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文言文翻译专训(2)-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宝鉴(教师版).docx
-
资源ID:72722723
资源大小:31.7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05文言文翻译专训(2)-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宝鉴(教师版).docx
文言文翻译专训(2)测评内容:文言整体阅读测评总分:57分测评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 分数:(-)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眼用后疾废久 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 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日:“古者有此, 今不可行。”岐日:“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 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木用 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 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馥三年明遣使还述馥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 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 使,令侯景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 涡阳贪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 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子有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收许之,乃于城西 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蟠师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 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 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注解)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 乱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I.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B.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影城/兵败囚F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C.此年冬/贞阳候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D.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 等等。还可1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此年冬”“贞阳侯”“萧明”“彭 城,“兵,,“魏皿明”“使”“有司,“,近臣”,虚词“于,及”,“贞阳侯萧明”作“伐彭城”的主语,“影城”为宾语,“伐” 为谓语,意思是“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三年”意思是“太 清三年”,作后一句时间状语,要前后断开,"明遣使''作"还''的主语,意思还“萧明派人回梁国”,意思完整, 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这一年冬天,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 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 朝廷卜.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句子可以断开为: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 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故选D.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除服。B.大同:是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后往往会改元, 换一个新年号。明清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东为右。D.嫡嗣:指皇位承继人。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占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占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以东为右”说法错误,不是长江下游以 东的地区,而是以西,古人以西为右,故称江右。江左即长江以东,即江东。故选C。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又因疾病被闲 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B.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人死命的罪犯严刑审讯,亳无结果;傅岐凭自己的 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C.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致 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D.