动力强;3)感知灵敏,善于引开别人注意力,警惕性强;4)对目的有韧性;5)临场心理表现为偷前最紧张,最易暴露出其不正常性。2、闯窃犯罪人心理特性1)胆大心细,应变性强;2 )动作迅速灵敏;3)犯罪能力全面。(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结识方面.:缺少罪责感,自觉无风险;2、情感方面:情感低档,道德堕落,厚颜无耻;3、个性与能力方面:善于交际,善于运用人们的心理;善于伪装与应变。(四)贪污和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补偿心理所谓补偿心理,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付出或缺陷需在另一方面进行填补以取得心理平衡的心理。2、比较心理所谓比较心理,是指个体与别人相比较感到自己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被剥夺而产生不公平心态的对 社会不满心理,又称相对剥夺感。3、侥幸心理所谓侥幸心理,是指个体自认为犯罪手段高明,犯罪不会被发现,因而放纵自己行为的心理,其实质 是种心理安慰。4、贪婪心理所谓贪婪心理,是指个体无止境地、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财富的心理。又叫井边人心理。5、避责心理所谓避责心理,是指个体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心理。二、性欲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强奸,不涉及卖淫嫖娼)I、性需要强烈2、缺少性道德观念,流氓意识严重3、精神空虚无聊,生活情趣腐朽4、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影响5、意志品质悲观,缺少抵制诱惑克制性冲动的毅力三、情绪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由情绪激发和主导的犯罪,可分为激情型和非激情型两种 激情犯罪:指人在激情状态下爆发的犯罪,表现为碰到强烈刺激后就爆发剧烈的情绪、情感,迅速采 用违法犯罪行为。 非激情犯罪:指某种悲观的情绪、情感累积到一定限度而发的犯罪。这种犯罪多与人的悲观心境 有关。长期压抑的情绪状态转化为爆发式的反抗(犯罪)行为。(二)人的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薄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 特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 事件所引起。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三)情绪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袭击性强4、情绪冲动2、过于敏感、自尊5、意志薄弱3、心胸狭窄6、事后悔恨四、信仰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政治信仰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对社会的错误片面的结识和反社会的自我意识2、强烈的否认性情感3、顽固的反动意志(二)、封建迷信信仰型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崇尚迷信的结识2、虔诚、恐惊和狂热的心态3、轻信和盲从的意志特性一、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性 (一)智能犯罪的概念和分类1、智能犯罪的概念泛指一切依靠智力而实行的犯罪,如诈骗、伪造货币、计算机犯罪等。又可分为传统智能犯罪与现代 智能犯罪。传统智能犯罪是指不依赖而科技手段而实行的犯罪;现代智能犯罪是指依赖高科技手段而实行 的犯罪,又称高科技犯罪。本节研究现代意义上的智能犯罪心理。2、智能犯罪的分类(1)通讯领域中的犯罪。涉及盗码并机、窃取无线电波源、电信欺骗等。(2)计算机犯罪。涉及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和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3)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涉及非法堕胎、非法人工繁殖、非法的克隆人实验、人体器官盗窃、 制造生化武器等。(二)智能犯罪的行为特点1、行为的隐蔽性2、行为的连续性3、后果的严重性4、手段的多样性5、手段的技能性6、手段的欺骗性7、行为主体的年轻化(三)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动机多样化,且动机冲突不明显2、智力水平高,但思维偏执3、法律意识薄弱,缺少罪责感4、情绪既冷静又具高激惹性5、意志的两极性6、性格内向孤僻二、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暴力犯罪的概念和分类1、暴力犯罪的概念2、暴力犯罪的分类(二)暴力犯罪的行为特点(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思维方式简朴2、道德观、价值观歪曲3、情绪反映悲观,情感水平低下4、意志控制力差5、性格缺陷比较突出第三节不同年龄性别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青少年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1、感染性(模仿和易受暗示)2、情境性3、戏谑性4、冲动性5、反复性(二)青少年犯罪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1 :精力过剩与缺少支配能力的矛盾2:好动好奇与知识水平低的矛盾3: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4:独立性意向与社会生活能力局限性的矛盾5: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1、认知方面的特性(1)错误认知:颠倒的道德观念和有缺陷的法制观念。(2)不成熟认知:不同于其他成年犯罪人的自我辩护特点。不成熟认知表现为:孤立对待认知现象;缺少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和适应性:认知不能控制情绪情感。因此,产生不同于其他成年犯罪人的自我辩护特点,表现为五个方面。2、情绪情感方面的特性3、意志和动机方面的特性4、性格特性二、老年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老年犯罪的行为特点1、非暴力性2、智能性、隐蔽性、间接性3、独立性4、反复性(二)老年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心理衰退症状严重,敏感多疑,情绪悲观2、无后顾之忧的铤而走险心理3、过期作废的捞取心理三、女性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女性犯罪的行为特点1、冲动性2、从属性3、欺骗性4、性色彩浓厚(二)女性犯罪人的心理特性1、法制观念淡薄(二)关于“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无心理就无行为;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r解犯罪行为;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关系的错综复杂性1)一致性如何的心理有如何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在丽犯罪心理支配下实行丽犯罪行为;在丽犯罪心理支配下实行丽犯罪行为;在丽|犯罪心理支配下实行丽犯罪行为;在匡则犯罪心理支配下实行因则犯罪行为;2)非一致性 具体表现在:犯罪动机与犯罪结果不一致,如误杀,本无犯罪动机,只是在别人的胁迫下不得不实行犯罪行为。二、刑事心理学的作用(-)为采用防止犯罪的措施提供心理学依据(-)为制订刑事案件的侦查、审讯和审判的策略提供心理学依据(三)为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心理学依据(四)为制订刑法和刑事政策提供心理学依据第二节 刑事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一、刑事心理学在犯罪学体系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刑事(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另二个支柱是犯罪社会学、犯罪生物 学;从最广义的角度看,犯罪学除上述三大支柱外,还涉及刑法学、公安学等;从最狭隘的角度来 看,犯罪学即犯罪社会学,与犯罪心理学同级。二、刑事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刑事(犯罪)心理学既是普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道德准则低下3、个性偏颇,适应社会能力差4、虚荣心、嫉妒心强5、情绪波动大第四节不同犯罪经历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初犯的心理特性什么是初犯?(-)初犯的行为特点1、盲目轻率2、犯罪手段简朴3、犯罪行为幼稚4、共同犯罪较多(二)初犯的心理特性1、矛盾心理2、侥幸心理3、恐惊心理4、悔恨心理5、强化心理6、自暴自弃心理二、累犯的心理特性什么是累犯?(一)累犯的行为特点1、流窜作案2、善结团伙3、作案谨慎4、犯罪行为残忍(-)累犯的心理特性1、生理性、低档性需要占主导地位2、动机斗争的特殊性3、强烈的对抗社会心理4、情绪、意志的悲观性和破坏性5、一般染有不良习惯三、惯犯的心理特性什么是惯犯?(一)惯犯的行为特点1、犯罪计划的周密性2、犯罪行为的坚决性3、犯罪手法的类似性4、犯罪行为的频发性5、犯罪习惯的稳固性(二)惯犯的心理特性1、犯罪动机的功能独立2、性格特性的内倾性(1)内向者容易从事特殊类型的犯罪或以特殊方式去犯罪;(2)性格内向者孤僻、由于,与社会联系面狭窄,不太与人来往,不引人注目,自我中心,表面上安分守己等等性格特点最有助于长期作案而不被外界主义和发现,所以隐蔽很深。