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欢 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看破了侯景的用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说法错误,傅岐最终并没有说 服皇帝。“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可见,朱异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故选C。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2)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答案】(1)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等人话语 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答案】2)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使敌寇安静,使百姓相安无事,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参加)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解析】本题考查学牛.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卜.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乃“,于是,就; “狱”,案件,案子;“于”,介词,引出动作"移''的处所;“即令”,就让;“脱械”,指给囚犯解答刑具;“以”, 用;“和言”,平和的语言;“之”,代词,他,代指囚犯:"便即首服''省略主语”那人(指囚犯)“,翻译时 补齐;“即”,立即,立刻;“首服”,认罪。(2)中“且“,将,将要;“得”,能够;“静”,使.安静;“息”, 使相安无事;“人”,指老百姓;“于事”,对于国事;“为”,是;“便”,有利;“于事为便”,对于国事 是有利的;“并”,一起;“然”,认为是对的;“之”,代词,他,代指朱异;“议者并然之“,商议的人 都认为他说得对。参考译文:传岐,字景平,在梁国做官,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 为母亲守丧极尽礼仪,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气了很久,(后来)才被授予县始薪令的官职。有个人 在与他人斗殴中被打死,死者家属把状子告到郡府,郡守把他家的仇人收押在案,严刑拷打办法用尽,(但 那人)始终不认罪。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传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话语审 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依法处死(让他)为死者偿命,适逢冬至节到,傅岐就放他回家。管理监狱的 官吏坚决地制止说:“古代有这样做的,今天不能这么做。'传岐说:“如果他违背信约,我这个当县令的甘 愿因此获罪。“那人最终按期返回。太守深为傅岐出众的胆识而惊叹,当即将傅岐审理这件案子的情况向 上报告。傅岐后来(任职期满)禹开始新县,全县的人无论老少都来拜送他出境,号哭之声传到数十里之 外。(傅岐)来到京城,朝廷授予他廷尉正的职务,在宫廷中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多次升迁后担任安西中 记室,像原先那样仍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傅岐相貌举止优雅大方,涉猎广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国与 魏国和亲,魏国的使者一年之中两次出使梁国,梁国常派遣傅岐接待应对魏国的使者。太清元年,多次升 迂后担任太仆,司农卿,舍人之职像原先那样不变。傅岐在禁省十多年,掌管机要大事,机密从不外泄, 地位仅次于朱异。这年冬,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箫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 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左卫朱异说:“(这 样)边境将能够得以安静太平,对我们的事情是有利的。”参与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傅岐却说:“魏 国在刚刚得志之后,为什么要讲和?必定是设下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与我们议和,这样就使 侯景(对我们)产生怀疑,倘若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就会心意不安,必定图谋生祸叛乱。如果答应两 国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国的奸计。况且去年贞阳侯萧明兵败彭城,(梁国)在涡阳新近又战败撤退,现 在我方接受对方的和约,更加显示我国的衰弱。(因此)讲和不能答应。''朱异等人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 了他们。等到派使者前去议和,侯景果然有了疑心,于是率军反叛,入侵梁国都城,请求朝廷诛杀朱异。 二月,侯景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若能满足要求)就解除对京城的包围,回到原驻 地。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与侯景)订立盟约。侯景又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传岐坚持认为 宣城王肩负着继承帝位的重大责任,不应该答应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礼节送他。等到和侯景 订完盟约,城中的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对众人说:“贼率兵叛逆,难道有求和的 道理吗?,等到侯景背叛盟约,没有人不感叹佩服傅岐的。不久有诏书下达,因为傅岐勤勉辛劳,封为南 丰县侯。傅岐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侯景攻城)京城内城失守,傅岐带病突出包围,死在家里。(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淮平唐斗,还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 论,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千王都。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誉 上交,都遂不为礼。上交不得志,因南游洛阳。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充六军诸卫推官。李瀚、 张沆皆白衣在秦府,悉与上交友善。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 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晋初,召为左司郎中,迁刑部 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诫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许令超资注官。 诸道州府躬赴行部投状,随给优牒,庶绝欺同,以存激劝。'载详元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 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周祖摩命太师冯道迎湘阴公于徐州,以上交副之。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中明条制,颇为 精密,始复视多考校。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 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太重,会峻贬乃止,但坐所取上李观、侯琛赋落 韵,改太子詹事。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号世宋因问陶毅日上交岂衰老乎毅对日上交昔 堂贡举堂所里关园务植花在传族包造世宗怒,免其官。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 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节选自宋史.赵上交传)【注】王都、和少微:都是人名。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里/世宗因问陶毂口/上交岂衰老乎/毂对口/上交昔掌贡 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B.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毅曰/上交岂衰老平/毅对曰/上交昔掌贡 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C.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毅日/上交岂衰老乎/毂对曰/上交昔学贡 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D.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毂曰/上交岂衰老乎/毂对曰/上交昔掌贡 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 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不朝”是不上朝的意思,“时”是时时的意思,为“出游别鹘'的状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朝后面 需要断开,排除B项、C项。“多”修饰限制“植”,不能断开,排除A项。句意:显德二年,赵上交任吏部侍郎,他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出到别篁游玩。周世宗因而问陶教说: “赵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 “陶毂I口I答说:“赵上交昔日主持科举考试。接受别人所献的名园。大量种植花卉。 在里面优游自乐。”故选D。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避汉祖讳”指赵上交和汉祖名字中都有“远”字,为表示尊重,赵上交名字不能用此字。B.文中李、张二人只是在秦王手下当差,没有功名或官职,所以称他们叫“白衣C. “监国”是中国古化的-种政治制度,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大臣监管朝政的实施。D. “糊名”就是考试结束后,将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等信息密封或裁去再行阅卷的方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 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大臣监管朝政的实施''错误。“监国”是指国君外出或来亲政时,由重要人 物代理朝政。故选C。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上交敢于直言进谏,为人守正不阿。他看不惯秦王恣意妄为,劝谏秦王做事要符合百姓的愿望, 秦王气得恼怒离去;任御史中丞时,行使职权,正直无私。B.赵上交才能表现卓著,血得广泛推重。他年轻时就擅长言谈论事;为官后主持科举考试时制定的 考试制度十分精密;无论任职何处都精明干练,人谓堪当大任。C.赵上交直谏制度缺漏,力促施政公平。他认为只要是德才兼备的官员。所受待遇就应该一致,不 能只限F州、县官,也要惠及朝官,这应该更能起到激励作用。D.赵上交历经数代更替,历职多个官署。他仕宦于五代时期,做过后唐杂王的僚属,后晋中任职刑 部和户部,后周间供职礼部。吏部,大宋立国后又做尚书右丞。【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木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 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秦王气得恼怒离去”错误。“从荣怒山之”是说从荣气得把赵上交撵走了。故选 Ao.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皆上交,都遂不为礼。