四、职业犯的心理特性(一)职业犯的概念和分类1、什么是职业犯?表面上有合法职业,但却以犯罪为常业,并且具有超高的犯罪技巧和逃避法律追究能力的犯罪2、职业犯的分类【美】学者雷克里斯把职业犯罪人分为两种类型:(1)生涯犯罪人(2)高度专业化犯罪人11生涯犯罪人概念:从小在父母或群体首领的监督下接受违法亚文化群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犯罪人。特性:(1)以犯罪作为获取生活源泉的途径;(2)具有高超的实行财产犯罪的技巧;(3)对犯罪具有亲和的态度,对执法人员以及整个社会具有逆反心理;(4)犯罪的生涯从童年开始;(5)对监狱生活有所期待,认为进监狱十七犯罪职业的正常风险,并希望在监狱中习得新的犯罪技术;(6)通常不存在人格障碍。2 高度专业化犯罪:比生涯犯罪人更为专业化的犯罪人。特性:(1)以犯罪作为获取生活来源的途径;(2)是犯罪专家,善于制定犯罪计划、选择被害人和在成功地逃避侦查的情况卜.完毕犯罪;(3)在老牌职业犯罪人的训练下,具有精湛的犯罪技巧;(4)来自技术阶层和专业部门的多于来自般犯罪人与违法群体;(5)是心理正常者;(6)较之普通的生涯犯罪人更能周密地制定犯罪计划;3、职业犯与惯犯的异同1相同点:都以犯罪收入为生活重要来源;反复多次实行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不一定具有受到刑事处罚的经历;形成犯罪动力定型,犯罪心理向良性转化的也许性小;2不同点:职业犯表面上都有合法的职业,而惯犯不一定具有一定的合法的职业;职业犯一般都从属于某一犯罪集团,惯犯则以单独犯罪形式居多;职业犯一般以财产犯罪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形式的犯罪,犯罪技能多样化;而惯犯则往往精于一 种犯罪方式;职业犯一般心理正常,而惯犯则不一定。(二)职业犯的行为特点1、犯罪行为的严密性2、犯罪行为的多方向性3、此外,职业犯罪还具有惯犯的一般行为特点(三)职业犯的心理特性职业犯除具有惯犯的一些心理特性,还具有以卜心理特性:1、犯罪动机产生自觉,少见犯罪动机冲突。2、性格具有双重性。第五节共同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共同犯罪的概念(二)共同犯罪的形式1、合作式共同犯罪2、团伙式共同犯罪3、集团式共同犯罪4、聚众式共同犯罪二、共同犯罪的心理基础(一)共同犯罪的共同的心理基础1、共同的需要和欲望一一趋利2、罪责扩散感一一避害(二)不同形式共同犯罪特有的心理基础1、合作式一一需要和能力的互补性2、团伙式一一接近和相似性3、集团式一一志向的相同性这里的志向涉及对金钱的追求、崇尚帮派文化(讲义气、重规矩、严等级)和暴力】4、聚众式一一情绪的情景性三、共同犯罪人的心理特性(一)主犯的心理特性(二)从犯的心理特性1、协从犯的心理特性2、顺从犯的心理特性3、盲从犯的心理特性4、胁从犯的心理特性第六章变态心理与犯罪第一节 变态心理概述一、变态心理的概念(见课本P132)二、界定变态心理的原则和标准(一)原则 P 132P1 3 3(二)标准1、常态分派的标准:指某种行为在一般人生活上表现最多者,视为常态;其行为表现为独特怪异者视为变态。2、社会规范的标准:从众的行为视为常态,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视为变态。3、生活适应的标准:善于适应生活者视为常态,适应生活困难者视为变态。4、心理成熟的标准:个人身心方面成熟限度相称者视为常态,而心理成熟限度远低于同龄人的视为变态。三、变态心理的分类变态心理又叫心理异常。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三大类:(一)神经症1、涉及焦急症、体化症、解离症、性心理宜昌、情感症五种。2、它们共同的特性是:患者虽然在生活上适应困难,但在病情上并未达成必须住院治疗的地步。在1 9 8 0年以前的精神医学上,称此类心理异常为神经症或者神经官能症,1980年以后的精神医学上, 神经症一词则较少使用,而多半改称为上列五种名称。拓展分析: 焦急症:泛焦急症恐惊症:对不具任何危险的事物产生恐惊反映。逼迫症:行为不受自主支配,行为虽违反自己意志,身不由己,但却反复出现某种行为。 逼迫症又可以分为:逼迫观念逼迫意向逼迫行为体化症:心理上的问题转化为身体上的症状,但有找不到生理因素 解离症:体化症表现为自我统合性心理异常:性别认同障碍(。同性恋)性变态:不经由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去追求性的满足。 正常性心理标准:以成熟的异性为性满足的对象;基于性的满足;性行为中带有人际关系,双方欢乐。性变态标准:恋物癖异性装扮品漏阴器性虐待症是各种心理异常中最严重的一种。在传统精神医学上,历来将精神分裂症视为与神经症相对的两种 心理疾病。轻者称神经症,重者称神经病。此类心理异常、心理失常恶化到精神分裂的地步,患者在人格 结构上已经脱离现实,在生活上经丧失适应的功能。(三)人格异常/人格障碍/变态人格1、与其他各种心理异常不同,当事人在心理上并不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刑事心理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