(2)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答案】(1)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府里当差,妒忌赵上交,极力诋毁辱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 了。【答案】(2)枢密使王峻执政,经常推荐童生,赵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羞成怒。上奏说赵上交录取 考生时弄虚作假(未据实情录取考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宜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门下”,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忌”,妒忌;“之”,代词,指赵上交;“毁售”,毁谤,非议;“遂”, 连词,于是;“礼”,礼遇。(2) “用事”,指当权执政,行事,办事;“拒”,拒绝;“之”,代词,指王峻;“选 士”,录取考生;“失实”,未据实情。参考译文赵上交。深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为了避汉祖的名讳,就只称表字。赵上交身高七尺,肤色黑, 风度仪表俊美,善长言谈论事,以才华自负,任性使气,被乡里人所推重。后唐同光年间,赵上交曾经去 中山拜谒王都。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府里当差,妒忌赵上交.极力诋毁导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 赵上交不得志,就南游洛阳。当时泰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让赵上交提任六军诸卫推官。李擀、张浣都以 平民身份在泰王府当差,都和赵上交交情友好。从荣向来性情豪迈,不守礼法,喜欢亲近小人。赵上交从 容不迫地进言说:“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秦王您忍心这样做,难道不知道恭 世子、戾太子的事吗?从荣恼怒,逐他出府。后晋初年。赵上交被召为左司郎中,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曾 上书说:“我见到长兴年间的诏书:能审理案件,昭雪冤情拯教人命的在任州、县官员,不限任职时间长 短参加选拔。允许破格委任官职。各路、州、府亲自到行部投递文书的,随时发给优待文书,或许可以杜 绝欺瞒,以起到激励作用。记载详见原始诏书,诏书上仅说到州、县官员,未提到内外职司官员。恳请今 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久又开为户部侍郎,担任御史中丞,平时弹助或荐举官员从无讨好或回避。后周太祖代理国事,命令太 师冯道在徐州迎接湘阴公。赵上交为副职。广顺初年。担任礼部侍郎。碰上将开科考贡士。赵上交订立中 明条例制度,十分精密,开始恢复糊名考试。提选底载为甲科,并录取梁周翰、董淳等人,当时被称费是 得上。枢密使王峻执改,经常推荐童生,赵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羞成怒,上奏说赵上交录取考生时弄虚 作假。赵上交被贬为商州司马,朝廷商议后认为处分太重,碰上王峻被贬才中止,但因为所录取的考生李 现、侯璨写的赋不押韵一事,改授太子詹事。显德二年,赵上交任吏部侍郎,他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 出到别墅游玩。周世宗因而问陶教说:“赵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陶毂回答说:“赵上交昔日主持科举考试。 接受别人所献的名园。大量种植花卉。在里面优游自乐。"世宗恼怒。罢免了他的官职。宋朝初年,起用 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赵上交所担任官职都以干练闲名。当时人们称赞他有 宰相之才。(三)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赵用贤,字汝师,常熟人。举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万历初,授检讨。张居正父丧夺情,用贤抗 疏日:“臣窃怪居正能以君臣之义效忠于数年,不能以父子之情少尽于一日。国家设台谏以司法纪、任纠 绳,乃今晚哓为辅臣请留,背公议而徇私情,蔑至性而创异论。臣愚窃惧士气之日靡,国是之日洎也。 疏入,与中行同杖除名。用贤体素肥,肉溃落如掌。用贤有女许守*吴之彦子镇。之彦惧及,深结居正, 得巡抚福建。过里门,不为用贤礼,且坐镇于其弟下,曰:“婢子也”,以激用贤。用贤怒,已察知其受居 正党王篆指,遂反币告绝。之彦大喜。居正死之明年,用贤复故官,进右赞兽。江东之、李植辈争向之, 物望皆属焉。而用贤性刚,负气傲物,数臂议大臣得失,申时行、许国等忌之。会植、东之攻时行,国遂 力诋植、东之,而阴斥用贤、中行,谓:“昔之专念在杈贵今乃在下僚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 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于是用贤抗辨求去,极言朋党之说,小人以之去君 子、空人国,词甚激愤。帝不听其去。党论之兴,遂自此始。寻充学黑讲官。二十一年,王锡爵复入内阁。 用贤以争三王并封语侵锡爵,为所衔。用贤故所绝婚吴之彦者,锡爵里人,使其讦用贤论财逐婿,蔑法弃 伦。用贤疏辨,乞休。锡爵乃上议日:“用贤轻绝,之彦缓发,均失也。”欲折其衷,宜听用贤引疾,而曲 贷之彦。诏从之。用贤遂兔归。用贤长身耸肩,议论风发,有经济大略。苏、松、嘉、湖诸府,财赋敌天 下半,民生坐困。用贤官庶子时,与进士袁黄商榨数十昼夜,条十四事上之。时行、锡爵以为吴人不当言 吴事,调旨切责,寝不行。家居四年卒。天启初,赠名可尚书,谥文毅。(选自明史赵用贤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之专恣在权贵/今乃在下僚/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 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昔之专恣在权贵/今乃在下僚/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 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C.节之专恣在权贵/今乃在下僚/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 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D.昔之专恣在权贵/今乃在下僚/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 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 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 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结合关键词“昔”“今”“感激M号召”以及词语间语法关系等判断。“意气感 激偶成一二事”的意思是意气激发,偶然做成二件事。句中“偶成”的宾语是“一二事”,所以应在“偶成”之前 停顿。排除A. D项。“遂自负不世之节”的意思是就自负非凡的节操。句中“遂”译为“于是,就”时,一般 置于句首。而且“自负”的宾语是“不世之节”,所以应在“遂自负不世之节”的前后停顿。排除C项。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后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8 .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有时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D.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赋税、科举等事。【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赋税”为户部掌管。故选D。H.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用贤直言进谏,遭到惩处。任检讨期间,张居正父丧夺情,他上疏称赞其先君臣之义而后父子 之情,而批评台谏背公徇私,结果受到杖责,被削职除名。B.赵用贤性情刚直,被人忌恨。他声望颇高,恃才傲物,多次批评批评大臣得失,受到申时行、许 国等人忌恨与中伤,于是上疏辩白并请求辞职,言词激愤。C.赵用贤得罪权臣,受到报复。他因争辩三王同时分封时的话语侵犯到王锡爵,被其怀恨在心,于 是指使吴之彦告发他“论财逐婿、蔑法弁伦“,被免官归家。D.赵用贤长于议论,颇有大略。苏、松、嘉、沏各府财赋占天下一半,百姓因此闲苦。他与进十袁 黄商议数十昼夜后列举了十四件事呈.上,结果被皇帝严厉责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 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A项,“上疏称赞其先君臣之义而后父子之情”不正确。原文为“臣窃怪居正能以君臣之义效忠于数年, 不能以父子之情少尽于一口”,是委婉地批评张居正以为国效忠为由而不辞官回家为父守丧。故选A。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1)用贤怒,已察知其受居正党王篆指,遂反币告绝。(2)欲折其衷,宜听用贤引疾,而曲贷之彦诏从之。【答案】(1)赵用贤生气,不久察觉他是受张居正的同党王篆的指使,卜是退还礼物回绝(这门亲事)。 (2)想将这件事情折衷处理,应当听任赵用贤称病辞职,而私下宽恕吴之彦。皇帝下诏听从了(他的意 见)。【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已”:“不 久”;“指指使";"反":“退还,使返回"币”:“礼物”;"告绝”:”回绝(这门亲事)第二句 关键点:“折其衷”:“将这件事情折衷处理“听”:“听任”;“引疾”:“称病辞职”;“曲":"私下“贷”: “宽恕”。【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 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 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 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赵用贤,字汝师,江苏常熟人。考取隆庆五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万历初年,授职检讨。张居正父 亲去世,朝廷要他夺情留任,赵用贤上疏说:“我私下感到奇怪,张居正能以君臣大义效忠数年,却不能 以父子之情稍微尽心一日。国家设立台谏是为了掌管法纪,负责纠正违法行为,而如今却争辩不休地为宰 相请求留任,违背公众的舆论而纵私情,蔑视孝亲至性而提出怪异论调。我私下担心士风日益颓靡。国家 大事日益混乱。''疏奏上后,与吴中行同被廷杖削除官籍。赵用贤身体本来肥胖,皮肉溃烂脱落如手掌大。 赵用贤有个女儿许配给吴之彦的儿子吴镇。吴之彦害怕连累自己,深深巴结张居正,得到巡抚福建之职。 经过乡里之门,不对赵用贤以礼相待,并且让吴镇坐在他弟弟下面,说他是“娣女之子”,以此激怒赵用贤。 赵用贤生气,不久察觉他是受张居正的同党王篆的指使,于是退还礼物回绝(这门亲事)。吴之彦非常高 兴。张居正死后第二年,用贤起用为旧职,升任右赘善。江东之、李植等争相思慕他,众望都归向他。而 赵用贤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多次批评大臣的得失,申时行、许国等人忌恨他。适逢李植、江东之指贪申 时行,许国于是竭力抨击李植、江东之,从中斥责赵用贤、吴中行,说:“过去专断独行在权贵,现在却 在职位地位的官吏;昔日颠倒是非在小人,现在却在君子。意气激发,偶然做成二件事,就自负非凡的节 操,号召浮浅轻薄而喜爱生事的人,党同伐异,欺上行私,这种风气不能滋长。”于是赵用贤上疏辩白请 求辞职,极力说明朋党的说法,是小人利用这个来罢斥君子,使国家空无人才,言词很激愤。皇上不准他 辞职离去,朋党之说于是从这时开始兴起。不久,他充任经筵讲官。万历二十年(1593),王锡爵重新进 入内阁。赵用贤因争辩三王同时分封的话语中牵涉到王锡爵,被王锡爵所怀恨。赵用贤过去所回绝婚约的 吴之彦,是王锡爵的同乡,当时以佥事之职当罢免,唆使他攻击赵用贤看重钱财赶走女婿,蔑视法律废弃 伦理。赵用贤上疏辩解,乞求退休。王锡爵于是进上意见说:“赵用贤轻易地回绝,吴之彦延期揭发,都 有过失。''想将这件事情折衷处理,应当听任赵用贤称病辞职,而私下宽恕吴之彦。皇帝下诏听从了(他 的意见)。赵用贤于是免职回乡。赵用贤身材高大肩膀高耸,言辞谈论意气风发,有经世济民的远大谋略。 苏、松、嘉、湖各府,财货赋税占天下的一半,老百姓生计因此而困苦。赵用贤任庶子时,与进士袁黄一 起商量了几十个昼夜,列出十四件事呈上。申时行、王锡爵认为吴地人不应当议论吴地事,让皇上下旨严 厉责备,建议没有施行。在家住了四年后死去。天启初年,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毅。